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33年5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蒋介石在德国军事顾问西克特的建议下,确立了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相结合的战略,采用以守为攻、合围之法的战术,在苏区周围广筑碉堡。红军很快陷入被动。战略态势非常不利。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以后,  相似文献   

2.
刘一丁 《新闻实践》2004,(10):62-63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以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挫败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方案,名曰“铁桶”计划。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共产党员莫雄将这份绝密情报及时交给我党地下交通员项与年,项与年历经艰难,来到红都瑞金,将绝密情报交给中共中央领导人。党中央获此情报后,立刻作出了大转移的决定,使10万红军脱离了险境,国民党“铁桶”围剿计划落空了。  相似文献   

4.
王增勤 《湖北档案》2008,(12):40-42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江西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此时,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李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红军遭受重大伤亡,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被迫不断向敌人围攻和防守比较薄弱的粤北方向收缩。1934年10月初,中央红军主力已经完全丧失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准备进行战略转移。但是从哪个方向突围呢?中央红军再一次把目光放在了粤北。  相似文献   

5.
从1930年至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敌人前四次“围剿”均被粉碎了。但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被迫撤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本组史料,系从馆藏国民党重要军事档案中选出。它反映了敌人第三次“围剿”失败后的部分战况,记录了反动派的反革命策略和罪行。透过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尽管国民党反动派费尽心机,制订了一整套“围剿,红军的策略和计划,但由于红军的战略战术正确,国民党反动派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保持史料原貌,凡史料中对红军的诬蔑之词,均未改动,请读者鉴识。各份文件标题,亦系编者所拟。  相似文献   

6.
《朱德总司令在机枪训练班上讲话》这张照片的作者,是83岁高龄的红军老战士、我军最早的摄影家、原四野副参谋长、中将苏静。 1933年2、3月间,红军开始了第四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在大龙坪消灭了国民党第52、59两个师,缴获了一批蒋介石刚从外国进口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一批新式的轻机关枪。反“围剿”胜利结束后,红军决定在江西遂川办一个机枪训练班,请俘虏的国民党士兵来训练红军。苏静时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员(参谋)。他  相似文献   

7.
潘姣娣 《档案天地》2012,(10):31-3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开始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国民党军队想方设法组织包围阻击,红军却从未中过一次埋伏。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有一支隐秘、干练的无线电侦查队伍——军委二局在"护佑"着他们。由于二局情报人员及时截获破译了敌军大量电文,摸清了蒋介石的部署乃至意图,军委才适时决策,最终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这是发生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段插曲。当时驻扎在福建“剿共”的十九路军因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率领下,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签定了“联合抗日反蒋协定”。由于共产国际的瞎指挥,使这一“协定”不能实施,联合反蒋反日统一战线中途夭折,其结果导致了福州政府士崩瓦解,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全面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一插曲终成为一首红色悲歌。  相似文献   

9.
<正>1934年夏秋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颓势日显,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正在加紧进行主力红军实行战略突围(即长征)的各项准备。接连不断的扩红、支前运动,使中央苏区的男性青壮年几乎都离开了家园。维系家庭、支撑后方的重担,主要靠妇孺老人承担,而红军家属则成了其中的骨干、乃至顶梁柱。  相似文献   

10.
在庄严肃穆的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里,埋葬着一位出生自山东的红色传奇"间谍"。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中共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他在2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获得过无数重大情报,最精彩的是和项与年等人拿到了蒋介石对苏区第五次围剿的"铁桶计划",而使红军主力转危为安,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卢志英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0号烈士证书。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正当蒋介石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反共“围剿”的紧要时刻,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把本来对着红军的枪口掉转去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在祖国东南海疆的福建,树起了一面抗日反蒋的旗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简称福建人民政府)。这就是福建事变。今天,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总结历史教训,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知识与趣味     
红军的第一张报纸——叶报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张报纸是——叶报,就是用植物叶子做成的报纸。报纸的创始人是一个叫郭小才的红军战士。 1930年8月下旬,蒋介石指令何应钦拼凑十万兵力,以江西省长鲁涤平为总司令,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12月下旬,在毛泽东和朱德的亲自指挥下,红军一举粉粹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歼灭敌人9000余人,  相似文献   

13.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什么会“兵不血刃”地突破蒋介石在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笔者翻阅了大量有关文史资料,破译了陈济棠为红军的“让道”之谜。  相似文献   

14.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军主力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此时,以黄道同志为首的中共闽北分区党委和军分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15.
刘小梅 《档案时空》2014,(11):11-14
这是1932年盛夏发生在上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晨,上海警备司令部对面的霞飞路,新来了一位中年相士,他的身旁放着一只画有太极八卦图的旧木箱,头戴黑色礼帽,三绺短须,鼻梁上架着一副铜框眼镜,着咖啡色竹布长衫,飘逸脱俗,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他叫卢志钦,是中央苏区的特工人员。原来,第二、三次反“围剿”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红军高级指挥员使用的地图是从地方保安团缴获来的,误差很大,给战术决策带来了不少困难,也使红军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牺牲,为了对付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红军总部急于要找到湘、赣、粤、闽等省的军用作战地图。  相似文献   

16.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什么会"兵不血刃"地突破蒋介石在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笔者翻阅了大量有关文史资料,破译了陈济棠为红军的"让道"之谜."  相似文献   

17.
1932年6月,蒋介石向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在反围剿中,由于张国焘积极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致使红军在军事上严重失利,战斗在鄂豫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被迫撤离。同年12月,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率领下,经陕南、越巴山、翻秦岭,进入川北的通江县,点燃了巴蜀山区的革命烈火。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在反田颂尧"三路围攻"中,在通江空山坝取得了重大胜利。红军的先遣部队11师一部(后来的红三十军88师264团)在军长  相似文献   

18.
夏雪 《湖北档案》2010,(11):35-35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因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不得不撤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中共中央等机关也随车行动。苏区国家银行与财政部一起编人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由中央政府总务厅长袁福清任大队长.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任政委。  相似文献   

19.
李尚志 《新闻记者》2003,(10):53-54
新闻的战役性报道往往需要事前作些谋划和准备。为了作好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报道,我们在事前作了许多策划和商量。 大家知道,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排斥和打击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正确路线的领导,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丧失,中央红军不得不于1934年10  相似文献   

20.
1932年,国民党军在江西围剿红军时,蒋介石常常带领他的几个亲信侍从人员如秘书、副官和参谋人员等到各地视察工作。政学系的头目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应将随行的参谋及侍从人员组成一个侍从室。蒋介石立即采纳了杨永泰的建议,开始成立了一个只有4个小组的侍从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