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高一化学《氯气性质》一节中,有氢气和氯气混合爆炸的演示实验,在该实验中,经常会出现试管炸裂,碎片炸伤学生现象。为了保证安全,特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2.
高一化学课本上第一章红磷在氯气中燃烧实验存在如下缺点 :1.操作复杂 :此方法需制取氯气、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把燃烧匙移入盛氯气的集气瓶中三步操作 ,每步操作必须干净利落 ,否则要花费大量时间。2 .由于实验过程中有氯气逸出 ,造成环境污染。3.不能控制红磷与氯气的反应速度。为了克服上述弊端 ,现对本实验做如下改进 :一、实验装置1 .平底烧瓶  2 .内吸有浓盐酸的胶头滴管3.内盛少量红磷的燃烧匙  4.高锰酸钾晶体5 .氢氧化钠溶液  6 .烧杯  7.水止夹二、实验操作及现象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 .氯气的制取 :把胶头滴管内的部分浓盐…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和第五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要做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按书上的仪器装置实验时,教师需事先制取氯气。教师在制取氯气的过程中以及在做上述实验时,都会有一定量的氯气扩散到实验室或教室里。由于氯气有刺激性气味,是有毒气体,因此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由于教室里氯气的气味很长时间不会消失,不仅污染空气也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这两个演示实验的装置做了改进,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取一支T型管(口径合适),用一支细玻璃管在酒…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65页实验4—1到实验4—4,都需要用到氯气,共4瓶。因本校有26个平行班,7位任课教师,这一节内容分散在大约一周时间内,也就是说实验教师要在一周时间内,每天制取氯气。我们知道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实验室虽有通风设备,但因为氯气的密度较大,实验室内的氯气总是排不干净,所以实验教师很容易中毒。很多学校为了避免这一点,而不做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5.
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修订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48页[实验2—7]金属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操作时是将盛有金属钠的燃烧匙加热待钠燃烧后,伸进集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本实验操作有时不易成功,也不能补救;实验中现象不够明显,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现象(加热点燃时,由于燃烧匙是铜做的,易产生Cu的焰色);实验过程中,未反应完的氯气易溢出,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高一化学《氯气性质》一节中 ,有氢气和氯气混合爆炸的演示实验 ,在该实验中 ,经常会出现试管炸裂 ,碎片炸伤学生现象。为了保证安全 ,特做了如下改进。1 实验装置 (如图 1 )图 1  图 1是固定在用废铁圈做的底座上的竹筒 ,竹筒一侧挖一光照孔 ,竹筒里面放大试管。2 操作步骤( 1 )氢气和氯气的收集。先收集氢气。在检验纯度后 ,用排水法收集 12 试管氢气 ,用橡胶塞塞紧试管口 ,放在水槽中。后收集氯气 :在水中打开装有12 试管氢气的橡胶塞 ,用排水法收集 12 试管氯气 ,尾气用NaOH溶液吸收。( 2 )将收集有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的大试管…  相似文献   

7.
用高一教科书上制取氯气的装置来制取氯气和演示氯气性质的实验弊病较多: 1.制取氯气和演示氯气的性质实验时,需收集好几瓶氯气才能完成演示实验,每当换瓶时氯气会扩散出来,污染空气,对师生的健康危害极大。 2.用MnO_2与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氯气,温度稍高时制出的氯气便不纯,有氯化氢气体混入,影响实验效果。 3.在演示次氯酸使色布褪色的实验时,还要把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搬到教室,很不方便。  相似文献   

8.
《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实验1—5是把红磷放在燃烧匙里,点燃后插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由于燃烧匙是铜质的,在插入瓶及红磷与氯气反应时都是热  相似文献   

9.
一、氯气与铜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作为氯气性质的经典演示实验,各教科书一直采用一束灼热的细铜丝与氯气反应,该演示实验存在着三个问题:①由于灼热的细铜丝在移入集气瓶时热量容易散发,反应达不到所需温度,有时只产生棕色的烟,而达不到燃烧现象;②实验在敞口的集气...  相似文献   

