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体验来获取知识。而我们知道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中学好数学,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2.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得好:“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领悟。”靠着积极的身心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动机,鼓励学生的一系列行为实践,最终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使社会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和行为动机,形成良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3.
<正>品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得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感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策略:一、创设活动情景,有效体验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4.
徐丽丽 《教师》2016,(6):61-63
新课程一直提倡的体验式学习,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体验中逐步掌握学习一般规律和方法的过程。观察、探究、调查、实践等体验式学习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能使学生在多层面的体验中将道德认知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过程真正理解、提高认识,并内化成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呢?以学校同课异构《做  相似文献   

5.
迟桂军 《山东教育》2000,(29):22-22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事业,要高标准地完成这一事业,就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活动中增加道德的体验,体验高尚,体验成功,体验道德是非。当学生的体验升华为一种道德愉悦时,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才能变成学生的道德渴求、道德需要,进而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通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条件,为学生的体验创造机会,来达到这种教育教学效果。如初二法律常识课的教学,我们不再采取原来的背概念、背条文、理论分析式的教学法,而是将知识教学与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初中思想品德的体验教学正是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去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去学之,去受之,去用之,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的教学方式,它符合了心理学原理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实施体验教学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用资源,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体验充盈学生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9.
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去消化、去反刍、去领会、去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学生才能学得主动积极,也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0.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让体验成为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需求中的生成。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每个细节,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应该是体验课程。作为教师一定要舍得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会想、会做、会说,学生才能得到发展,这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需求中的生成。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每个细节,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应该是体验课程。作为教师一定要舍得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会想、会做、会说,学生才能得到发展,这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让学生自己要学,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呢?就此论题,从"加强引导"、"陶冶情操"、"优化教法"、"体验成功"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小学有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那便是道德的课程,这门课程重在对学生品质道德的培养,是一个不需要考试,却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得以体现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需要教师严谨对待、认真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思想的关键点。本文的中心也重在探讨小学德育工作中情感体验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品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生活—体验”型品德课要求课程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课堂的情景是儿童生活世界的再现,课堂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我们这样生活》以生活、体验为核心指导理念,全课以对比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为活动轴线,生动诠释了生活—体验型品德课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18.
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道德体验是学校道德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体验具有亲历性、反思性、整合性和不可传授性的特点。关注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生活中处处有体验,但不是有生活就有体验,回归生活世界,开发体验式道德学习资源,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所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一是把握“物镜”生活,使学生体验到道德就在身边;二是创设“情境”生活,在情感体验中丰富道德智慧;三是开发“意境”生活,让学生在艺术生活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体验和感悟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但是人的体验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通过体验教育,才能达到优化的体验。教育者必须把体验教育和道德的内化机制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学生体验的层次,从而通过体验教育实现道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它启迪我们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