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丙利 《垂钓》2014,(7):36-39
夏季外出野钓时,我们常常会遇到水草丛生的水域。钓鱼人常说:“钓鱼不钓草,多半是白跑。”这是一条闪现着真知灼见的渔谚,它对夏季垂钓选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不是选择水草区垂钓就一定能有好效果,夏钓草区也是有一定学问的。  相似文献   

2.
黄旺意 《钓鱼》2009,(23):37-38
“三分钓技,七分钓位”。这句钓谚说明在整个垂钓活动过程中,钓点选择的重要性,尤其在鱼儿少吃少动、觅食活动范围不大、天寒水冷的冬季则更加显著。因为冬季垂钓主要是人找鱼,不是鱼找饵,只有找到鱼儿躲避严寒,  相似文献   

3.
盛夏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日子,也是鱼最不好钓的垂钓淡季。在此期间出钓欲取得成效,就必须在择天、择时、选点和用饵等几个方面下一番功夫。 择天:盛夏时节,一定要注意选择鱼儿较爱拿食的天气出钓。这样天气的特征是:①最高气温最好在30℃以下,并同时伴有二三级风(四级也行);②出钓当天有小阵雨或连续阴雨后的一两天。上述天气气压较高不发闷,水中溶氧量大,鱼儿较为活跃,喜欢摄食。 择时:渔谚讲:“夏钓两头”。就是说夏季(尤其是盛夏)垂钓,要钓一早一晚,即早上天刚一  相似文献   

4.
我的钓友老吕,人称“钓鲫能手”,在盛夏午时别人都很难钓到鱼的时候,他却屡获丰收。 老吕有何“法术”?在下在此“泄密”。 渔谚说:“神仙难钓午时鱼。”因此又有了另一条渔谚:“夏秋钓早晚。”实际上,就是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中午的鱼照样能钓上  相似文献   

5.
覃建谋 《钓鱼》2011,(16):28-29
这里讲的中午是指上午11点至下午1点。 有条钓谚说“神仙难钓午时鱼”。为什么神仙午时也难钓鱼呢?很明显是钓不到鱼嘛。连神通广大的神仙中午都钓不到鱼,人就更加钓不到了。因此,又有另一条钓谚说“午时到,钓翁睡大觉”。翻开各种钓鱼报刊杂志也不难发现,有不少钓友发表文章认为中午钓鱼等于白白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6.
春天,是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和生机盎然的季节。对于鱼儿来说,饱尝了一个冬季的煎熬,饥肠辘辘,开始主动四处觅食,活力也大增。钓鱼人如抓住天赐良机,把握春季施钓的规律,顺应春季垂钓的特点,使主观愿望贴近客观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那么,则会得心应手,获取佳绩。钓深与钓浅我国渔谚有“春钓滩”之说,告诫钓鱼人春天施钓要找浅水域下钩,不要钓深地方。原因很简单,浅水处在光照下比深水区升温快,鱼儿纷纷由严冬栖息的深水区向浅水处游动,既是为了接受阳光的沐浴,也是为了寻觅食物充饥。春天的鱼喜温耐热,与夏季的鱼喜凉怕热…  相似文献   

7.
垂钓在我国源远流长,我们的前辈通过垂钓实验,总结了许许多多科学实用的垂钓谚语。本文下面采集的诸多钓谚,仅与选择钓位有关,供广大钓友垂钓时借鉴。因时间选择钓位在一天的时间内如何选择钓位?钓谚云:“一日三迁,早晚钓边。”这是依据鱼的觅食规律,栖息地点和生活习性总结出来的。又说:“早晚钓浅水,中午钓深潭”、“早钓近,午钓远”、“夕阳西下,钓鱼最佳”,出于同一道理。为了避开人影和竿影的晃动,防止把鱼惊跑,钓谚还告诫我们:“上午钓西北,午后钓东南”。到了安静的夜晚,河边与池塘仍不乏有诸多垂钓者,此刻下钓则要遵循“夜钓近,晚钓…  相似文献   

