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卢丽婉 《东南传播》2021,(3):108-109
社会的发展,弱势群体不容忽视.整个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本文关注人文视角如何贯穿于弱势群体报道中,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与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增加他们的福祉,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进步.并进一步就媒体传播中对弱势群体播报的人文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有用性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在新闻领域,新闻信息的有用性是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取向。在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信息传播的有用性,是公众选择媒体、评价媒体、认同媒体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新闻价值取向是媒体在新闻策划、组织采访和刊播报道时所体现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新闻价值标准贯穿于整个新闻活动中,决定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价值取向关系媒体的形象与声誉,影响媒体的生存与发展。若新闻价值偏离方向,必然误导社会舆论、造成公众不满。媒体应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努力实现新闻报道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现状为弱势群体报道的地位日益突出,报道领域空前扩大,报道方式呈多样化态势,以及报道数量和层次的有限性;媒体热衷于对弱势群体报道的主要原因为追随社会热点和社会责任表达,新闻资源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龚宇 《新闻窗》2009,(2):70-71
民生新闻报道是近年来各媒体努力贯彻“三贴近”思想,体现人本价值回归,探索报道创新的有益实践。作为一种新闻报道类型,民生新闻并不是一个关于新闻体裁的概念,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其内涵对于媒体自身社会功能的认知,新闻记者增强人本观念,开启思路、拓宽报道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 ,网上流传的一则“虚拟新闻”(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四家媒体对一位老妪在街上摔倒后的不同报道 )令新闻业界同仁感慨不已。其中美国媒体的报道突出了老妪摔倒后 ,要求美国政府对她摔掉的门牙予以 1 3亿美金的赔偿。这一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数字信息 ,是其它 3家媒体所缺少的。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非典事件中 ,中外媒体记者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对疫情统计数据信息关注程度的差异 ,则不但验证了以上“虚拟新闻”中所揭示的中外媒体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差异 ,同时也看出了我国媒体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提升新闻报道中弱势群体的尊严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报道中维护弱势群体的尊严,本质上是通过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对弱势群体进行的一种社会支持。这种支持应该通过符合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来实现。新闻不是一般的传者的政治宣传,有自身选择事实和报道事实的专业标准。现在的问题在于,传媒和记者只把关于弱势群体的事实与一般事实同等看待,采用一般的选择标准,而懒得深入挖掘关于弱势群体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只是凭感性对那些涉及性、血腥、暴力等内容感兴趣,这种情形下,当然不可能谈得上尊重弱势群体的尊严。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说的战役性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在一定时期内围绕某一重大事件、重要问题或重大典型展开的方方面面的报道。 重大题材的新闻,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战役性报道在新闻宣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受到各媒体的高度重视。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很多媒体把抓好战役性报道作为深化新闻改革、提高报道水平、扩大自身影响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战役性报道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展示媒体实力的“窗口”。 一、战役性报道策划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对于新闻策划,新闻界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持否定意见者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可策划;策划违背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原则,会导致“假新闻”和“炒新闻”。赞同者则认为,新闻策划是发挥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解放新闻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成立,而且应该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是近年来我国一个热点名词,“弱势群体”新闻报道在媒体上也成为一个社会注目的焦点。2004年3月份上旬,媒体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骤然增温,笔者以广州三大报业集团的主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为例,详尽分析这一时期三大报的“弱势群体”报道现状,试图在基于报道文本数据分析的情况下,探讨出这一时期“弱势群体”报道升温的现象和内在原因,进而发现近年来我国“弱势群体”报道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0.
杨华娟 《军事记者》2004,(11):34-35
回顾近年来我国媒体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这样一个特征,即建构肤浅的娱乐新闻无孔不入,甚至有的时政新闻和社会事件也正走泛娱乐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在国内学术界,从2003年7月《中华新闻报》刊载《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到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于同年9月出版的专《畸变的媒体》中提出“讲故事的新闻写作”,引发新闻界写作取向的新思考。娱乐化和故事化,在表现形式上都强调人物和事件的人情味、细节化、情节性,然而在价值取向上前纯粹追求感官刺激,后则重在挖掘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试图立足现状,廓清两界限,指明故事化写作的影响力所在,以求更好地把握新闻人在采写中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常江 《编辑之友》2018,(5):71-77
文章通过对相关学术文献中关于可视化新闻生产的话语构成的检视,以及对瑞士五家新闻机构的可视化编辑的深度访谈,全面勾勒数字化新闻生产与传统新闻生产之间存在的理念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于新闻业发展变迁路径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可视化新闻生产逻辑将"真实"界定为再现层面上的操作性概念,主张将美学的维度纳入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同时提出了重构新闻价值标准的要求,这对传统新闻理念的权威性构成了显而易见的挑战.文章进而提出可视化新闻生产所遵循的"科学-艺术"观念结构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公共空间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作用之一是更新社会的认知模式和受众的知识结构,但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媒介产品,只是复制了原有的社会认知模式,再一次把原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固定成见生产出来,受众在其中受益很少,甚至得到了更多的思想束缚,减弱了社会行动能力。本文从记者的专业教育与其在媒介生产中的地位、媒介生产组织的管理与分工、采写编排的模式、新闻源与媒介生产的关系、新闻价值的社会制约因素等方面来理解和批判媒介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为受众提供事实的报道,而新闻采访中情境的不确定性和时间的局限性使记者的新闻选择与价值判断成为一种特殊的决策。本文试图探索影响新闻记者新闻选择和价值判断基本过程的社会心理因素,以改进我们对新闻决策过程的理解,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主义视野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入手,探讨在有关新闻生产的研究中所运用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最新进展情况。在同样将新闻视为社会建构的产物的基础上,新制度主义更强调嵌入于更广阔的社会部门和领域的媒介组织的政治和文化因素,认为新闻生产通常存在于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受文化认可的传统或制度中,由此说明组织对更广范围的文化规范及来自支配领域的压力的遵从。本文认为,新制度主义范式将制度变量引入了新闻生产的分析中,开拓了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开展的一系列新闻研究,其对关键节点和时序划分等概念的强调,也有助于我们克服对新闻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做因果直线式的"决定论"的偏向。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闻界对世界的影响 ,正像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先锋一样 ,没有谁能与之问鼎。然而 ,《新闻的要素》著者认为 ,新闻人最感荣耀的“独立、真实、客观、公正”等信条正在美国遭到亵渎 ,人类克服意识饥饿的食物链也被空前污染 ,一些正直的记者忧心如焚。今天的新闻界像今天的世界一样 ,正在发生令人无法预测的空前变动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新闻以及社会制度正在落后于新兴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 ,集权的或过度商业化的媒介体制都在啃噬着新闻传播的健康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刘坚 《传媒观察》2020,(5):5-11,F0002
在新闻智能化传播的环境下,传统媒介的新闻信息资源理念发生变化,智能算法成为新闻信息资源获取和开发的重要手段。智能化传播的新闻信息价值判断,建构了新闻事实信息-社会数据信息-用户需求信息三位一体的新闻信息价值确认系统,体现了智能化新闻信息价值理念的特殊追求。新闻信息生产流程中人工智能系统与新闻传播者形成特殊的生产关系,新闻信息生产理念强调人机协作与共处,由此产生新闻报道视野和新闻产品形态的变化。智能化的新闻发布机制,促进了新闻信息的多渠道推送和分散化传播,也有力推动了传统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理念的智能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Digital platforms such as search engines and social media have become major gateways to news. Algorithms are used to deliver news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consumers’ preferences and individuals share news through their online social networks. This networked environment has resulted in growing uncertainty about online information which has had an impact on news industries globally. While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perceptions of trust in news found on social media or via search engines are lower than traditional news media, there has been less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use on perceptions of trust in the news media more broadly. This study fills that gap by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as news sources and pathways to news on perceptions of the level of news trust at a country level. A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of a 26-country survey in 2016 and 2019 was conducted. The analysis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social media use for accessing news resulted in a decline in trust in news media generally across the globe. Higher levels of general mistrust in news were related to an increased use of sharing of news. This paper argues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for news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increase in news mistrust, which is likely to continue to rise as the number of people using social media to access news continues to grow.  相似文献   

