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校共育推进家庭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家校共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个原则,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在设计家校共育类班会方案时,要掌握好三个"尊重"原则,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家校共育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放在"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首位,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地位。而班主任作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校共育素养作为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之一,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措施的承继者、班队建设的指导员、家校共育的联络员。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班主任的个人品质、管理艺术、工作素养决定了班级管理的品位和成效。探讨新形势下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构建学校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致力于班主任工作的"三力"培育,立足班主任素养的"三维"建构,突显班主任责任的"三心"塑造,在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正>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密切的合作模式,正日益受到关注。在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外,而是要求家庭与学校密切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然而,实际操作中,家校合作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如信息传递不畅、家校沟通不足,以及学生在两个环境中的角色认同问题。因此,文章旨在探讨小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家校共育,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1家校共育的内涵家校共育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5.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和家长的管理与引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小学生价值观念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也就意味着家长和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合作共育是一种必然,也是各教育主体和教育工作者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条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途径,而班主任作为家校共育背景下的专业教育人士,在实际建立家校共育体系和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时就需要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就站在家校共育视角下来分析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应当如何开展,从教育观念、共享平台、管理制度、活动策划和学生定位等诸多不同的角度探究如何提升管理实效,以求能够在顺应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前提条件下推进当代教育育人水平的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教育要求家校共育、协同育人,家校共育是家庭、学校互相合作,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教育实践过程。班主任在开展家校共育时,应厘清家校共育的基本目标指向、立场边界,采用科学的共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成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余敏 《家长》2023,(20):55-57
<正>家校共育作为讲解地理知识、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的关键路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基本依据,致力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拓宽家校合作的深度及广度是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成效、构建高质量地理课堂的关键。鉴于此,本文以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作为切入点,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家校共育的价值以及影响因素,阐述家校共育的基本原则,提出初中地理教学中家校合作的路径。一、研究背景家校合作强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家长与老师协同育人。家庭教育从学生出生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就存在,对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和包容性更强。学校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及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提出和落实,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其地位也在小学教育中逐渐提升。然而,虽然这一教育理念已提出多年,但是实践中依旧存在着家校联系不足和偏重学生成绩等问题。这样的教育现状不仅暴露了家校共育模式的问题,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家校共育为基础,对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共育、德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家校共育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家庭支持与学校互动,增进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构建合作共建的教育生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其中的关键。家校课程衔接、家庭任务参与、资源共享等策略为有效渗透家校共育提供实施途径。本文探讨了家校共育的意义和教学策略,呼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重视和实践家校共育,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     
<正>主持人语:家校合作共育是实现高质量学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纽带,班主任应当深刻关注班级学生在家校之间的真实生活,引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立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展适合班级学生终生发展的一系列有规划、可进阶的教育活动。家校合作共育活动只有实现课程  相似文献   

11.
崔云芬 《天津教育》2022,(15):28-30
<正>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家庭与学校的联合至关重要,能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家庭是学生活动的第一场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班主任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家校共育是班主任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家校共育主要是指联合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展开教育,形成教育环境系统,在潜移默化下影响学生的言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家校共育中教师和家长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氛围,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任汉芹 《亚太教育》2019,(10):24-24
近年来,家校矛盾日益突出,这一方面与家校双方的教育理念不同有关,另一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对于小学教育来讲更是如此。因此,小学阶段探索家校共育,促进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就十分重要。本文将针对家校共育中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总结经验,切实促进家校共育。  相似文献   

13.
鉴于新时期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家校合作增加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家校携手共育,已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推进家校合作共育,关键在于班主任。强化班主任的家校合作协作教育的指导意识,提升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家校互动沟通等指导能力,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开展班主任“家校合作指导能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正>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基于学生品格提升,坚持"立德树人"为导向,聚焦学生群体发展,指向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新型家校联盟的中观介入,建构与实施家校共育新范式,提升教育行为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愉悦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正>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合力。作为班主任,如何建构家校沟通的平台,实现家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共育共生?这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读了《江苏教育》(班主任)2018年11月章小英老师的《家校共育微课程:面向学生的品质表达》一文,我受益匪浅。虽然我所在的学校没有条件建成那样功能强大的网络e平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生活观念,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这些育人目的,教师应辅以家长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文章将立足家校共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着重探讨家校共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意义,并立足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探索能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家校共育高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学生偷拿钱的问题,班主任通过三次散步,采用共情技术,尊重学生,与学生深度对话,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开展主题班会,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该学生;与家长联系,指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校配合,使学生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启示: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家校共育的探索者和家长成长的助力者。  相似文献   

18.
<正>家访对促进家校共育有重要意义。班主任作为家访的实施者、亲历者,常会面对“如何家访、家访访什么、怎么交流”等困惑和问题。笔者针对当前入户家访的实际情况,为班主任入户家访提供策略,助力班主任提升家访实效,助推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一、要有备而去,忌随意无心家访是一场家校对话,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精准教育的基础,也是班主任向家长展示学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进入各行各业。这一背景下,家校共育新机制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模式,对凝聚教育合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合理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提升教育综合实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讨论了家校共育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模式,对家校共育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提出构建家校沟通云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引领学习模式、创新多元化互动模式“三位一体”家校共育新模式,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家校共育作为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家校协同意识不强、家校共育课程缺乏且形式单一、家校共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广州执信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并形成了“1+1+n”家校共育生态体系,主要实践路径包括以五育并举为目标指引,以亲子沟通等六个主题为课程框架,以多元实践活动为落地平台。家校共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优化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共育课程、探索对于家校共育的科学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