8.
胡铁花 《钓鱼》2008,(6):27-27
题记:看了题目,有的读者可能不明白:都说春钓“滩”、春钓“浅”的,地球人谁不知道,水库当然也要钓“浅”啦!其实不然,听笔者慢慢解释。 水库风光秀丽,鱼资源丰富,是钓鱼人的垂钓天堂。春天来了,我们应该在水库的哪些水域垂钓呢?有钓友说,钓谚不是有“春钓浅”之说嘛,那就钓浅吧:有钓友则认为,春天仍然是虽暖犹寒,水温低,鱼儿在深水活动,当然要钓深啦……议论不一。  相似文献   

9.
刮风天与无风天垂钓,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诸多不同之处。探讨风天垂钓的技巧,对鱼获量的提高大有好处。风天如何选钓位大家知道,有风的天气比无风闷热天气好钓鱼,渔谚也有“闷热天无鱼钓,刮风天不白跑”和“宁钓风,不钓静”之说。但是,要想提高钓绩,风天选好钓位最为重要!一个有经验的钓手,在风天垂钓大都选择迎风下钩,何故?原因有三:一是风口浪尖处水中溶氧明显增多,鱼儿变得十分活跃。二是被风刮到水边的浮游物明显增多,是鱼儿觅食的好场所。三是水下聚集的鱼明显增多,有利于提高上鱼率。迎风钓尽管是钓鱼人的最佳选择,但有些弊端也着实令…  相似文献   

10.
颜恒 《钓鱼》2009,(6):44-45
钓鱼人总是会在垂钓中生出许多“新法”,千方百计来增加鱼咬钩的机会,以使鱼获量大增。一条“逗一逗,鱼上钩”(与之相似的还有:“鱼不咬钩逗一逗”、“钓动不钓静”、“轻提慢引,鱼儿咬钩变勤”等等)的现代钓谚.  相似文献   

11.
四、放出异彩的古钓家 “钓鱼钓鱼,十钓九娱”。(渔谚)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也闲”。(唐孟浩然)钓鱼是生产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垂钓渔谚包罗万象,有关钓技方面就流传下来诸多警言佳句。有渔谚说:“钓鱼钓鱼,心神专一”,继之,便又有“手不离竿,眼不离标,钩不离窝”说法。垂钓时,鱼吃饵是瞬间之事,稍纵即逝。如果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即便鱼已咬钩,但钓鱼人因分神丧失扬竿的良机,岂不可惜!当今,虽大可不必“手不离竿”,只要架好竿即可。但关键是仍需要盯住浮标,千万不能分心走神!垂钓抛竿前,大家都会先喂窝子,但待窝发时,竿一定要先投窝的外缘,而后逐步投向窝点。初学垂钓者一定要谨记,既然喂了窝子,就要把钩投入窝内,同时扬竿提鱼时要顺势把鱼领出窝子,不要惊跑鱼…  相似文献   

13.
“夏天到,鱼难钓”。立夏后,白天气温增高,鱼类进入生长期,食欲旺盛。由于气温、水温较高,夏季并不是钓鱼的最好季节,也给钓鱼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掌握了鱼儿在夏季的生活规律,加之垂钓得法,仍能做到鱼儿满篓。有不少夏钓谚语,都经实践证明了夏天能钓到鱼、多...  相似文献   

14.
垂钓者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处不曾垂钓过的湖泊初钓时,鱼儿往往群聚而来,频频上钩;随着垂钓者的人次不断增多和频繁,上钩率渐渐下降,钓获也日趋减少,上钩的大鱼更是寥寥无几。于是,垂钓者大都认为,这是因为鱼儿越钓越少了,以致无鱼上钩。其实不然,这种看法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确,湖中的鱼不可能“越钓越多”,但事实证明,即使是“无鱼上钩”的湖泊也还有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活动,倘若竭泽而渔,往往是数量可观,且密度也不低。是什么原因导致“无鱼上钩”呢?这就是鱼类的警觉性。也就是说,到了垂钓人次过频时,鱼类就会“知道”:咬钩…  相似文献   