18.
The growing reliance on social media as news platforms may lead to more passive news consumption but also offers greater potential for engaging in new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engagement with news content on Facebook and Twitter between news exposure and current events knowledge. An online survey (= 400) tes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media news seeking, incidental exposure to news on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in shared news content, cognitive elaboration, and current events knowled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active seeking of and incidental exposure to news on both sites are linked to engagement, which is linked to greater cognitive elaboration about the content. Furthermore, engagement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types of news exposure and cognitive elaboration. However, engagement and elaboration are not related to knowledg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key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news content is not knowledge gain but the ability to engage users who may be passively receiving news on these sites. This study extends the cognitive mediation model of learning from the news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social media, with updated news consumption norms such as engagement with news on these sites, and incidental news exposure.  相似文献   

19.
舒骅 《新闻界》2008,(6):121-122
逐步重视硬新闻的报道是早期《申报》的成功经验之一,它有力地提升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当前都市报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即优化新闻结构,加强硬新闻的报道,在报道内容上实现以软新闻为主向“软硬兼备”过渡。  相似文献   

20.
新闻发布制度作为政府政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连接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面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挑战,也应积极利用当前丰富的信息流通与社会联系手段,加以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创新发布形式,整合发布内容。本文以"北京亦庄创新发布"为研究案例,发现数字化时代下新闻发布制度在信息发布互动性、传播渠道融合和内容共享三个维度创新潜力大,并通过归纳发布主体、内容、对象、方式、效果、组织六个方面进行的模式创新,实现技术创新、平台搭建、渠道拓展、需求清单化,最终实现新闻发布制度的革新,不断提高政府新闻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