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以佛经内容为题材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佛教用语。敦煌变文首次揭开神秘的面纱是在1899年,学者在敦煌千佛洞佛经中发现了大量唐代变文钞本。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敦煌变文的校勘整理、词语考释和词典编纂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校勘整理为词汇研究的首要工作,而词典的编篡又是以词语考释为基础的。以敦煌变文词汇为研究对象的各种专著和论文成果层出不穷,研究内容不断加深,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也日益多样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者们去克服,以提升敦煌变文研究的水平和层次。  相似文献   

2.
《敦煌变文》由于其故事内容的差异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逻辑,不同的叙事逻辑又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叙事时空。《敦煌变文》的叙事时空总体来看呈现出强烈的超现实性特征,占多数篇幅的演唱佛经故事的敦煌变文,由于其叙事逻辑受到了佛教轮回思想以及三界空间的影响,其叙事呈现出了超现实的叙事时空特点,即便是演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敦煌变文作品,其叙事时序也往往不按正常时间的顺序,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叙事时空。  相似文献   

3.
敦煌愿文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下来的用于表达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各种文章,其中保留了丰富的原始语言材料,有许多反映当时口语或俗语的词语,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价值。本文选取13个词语略加考释,可补《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以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是唐代民间说唱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在汉魏六朝乐府、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新兴文体。通过变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说唱文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还可以回答文学史上曾长期不能解决的宋、元、明、清民间文学的渊源问题。1929年郑振振铎《敦煌俗文学》一文首先采用了“变文”这一名称,他说:“这种俗文可说是佛曲的起源,却并不是佛曲,‘变文’之体,似更近于佛曲,所以我们应该更正确地名之曰‘变文”’后来郑振铎编著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又用相当多的篇幅对“变文”加以…  相似文献   

5.
关于敦煌变文作品的整理研究,直至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笔者仅就王有三、向达等编辑的《敦煌变文集》,北京大学一九五五级编写的《中国文学史》,郑振铎先生编著的《中国俗文学史》中变文部分,提出一些不成熟的个人看法和意见,仅供从事此项研究工作的同志参考并指正。 (一) 《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文集》)有待商榷研究的问题:第一,是《变文集》的名称与内容不符,简言之,既称《变文集》,就不应选入其  相似文献   

6.
黄征、张涌泉两位先生之《敦煌变文校注》由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姜亮夫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誉其“胜义纷纶”、“为敦煌变文校理之集成之作”。后辈学而习之,发现其中一些校注,尚有研究之余地,故草成只言片语,作为补注,仅资谈助。其一,卷1《伍子胥变文》中之“欲似”。校注原文曰:“欲以(似):同义连文,‘欲’亦‘似’也。王钅英《诗词曲语辞例释》‘欲[三]’:“按《通释》‘欲似’条云:‘欲似’,就是似,‘欲’字没有意义。’其实,‘欲’、‘似’二字连用也是同义重言,‘欲’即是‘似’的意思。”本文按:“欲似”中“欲”字,加深了“似”的程…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之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为数不少的唐人手抄"变文"展示在众人面前。《伍子胥变文》作为变文的一种,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方面有着变文固有的特点,但作为改编于历史题材的变文又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尤其是在叙事艺术方面,在叙事形式、叙事视角、叙事顺序等方面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之处。  相似文献   

8.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在甘肃,甘肃学术界没有辜负这个地利条件,在敦煌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可喜的成就。在甘肃敦煌学人中,张鸿勋教授对敦煌讲唱文学积数十年独到的研究,为国内外敦煌学界誉评。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季羡林主编《敦煌学研究丛书》的十二种内,有他的《敦煌俗文学研究》论文集,就是他的代表作结集。在敦煌文学研究中的热门内容有二。一是校勘注释,一是变文的名义及由来。张先生则慧眼洞观敦煌文学大部分作品的通俗性和表演性,从而把它们更准确而具体地概括为讲唱文学,从事独辟蹊径的探讨。全书有从1987年到2000…  相似文献   

9.
全国第四届近代汉语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9月10日至14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综观这次讨论所提交的论文及讨论情况,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新的特点。(一)充分重视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挖掘。作为语言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近代汉语经历了一千余年的漫长时期。这一时期的资料相当丰富而又十分复杂。因此,认真整理这些宝贵的研究资料,便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全体同志,遵照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教诲,在所长刘坚先生的带领下,正在进行着艰苦细致的工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复杂。因此,仅仅依据以往所利用的唐宋诗词、变文、笔记、小说、戏曲等基本材料来研究近代汉语,就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语言情况,不少与会学者都十分重视拓宽视野,努力挖掘前人较少使用的新资料。如王瑛教授的  相似文献   