15.
颜恒 《钓鱼》2009,(8):44-45
关于夏季雨水来临,湖库江河涨水对钓鱼有利的钓谚有许多,诸如“雨季鱼靠边,撒米应撤边”、“梅雨钓鱼,越钓越喜”、“大雨过后好钓鱼”、“水满鱼欢跃,水落鱼龟缩”、“雨水发,鱼儿闹”、“夏季鱼找食,冬季食找鱼”等等,都反映出这一时期钓鱼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浏览过一些钓鱼报刊,发现关于针对做窝的钓谚较多,如“钓鱼不撒窝,大都钓不着”“、药米打窝,鱼来不走”、“诱饵有香味,鱼儿才拢来”“、春钓不打窝,回家没汤喝”等等。这里不评论这些钓谚是否符合“谚语”的章法,而与垂钓中的实际情况比照,也是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古人云:“  相似文献   

17.
杨伯诚 《钓鱼》2006,(4):34-35
非鱼使用什么饵料,就有了很大的帮助。料喂养罗非,我每次都向鱼老板索取一些四、饵求于精对口更灵俗话说“一方鱼吃一方饵,一方饵钓颗粒饲料,掺和相应数量的粘粉,到喂养鱼谚有“钓多或钓少,全凭位置好,一方鱼”。罗非鱼长期吃喂养的食物,养成点附近下竿,次次都获丰收。鱼儿咬不咬,关键在饵料”,可见鱼饵的作了对喂养食物的偏好,垂钓时就要对症下在不喂养的池塘或河渠、湖泊、水库用在垂钓中是非常重要的。罗非鱼属以植药,采用喂养的食物作诱饵和钓饵,肯定垂钓,就要精心选用诱饵和钓饵。虽说罗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能获得好的…  相似文献   

18.
一、钓时、天气 清明时节我们地区野塘的冰面才逐渐融化,但气温、水温仍然偏低,鱼儿不愿意活动和觅食,在刚刚化开冰面的野塘是钓不到鱼的。我们地区有句渔谚:“谷雨鱼咬钩”,准确地说出了我地春季钓鱼的时间。谷雨从节气上说已是暮春,但是在我们地区还只是春天的刚刚开始,这时候气温才逐渐回升,水温也慢慢升高,鱼儿才开始拿食。所以在我们地区到了谷雨时节,才是春钓鲫鱼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一、不钓深远有句钓谚称:"夏钓深潭莫挨边,宜用海竿要抛远。"其实,这种本来就很笼统的经验之说,只局限于盛夏的中午时分才值得推广,要是早晚垂钓,就很不适宜。首先,钓深、钓远,那是因为随着中午日照紫外线对水层辐射穿透力的逐渐增强而导致水温迅速上升。此时,浅水比深水增温更快、更高、更缺氧,这样,鱼儿会感到特别不  相似文献   

20.
渔谚云:“夏日到,鱼难钓。”其实,冬天到,鱼更难钓。夏日是因闷热天较多,水中含氧量不足。而冬季则因水温偏低,鱼儿食欲较差。在我国北方,隆冬季节钓鱼人已寥寥无已,但在小寒之前,仍可以垂钓。据笔者近三年的实践和冬钓经历百余次的经验得出:冬钓要想收获大,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冬钓需要两个大前提做保证。一是要选择适宜的天气。即昼夜温差较小,阳光充足,风力不大,气温回升温度高等。刮大同,下大雪,多云转阴和气温骤然下降的天气不宜出钓。二是钓场鱼的密度要大,鱼头不能稀。鲫鱼和鲂鱼这些不容易受到温度影响的鱼要多。否则是很难有好的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