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与美国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年 10月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 ,美国政府立即给予印度紧急军事援助 ,这是美国冷战思维下的本能反应 ,其目标是针对中国。随着中印边界冲突的很快平息 ,美国对此事件的反应也趋于冷静和谨慎 ,对印度的援助问题也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显得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2.
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给美印关系与印度的国防政策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印度而言,中印边界冲突促使其开始将中国视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并开始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出以对抗中国为主要特点的国防计划。就美国而言,在冲突期间及其后,肯尼迪政府向印度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为印度巩固北部边界的国防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国的军事援助政策,既是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冷战战略目标,同时也受到了巴基斯坦和英国的掣肘。在此期间,肯尼迪政府曾试图以军援为筹码,推动印巴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但却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表明,对外援助在美国实现对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进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随着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前,美巴的盟友关系出现了潜在的裂缝。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美国在未同巴基斯坦磋商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导致美巴关系出现危机。冲突停止后,美巴关系继续恶化,在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本文也认为美巴关系发生剧变有其非常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尼赫鲁政府向英国和美国紧急寻求军事援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防政策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发生了转变,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手的国防计划,谋求依靠大国援助以加快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作为英联邦领导国和印度国防装备的主要供应国,英国向印度提供了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在印度国防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英印关系角度来看,麦克米伦政府的对印政策既有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冷战意识和维护英美关系的政治利益考虑,同时亦着眼于以最小的政治和经济代价维系它在南亚次大陆存续的帝国利益。但是,由于财政实力有限以及英联邦的政治束缚,英国无力满足印度日益膨胀的援助要求,逐渐丧失了对印度国防事务的影响力。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历史遗产,绝不只是中印两国持续至今的争论和摩擦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5.
中印地缘政治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印度把中国看成了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和防范对象.印度是个具有浓厚大国思想的国家,地区霸权思想始终贯穿于印度的南亚政策之中.西藏问题,中印边界的争端,中巴关系的接近,印度海洋战略与动向问题,中印两国国家发展与现实地缘战略冲突问题等成为中印两国关系中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但是,中印关系仍然在一定程度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两国在地缘政治战略上有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冷战背景下国际权力斗争博弈的视角,着力剖析上世纪中叶中印关系由蜜月走向冲突的原因。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印度基于其安全利益及国家发展的考量,需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出于美苏对抗的战略考量,着手改善印美关系。特别在1959年西藏叛乱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印度的援助,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并进而挑动印度与中国对抗,印度在寻求和接受美国援助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美国人灌输的"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潜在安全威胁"这一观念。与此同时,伴随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稳步发展同印度的关系,加大对印援助,并在中印边界冲突中以"中立"为幌子向印度提供军援。在美、苏的怂恿和偏坦下,印度有恃无恐地发动了对中印边界地区的武装挑衅,并进而升级为边界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7.
边界具有构建国家身份、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沟通国家间交往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不同时期其价值体现各有侧重。中印建交后,印度一方面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但另一方面,从构建民族国家身份和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态度强硬,频频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严重威胁中国国家主权与安全,由此导致边界冲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边界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功能削弱,政治功能淡化,经贸交流功能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印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中方在取得了战场上绝对优势和胜利的情况下,突然做出单方面宣布停火和立即撤军的决定。这一决定令世界震惊,也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从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环境、中国国内环境等方面对中方单方面撤军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潘小亮 《学周刊C版》2011,(5):200-201
中国、印度、俄罗斯三国有着地缘政治上的联系.三国关系的冷暖对国际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赫鲁晓夫执政后从全球战略眼光出发.对第三世界外交政策作出调整.对中国和印度尤为重视.目的是在对抗美国方面取得优势.竭力维持他在东亚以及南亚的既得利益。但是.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界冲突.使得三国关系出现重大转折.对中印俄关系乃至整个东亚、南亚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析"麦克马洪线"问题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印东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西姆拉会议期间 ,英国想诱迫和欺骗中国方面接受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脊的中印东段边界 ,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英国的这一阴谋未能得逞。 1 93 6年以后 ,英国在官方地图上标出了“麦克马洪线” ,并伪造了《艾奇逊条约集》 ,还对中国领土进行蚕食 ,从而制造了中印边界争端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只有通过友好协商才能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中央银行的建立分三个阶段,美国联邦政府与银行制度的关键对中央银行制度建立的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2.
外国大学日本分校的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大学在日本开设分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WTO背景下,这一类型的学校被归为"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教育主权的敏感性使外国分校在日本的法律地位和学历效力一直得不到认可,引起了美国的极大不满.本文将围绕这一矛盾阐述外国大学在日本开设分校的运营状况、日本政府如何应对美方提出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的要求,以及日本经验对我国开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 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后 ,韩国独立运动一直得到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支持。 1937年 7月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 ,临时政府西迁重庆 ,中国国民政府不仅帮助其组建光复军 ,而且积极协助其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但由于英美和前苏联在远东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中国这一目标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Following is the text of a report compiled by the U. S. Office of Education at the request of the Edu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U. S. Senate Committee on Labor and Public Welfare. It can be found in U. S. Congress, 90th, 1st session, Senate, Committee on Labor and Public Welfare, Subcommittee on Education, Education Legislation, 1967, Hearings, Part (Wash., D. 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7), pp. 1070‐1077.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nature of governmentpolicy toward community colleges in the 1990sand the responses of institutions to thesepolicies. This is an examination of Canadianand U.S. community colleges in two Canadianprovinces and three U.S. states as well asanalysis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two countries,at the federal, state and provincial levels.Government policies are viewed as directingcommunity colleges toward economic goals,emphasizing workforce training and state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s outcomes,compelling colleges to improve efficiencies,increase productivity, and to becomeaccountable to government and responsive tobusiness and industry. Government responses toeconomic concerns at the provincial and statelevels resulte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policies applicable to community colleges.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among communitycolleges, evident in behaviors such asmarket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altered college missions, resulting in thepursuit of economic ends by these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美国的移民运动与20世纪初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推行的移民实边,起初两者的目标类似、措施雷同。但由于它们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且又土地政策取向趋异,其移民运动就呈现出殊异的历史特点,构成了各自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内战初始,美国政府立即对国民政府实施十分严厉的全面军火禁运,同时中止巨额财政援助;军火禁运实乃"美国不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自相残杀的战争"之原则立场的体现,充分显示美国政府"压蒋和共"、力图制止国共内战的良苦用心,并无什么险恶的政治用意。马歇尔将军和美国政府起初过于天真,误以为国共矛盾可以避免激烈的冲突和对抗。军火禁运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宪法并未赋予联邦政府任何教育责任或义务,但联邦政府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却从未中断过。从19世纪作为赠地大学的赞助者,联邦政府赠予大量国家土地资助高等教育的发展,到20世纪通过发放学生助学金,为大学提供科研经费等高等教育办学资金,通过联邦政府税收政策影响高等教育,国会及政府的各种管理机构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影响高等教育事业,联邦政府一直活跃地参与到高等教育事务中。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各种目标的实现服务。  相似文献   

19.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Financing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1973).Financing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December).  相似文献   

20.
《全民拥有优秀教育者计划》是美国联邦政府于2014年7月制定的一项有关公平配置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政策。该计划旨在加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帮助各州、各学区为优秀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多方面支持,其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公平配置教育者综合计划”、建设“公平配置教育者支持网络”和发布“公平配置教育者文件夹”。这一计划关系到今后美国州一级优秀教师资源配置与师资建设的具体措施。它的出台虽受美国政局影响,但仍显示出当代美国“从公平走向卓越”的教育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