10.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八四年第三期载刘凯鸣先生《敦煌变文校勘辨补》五十条,其中大多确当可取,对研究变文,颇有裨益;但亦有部分条辨,论据不足,难以置信.不揣谫陋,愿阵就教.一、《佛报恩经讲经文》:“云腾渌沼,听龙子以呻吟;鹤过深于,觉神仙而引笑.”  相似文献   

11.
陈静 《职大学报》2014,(6):28-32
《文子》是道家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对《老子》思想有着继承和发展。“道”这个概念在《文子》和《老子》中都极为重要,对二书中的此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我们探求《文子》的思想内容和其与《老子》的关系,以及其在道家发展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在中国文字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六书故>中,戴侗较早地运用钟鼎文并综合文献材料指出了<说文>的许多不足.他称引大量<说文>异本资料以订正文字,改变了<说文>的分部,创立按类编排文字的新体系.他还从文字实际出发,探讨传统"六书"理论,创立了新说.戴侗的<说文>研究对<说文>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的乾坤易学是一种新易学;在《乾坤衍》一书中,熊十力系统阐发了乾坤易学的思想体系;熊氏由"辨伪"、"广义"建构起的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儒学史和中国易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休闲旅游意识的普及,旅游演艺市场的需求开始迅速增长,旅游演艺产品开始从附属产品转化为旅游景点新的主体旅游资源。敦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节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依托这样的历史文化积淀,敦煌旅游演艺项目和演艺市场均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敦煌旅游演艺项目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敦煌旅游演艺业的开发和发展应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断优化升级旅游服务,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与消费者需求,促进敦煌旅游演艺业的深入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一书在训解字义的同时,也在传播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其中土部字用“以形表义”的方式展现出上古先民农耕、建筑、丧葬、铸造等诸方面的情况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表现形式及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界多以为“理一分殊”只是体用范畴,其实这种理解是局限的。以“意象诠释”观之,朱子哲学实乃以“理一分殊”为结构与纲领、思维与方法,建构其整个哲学体系。具体而言,“理一分殊”贯通其本体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体现出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同构性。在本体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工夫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敬贯体用,彻上彻下”;在境界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一理”与“分殊”的圆融互摄,体中有用,用中有体。  相似文献   

17.
王筠的《文字蒙求》是一部有自觉理论指导的儿童识字教材,它以《说文解字》为背景,强调汉字的构形规律,关注儿童识字能力的培养,力求符合儿童的理解水平。它对于今天识字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研究,以及识字教材的编撰,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孟喜为汉易的一大家,属于今文学派。然而许叔重在《说文序》中却称孟氏《易》为古文,笔者认为这一“古文”乃指“古文字”。从许慎之易学所宗;许慎所见孟氏《易》与古文易差异甚微;现今残存之孟氏《易》中含有古文字这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占卜与巫术本是两种不同思维倾向的神秘文化,但作为占卜书的敦煌写本宅经却将巫术化的镇宅法“移植”于其中。这种“移植”可以起到占卜本身非逻辑变通的作用,即“镇宅法”特有的巫术特点,使中国传统可预知、可改变的命运观,在占卜与镇厌巫术的互补中得到满足;由于“镇宅法”中融入有道德因素,因此当出现占辞与人间事实不符的矛盾时,占卜借此可获得更广的解释余地。以敦煌写本宅经“镇宅法”为个案,结合敦煌杂占文书与传统文献,可看出古代占卜文化“非逻辑变通”特性的存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汉书>与<史记>相比较在编纂体例上有一系列创新它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形式;顺应时代潮流,取消了"世家"体裁;在继承改造<史记>诸志的基础上,新创立了地理、艺文、刑法、五行四志等新志;班固以自己的世界观审核了<史记>的各种材料,利用时作了很多增补、移动、删节、订正工作.这些创新在内容上突破了史书只载政治事件和为人物立传的局限性,使读者得以概见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状况.这些创新都被以后的史学家所继承,因此,<汉书>在编纂体例上的杰出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这也说明古代史籍的编纂方法大致是在西汉时期奠定了基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