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聪 《收藏》2007,(12):138-139
甘肃天水砂版铜元大致可分12种版式20多个品种,如将重文、名称、大小与中英文写法的不同加以细分,则品种更多、更复杂。民国9年(1920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在天水开始用土法翻铸铜元,俗称“砂版”。首先仿铸四川篆书“汉”字壹百文,尔后,所铸民国10年、“都”字、“文”字,五十文、二十文砂版相继出笼,品种繁多,粗制滥造,以致民间私铸蜂起,各种砂版一度充斥陇南各地街市,造成物价暴涨,人民深受其苦。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新政府在南京成立,并开始铸造民国铜币。开始,各地铸造的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等,面值一般为十文或当十,少量的有二十文或当二十面值的。后来,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面值越来越大,不仅出现了面值五十文或当五十、一百文或当一百的铜币,而且面值二百文或当二百的铜币也有出现,更有甚者,河南省还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铸造了民国期间面值最大的铜币——面值伍百文的铜币。  相似文献   

3.
黄文叡 《收藏》2012,(8):74-75
新疆铜元发行时间明显滞后于内地各省,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才开始铸造“光绪元宝”铜元,至民国22年(1933年)最后一种官铸的“喀什造癸酉双旗”铜元停铸,因此新疆铜元的前后流通只有26年左右。  相似文献   

4.
寇尚民 《收藏》2013,(5):104-109
"龙洋"是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流通的银币,正面铸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有小满文,并有铸造地名和"库平七钱二分"计重;背面为龙图,四周铸有外文(见图)。这种既有龙图又有外文的银币被称为"龙洋"。此银币首先由广东造币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开铸,后各省陆续铸造。关于各造币厂铸成"龙洋"之数量,  相似文献   

5.
寇尚民 《收藏》2012,(17):94-97
安徽安庆造币厂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最初定名安徽银元局。光绪三十二年易名度支部安庆造币分厂,次年改为安徽制造局。民国2年(1913年)利用制造局老厂房和机器重建安庆造币厂,直至民国15年关闭。笔者现依据文献资料,对安庆造币厂所铸银币和相关史实作一探究。铸币历程在安徽省未铸造银元之前,市面流通的货币,除清朝各帝铸造的制钱外,还有银元宝、银锭、银锞子、散碎银、外洋和其他省铸造的银元。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向清政府具奏:"请仿广东、湖北筹铸大小银元,以济钱荒,而挽外溢之利。"获准后,成立安徽银元局,委派营务处潘作  相似文献   

6.
汪洋 《收藏》2015,(10):72-74
由于受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战争等影响,清政府出现大规模财政危机,军饷严重不足。成丰三年(1853年),为筹措浩大的军费开支,清廷开始发行纸币“钞、票”,同时又令各省陆续铸造纪值大钱,由当十至当干不等。作为江南第一大钱局的江苏宝苏局,于咸丰四年初开铸当五十、当百大钱,至咸丰五年停铸,  相似文献   

7.
钟成华 《收藏》2008,(12):128-129
“佛法僧宝”铜钱(见图),直径24.5毫米,穿宽5.8毫米,厚1.1毫米,重3.4克,钱文篆书直读,光背无文,安南(今越南)陈禺陈朝天应年间(1516年)所铸。安南古泉币,受中国影响深远,是为方孔圆钱形制,饯文均仿汉字,亦有用中国年号铸钱。在陈朝所铸“天应元宝”“佛法僧宝”“宜和祜宝”三品中,唯“佛法僧宝”钱传世较多,是陈朝(1516~1521年)陈暠父子大量铸造的流通货币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传银 《收藏》2009,(5):124-125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两广.总督张之洞获准清廷批奏,成立广东造币厂,试铸“光绪元宝”银元。随后各省相继设局仿铸,安徽是继广东、湖北、浙江、北洋之后铸造银元较早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聪 《收藏》2008,(10):101-101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陇南镇守使孔繁锦机制的天水铜元,因铸期短、铸量少、铜质红润可爱,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正式铸钱是在癸丑三年(公元1853年)攻克南京建都天京以后开始的。钱币品类有小平、当五、当五十,其中以面文"太平天国"背直读"圣宝"最为常见。那么,太平天国有无铸造过花钱呢?除了闻名遐迩的太平天国龙凤大花钱外,就别无所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