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53-54
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解除法官的后顾之忧,使其免受外部干扰而依法行使职权。我国法官身份保障制度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表现为法官的职务极不稳定、辞退、免职的理由过宽、没有严格的法官弹劾程序以及缺乏必要的豁免权。为了保障法官独立行使职权,实现司法公正,我国必须建立完善法官身份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论述了改革我国现行法官制度的五个问题:贯彻“法官独立”的指导思想、提高法官的选任标准、建立主审法官制、废除现行的不合理制度和建立法官身份保障制。  相似文献   

3.
法官惩戒制度在保障法官身份,制约监督法官行为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法官法规定了法官惩戒制度很多方面都存在缺陷,我国存在的另一种惩戒法官的制度-错案追究制,因其本身的不合理性应予摈弃,对法官的惩戒应立足于对行为的控制,应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并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4.
法官责任制度是我国古代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审判活动中的法律责任是整个法官责任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审判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法官独立则是实现审判独立的前提。设立法官委员会可以保障法官的实质独立,身份独立和内部独立,因此,这是我国实现审判独立的必要之举,也是改革审判制度健全法官制度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作为法院工作的核心力量,法官在现代法治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法者,法官的素质高低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法治质量的高低,只有在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法官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我国法洁化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梁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1):12-15,18
司法独立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法律原则,在西方国家的司法体制中,西方法官制度是保证司法独立的有效机制,其内容涉及法官的任职条件、任命程序、法官保障、培训及责任等诸多方面。反观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法官的独立性与现代法治的司法独立原则有一定差距。如今,我国正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达到现代法治国家司法独立原则的要求,法官独立是基础,而我国的法官独立可以从西方法官制度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审判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法官独立则是实现审判独立的前提,设立法官委员会可以保障法审的实质独立,身份独立和内部独立,因此,这是我国实现审判独立的必要之举,也是改革审判制度健全法官制度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法官是当今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仅是因为他所处的特殊领域,还有他所拥有的极大的权力。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去制约这种权力,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形成规范和有效的制约方式,这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人们对法官的某种惧怕,在实践中司法的公正性就显得不那幺权威,本文试图构建一个法官责任制度的框架.使这种制度成为制约法官的有效手段,成为法官头上的利剑。  相似文献   

10.
预审法官制度是大陆法系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有关国家或地区的预审法官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预审法官制度的最大缺陷是赋予预审法官侦查权,赋予预审法官司法审查权则值得肯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当引进预审法官制度,但必须进行适当改造。  相似文献   

11.
司法权威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应当享有的威信和公信力。司法权威的树立对于法官管理机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法官具有一定的独立地位;法官专业化和精英化;法官高薪制;法官严守职业道德。针对我国法官管理机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有必要加以完善,以维护司法权威,确保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2.
美国刑事诉讼制度背景下的程序性裁判可分为“法定的程序性裁判”和“选择的程序性裁判”。“法定的程序性裁判”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权而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承担的一项最基本的义务;“选择的程序性裁判”对于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实现更具有意义。我国刑事程序中缺失“法定的程序性裁判”,而对于“选择的程序性裁判”来说,裁判对象范围狭小、机制残缺应是它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出于对历史上缺乏独立传统的反对,战后日本法院系统从行政系统彻底分离出来后自己掌握了司法行政大权,最高法院通过对法官任用权的绝对掌控来保障下级法院对于地方政治势力的绝对独立,但这却严重削弱了法官个人的独立性从而威胁到司法独立的根本。因此通过改革下级法院法官任用模式来强化其独立性,是日本在21世纪司法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官素质低下,严重制约着司法独立的进程和审判方式的改革,成为导致司法腐败的症结之一,也影响着法官权威的树立和公众法治信仰的生成。提高法官素质成为推进司法改革的当务之急。治本之策应从改革现有的法官制度入手,建立一个有利于法官自律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秉持正确司法理念,运用科学方法,对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程序处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最终作出依法有据、公平公正、合情合理裁判的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官在强化法律统一适用的同时,应正确运用司法政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推进法治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证人证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证人证言的真伪必须经过特定的程序加以判断。交叉询问式的询问模式为英美法系国家所使用。在英美民事诉讼中,只有当事人或其律师才能询问证人,法官一般不主动询问证人。在大陆法系国家,证人作证是作为一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一种义务,询问证人是法官的职责。我国民事诉讼中法官和当事人都能够询问证人,但我国民事诉讼法缺乏对询问证人的相关制度的规定。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证人询问模式。  相似文献   

17.
清末司法官制改革初步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司法行政不分的格局,初步确立了法官考试任用制度。辛亥革命后,各地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相继制定了《临时约法》,对法官制度赋予了新的内容,确立了法官独立审判原则、严格法官考试制度,并规定了法官的保障措施等。这些规定对后世的法官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审前法官制度缺位导致一系列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侦查程序、起诉程序和庭前程序中产生了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诸多审前程序中的弊端无不与刑事审前法官制度的缺位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必须建立我国的审前法官制度。  相似文献   

19.
法官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不但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而且在整个法院系统内进行的深度思考也较为稀缺。目前,我国法官配置存在着法官职称泛化、法官地区分布失衡、法官工作效率失衡等现象,解决途径包括精编法官队伍,量化法官任务,对法官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让其在纵向和横向上流动起来,才可能达到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