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物画对女性美的描绘早在人类的史前时代就已经出现,至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绘画题材,有必要从社会背景、艺术风格表现以及审美观念上来浅谈仕女画的高峰时期的唐代与现代女性题材绘画之差异,以及"仕女画"现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东北作家群"是一支在流亡之中形成的文学创作群体,在题材、主题以及审美倾向上表现出相近的走向。东北作家群因最早反映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而蜚声文坛,并且以独有的审美格调建构自己的艺术品格,他们有着相似的心灵撞击,有着相近的心境感受,亡国灭种的威胁,亡家亡国的灾难,使他们抒写着粗犷野性的生命之歌,雄健悲壮的风格,给读者带来了极富地域色彩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在复兴国学的运动中,章太炎追思"国学"及其承载的历史。这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文化自觉"不仅是文化主体将其"自身"作为文化主题而主体化的心智洗礼和心性历练过程,更是其自身文明的自我觉醒和自我保卫以及自我启蒙。他的目的在于重建国人对现代中国认同所必需的稳定而持久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它在政治上主张:相应文化主体必须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在法治和政治等关涉人间秩序的一切事务上,形成符合本文化主体的文化传统的道德审美和价值观的意念、态度和情绪。它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外在表现形式、话语诉求,亦是重建"国学"的政治正当性。  相似文献   

4.
高教评估中的自我意识是评估各主体在不断的反观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对被评主体地位的确立,评估主体的成熟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苏联形成了一股“生态学”题材的创作思潮,在“生态学”题材的描写中,流灌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天人合一”这一东方传统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当代苏联文学中注入新的内涵,呈现出现代性、全球性之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最初的阅读中,韩东的《扎根》给人一种游离于动乱岁月之外的田园牧歌的情趣,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印象,与《扎根》收放自如的结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却又不乏温情的真诚叙述,以及冷静而略带嘲讽、轻松调侃中又透着现实冷酷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这样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使这本"复写之书"不仅有着自身的"主题、节奏和结构方式",还揭示了人的个体存在与历史之间、历史真实与文本真实之间所"潜藏的丰富的可能性",并形成了与通常的文革题材、知青题材以及新写实、先锋小说之间似与不似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哲学中,主体论经历了由"客体中心"到"主体中心",生命之"我"到生活之"我","无主体"到"主体回归"的流变。主体论思维方式的转向对哲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极大的改变了哲学研究领域的面貌,哲学研究随着对"主体"不间断的"问"与"答"而持续解构。  相似文献   

8.
"不平则鸣"是韩愈所提出的重要文学思想之一,不仅对时人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自身的诗文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墓志铭是韩愈碑志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韩愈抒写"不平之鸣"的重要载体。韩愈所创作的墓志铭,大多有着较浓厚的情感,不仅抒写了墓主生前的"不平",也融入了创作者的"不平",主要包含五种不平:愤贬谪、怜少孤、慕才尚杰、反佛老、伤逝等。  相似文献   

9.
"父亲之名"是介入母亲—孩子二元结构中的一个第三元素,是一个位置或一种功能,总与禁止乱伦和执行象征法律的功能相联系。在这部戏剧中父亲的缺失存在使其被符号化为"父亲之名",其所隐喻的"菲勒斯"作用由母亲及其话语、照片和留声机、唱片等来实现,是维系家庭关系的保障,是主体异化的驱动力,是悲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0.
巴金家庭题材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从离家到归家"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在巴金前期的这类作品中,"家庭"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它是青年叛逆者要挣脱的牢笼;而在其后期创作中,则呈现了"家"中蕴含的脉脉温情,表达了作家对"家"的认同。这种对家庭中美好情感的怀念在巴金的前期代表作《家》中就已现端倪,即使在青年巴金的心底,依然有着对"家"的眷顾,这构成了与其后期家庭题材小说的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理论思潮,电影民族化讨论聚焦于要否提倡电影民族化、中西美学传统之异同以及电影民族化内涵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持久的论争。讨论在本质上体现为中西美学的对话,并在对话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传统与外来艺术的超越,以探寻现代中国电影的独特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亚洲最大的电影市场,日本电影的发展总是能够引起亚洲地区的普遍关注并引领电影发展的潮流。新旧世纪之交,日本电影中出现了一种无国界世界公民的思想倾向,著名电影学者四方田犬彦将其称之为“无国界流派”。它在电影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无家可归的漂流感”、“寻找自我的旅程”和“少数民旅寻求身份的认同”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雷芳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3):108-112
汉语母语课程由中学"国文",小学"国语"合称为"语文",这是由当时的学科背景和社会背景决定的。汉语母语课程更名"语文"对于统一课程名称、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由于这一名称存在固有的缺陷,对汉语母语课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人们对汉语母语课程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加之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它依存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有必要重新确立名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主旋转电影的迅速崛起与兴盛,构成了中国影坛特殊的化景观,透过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和艺术品格。通过对这些电影的叙事策略与艺术风格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揭示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瀚海考     
原指贝加尔湖的瀚海,至盛唐后同时具三种含义:贝加尔湖、天池、沙漠.瀚海变为西部沙漠的代称,是武则天时期领瀚海都督一职的回纥部族短暂西迁留下的痕迹;随后瀚海军府在庭州设立,又使瀚海与西域相关联.元代称杭爱山为瀚海,是当地居民沿用唐瀚海都督府所在地名山.明清时瀚海为大篌沙漠的专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影视艺术既要借鉴“西洋”,也要讲“固本”。“固本”是强化根本,强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影视化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是一种对“反常文化状态”的“极端反动”。“负负得正”,因而确有一定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因其极端的偏执而沦落了科学的基础,不可能获得长久坚实的理性支撑。真正的现代主义之后的“后现代文化”,应是在变态、剧痛之后的重新融合,在健康的总体新价值与新意义基础上的文化共舞。美国电影在其一些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当代中国的“后现代文化”艺术作品,应在“无意义”的形像系统的艺术展示中,使观众或读者获得某种反思后的意义的重新定位与价值的新层面的奠基。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与机制的纯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就是与其特殊的民族迁徙史、"父子连名"的血亲机制、"师徒连名"的文化传承机制、"地名连名"的民族区域结合机制相联系的。从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上看,它是通过原生的"血亲力量集团"、"宗教文化贵族集团"和封建化时代的"村社议事会"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及其机制实现的。充分认识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破阵乐》、《破阵子》、《十拍子》在《教访记》中是三种各自独立的曲名,因曲谱失传,三者在音乐上的关联已难考述,通行的《破阵子》是从《破阵乐》中摘遍而来的说法似难成立,又考之词律,《破阵乐》是不能作《破阵子》的别名的,《十拍子》能否作《破阵子》的别名,目前也难定论。《破阵子》的词体、词情和气格,都“始”于并“正”于《云谣集》中的四阕敦煌词。  相似文献   

20.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宋朝,妈祖受封“女海神”,声名远播海内外。其中,它在琉球(现日本冲绳县)的传播独具独色-妈祖信仰本土化。同样素材的传说,在中国是“救父未救兄”,但传入琉球后却演变成“救兄未救父”。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是以尊敬长的“儒教伦理观”为基础,而琉球却是本土固有信仰-姊妹神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导致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后,从信仰根源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经过两种不同信仰的冲撞与融合,最终妈祖成为姊妹神的载体,得到琉球人民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