10.
(1)设计初衷 高中化学氯气部分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实验,但是由于氯气本身具有刺激性气味和剧毒,且金属在氯气中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大量的氯气逸出,不符合绿色环保的思想,故在课堂作为演示实验存在一定困难。本实验改进就是从环保角度出发,通过方法的改进,解决金属丝在氯气中燃烧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电解食盐水是高中化学必做的演示实验,但实验产生的氯气对室内空气有污染,不符合环保要求,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因此,设计和制作“绿色食盐水电解器”,力图将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从源头或反应过程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在充分展示化学科学事实的同时,消除实验给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12.
1氯气与氢气迅速化合而爆炸 (1)实验改进 此实验是研究氯气性质的实验,所需原材料是有毒气体氯气。力求使整个操作过程在全封闭环境中进行;尽可能使装置微型化,减少原料用量以减少或消除实验中产生的废气。笔者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实践,设计了以下实验,经我校20多个实验班2年来的重复使用,效果颇好。  相似文献   

13.
1教具装置图(见图1)2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本教具利用光能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可以做一系列光照条件下的化学反应。(2)用途①取代反应是高中化学必做实验。教材中用到的是甲烷和氯气的反应,反应物都是气体,每次实验前都要制备,而且氯气易泄露、有毒。本实验仪器可以做甲苯和溴的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14.
氯水的制备、储存及取用方法的改进河北承德民族师范学校陈鸿利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卤素部分特别是有关氯的单质的实验过程是最易发生中毒事故的。按要求,空气中氯气的允许浓度应在1毫克/立方米以下,但按一般的操作方法空气中氯气的浓度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超过了这一允...  相似文献   

15.
在做“纳在氯气中燃烧”这个演示实验时,许多教师和有关人员动了很多脑筋,设计了各种实验方案,以期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但每一种方案实施过程中都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很难收到完美理想的效果。课本上利用铜燃烧匙的方法的缺点是铜燃烧匙当钠在氯气中燃烧时也参加反应,使生成物氯化钠不纯,燃烧匙也易烧损,同时铜燃烧匙上所铺的细沙(或石棉)上的白色氯化钠也不大明显清楚。而按照教参上利用玻璃棒制成的玻璃燃烧匙又太小,金属纳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容易落入集气瓶底,操作较困难。用其它方法做这个演示实验的缺点,有的是装置较复杂,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中师)化学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中,钠要在加热熔化状态下才能与氯气反应,会使学生认为钠与氯气反应的条件是加热。且反应所需的氯气要提前制备,结果是实验时氯气的浓度降低,影响实验效果。我们对实验进行了一点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验仪器 一个250毫升的锥形瓶(配两个橡皮塞,其中一个橡皮塞上固定一个用白铁皮自制的小燃烧匙,如图1所示),一个青霉素瓶,两块玻璃片。 二、实验步骤 1.在锥形瓶中放入一个盛有少量氯酸钾晶体的青霉素药瓶,用长滴管往青霉素瓶中加入适量浓盐酸,用橡皮塞轻轻塞住锥形瓶口,待整个锥形瓶呈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里,学生兴高采烈地做着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这是一个经受过多次检验的实验了,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一切实验现象在教师的预料中,接电源正极的电极析出刺激性、黄绿色的气体,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呈蓝色,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氯气;接电源负极的电极析出金黄色的金属,推测可知是铜。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一个实验"用电解饱和食盐水方法制取氯气",其中的电极材料和微观分析中存在不足,影响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文中对比做了改进优化,改进后的实验有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中化学课本中,氢氯混和光爆炸演示实验的缺点较多。1.实验前必须事先制好氢气和氯气,实验时要使其充分混和。因此,使用仪器较多,用药量也较大,整个操作相当麻烦,条件差的中学贝难以实现该实验的演示。2.该实验使用广口瓶,所以爆炸后有大量氯化氢和有毒氯气逸散到教室内,对空气产生污染。3.该实验由于难度较大,技术技巧性也很强,实验成功率较低。针对以上缺点,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做“卤素性质”这一无机实验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分别选用HCL和H_2SO_4做酸性环境,KGLO_3和KL的反应结果不同.(教材中并无明确指出用何种酸为介质)按常规示明,这一反应的结果应得到:黑色的碘析出,同时放出黄绿色的气体—氯气.在实验时,有的同学得到了这一结果;有的则只看到黄绿色的气体放出;有的同学看到的只是黑色物析出;有个别学生则什么现象也看不到.针对这一情况,我选用了6N的HCL溶液和不同浓度的H_2SO_4溶液做介质.做了如下实验:(见实验报告)从实验事实可以看到:用稀H_2SO_4溶液做环境,由于平衡比例关系,得不到氯气,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