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档案数字化及其意义   1.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把各种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联,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从而及时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2.
《兰台世界》2018,(Z1):117-118
<正>一、档案数据校对的必要性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把各种载体的馆藏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联,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借助于档案数字化技术平台,实现快速检索与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传统载体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音  相似文献   

3.
正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及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实质是在维护信息内容原貌的前提下对档案信息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进行转换。具体而言,就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缩微胶片、声像档案等载体上的内容进行转换,以数字形式记录,成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数字信息。它包含三层含义:首先,馆藏档案数字化过程。馆藏档案经过数字化转换能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并建立完备的档案数据库;其次,实现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  相似文献   

4.
<正>档案信息数字化包括馆(室)藏档案信息数字化,包括馆藏形式以纸质档案为主转变为以电子文件、光盘、多媒体等载体的数字档案为主和馆藏工作自动化,档案管理业务以手工为主转变为计算机为主,以及馆藏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化。一、档案数字化的技术要求1.档案的显著特征是惟一性和凭证性,因此,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必须做到不可变更,或者叫做"永久化"。如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处理,通常采用图片扫描的方式,并做到对页面内容的不可修改。照片档案在扫  相似文献   

5.
《兰台世界》2014,(Z1):78-79
<正>档案信息数字化包括馆(室)藏档案信息数字化,包括馆藏形式以纸质档案为主转变为以电子文件、光盘、多媒体等载体的数字档案为主和馆藏工作自动化,档案管理业务以手工为主转变为计算机为主,以及馆藏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化。库藏由"架阁库"转变为电子、光子等数字信号形式的信息储存。  相似文献   

6.
<正>馆藏档案数字化,是将不同载体、不同形态、不同记录形式的馆藏档案通过计算机录入、电子扫描、数码拍摄等形式,把档案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处理的数字形式,并形成可供保管利用、结构有序的数字档案信息库。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主要包括两项任务:一是将传统载体档案目录进行数字化;二是将档案内容进行数字化。风险是指影响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某种不确定性,它是关于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当前,大多数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信息形态主要以纸质、缩微胶片和底片等载体形式存在,只适应于传统的管理与传播方式,难以适应当代"数字化生存"的形势.  相似文献   

8.
柴瑜 《兰台内外》2012,(4):57-57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换为数字化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数据归宿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通过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形式的存储和处理,  相似文献   

9.
试谈馆藏档案数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海 《浙江档案》2003,(11):37-38
当今,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信息数字化全新时代。作为原生信息的档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其数字化势在必行。本文就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谈谈自已的初浅看法。一、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多数档案馆仍处在纸质档案管理阶段,有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刚刚起步,远远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需要。1、习惯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传统档案馆的基本特征是以纸质档案为主要载体,其实体是一个个案卷,一份份文件。我们常说的档案收集、整理、编目、鉴定、统计、保管等基础工作,实质上就是对纸质档案的管理。长期以来,档案部门早已习…  相似文献   

10.
1、建设功能齐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是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档案信息数据库是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数字大集合。目前,高校要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其信息一方面来源于现有的馆藏档案,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其他形式存储的所有馆藏档案数据信息,通过手工著录、扫描等形式,转化为数字记录方式存储到光盘、磁盘等各类存储器中,完成现有馆藏档案信息向数字化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对电子文件的收集,按照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归档、整理转化为数字化档案,  相似文献   

11.
档案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扫描等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诸如信息网络安全、档案数字化权归属、电子档案文件证据效力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2.
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将不同载体形态、不同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录入、电子扫描、数据库格式转化、电子数据的整理等形式,把档案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转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形式,形成可供人们保管、利用的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库。它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并且能够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链接,从而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出现给现有的档案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3.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相似文献   

14.
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将不同载体形态、不同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录入、电子扫描、数据库格式转化、电子数据的整理等形式,把档案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转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形式,形成可供人们保管、利用的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库.  相似文献   

15.
房产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房产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一、房产档案数字化的原则 1、全程管理是擞字化产权档案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谢洋 《山东档案》2013,(6):21-22
纸质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予以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从而快速提高查询速度及利用效率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相似文献   

17.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成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它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档案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档案数字化就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技术等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的过程。档案数字化的加工与运行维护需要较高的技术以及较大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要求对于缺少人、财、物的县(市)级档案馆来说存在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换为数字化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企业档案信息量不断增多和档案信息载体的日益多样化,档案利用更是越来越频繁,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档案管理中增加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信息化管理显得愈来愈重要。企业档案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