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品概况]《大盂鼎铭》,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初期康王时(前1020—前996)炊器。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赐赏之事。金文大篆。大盂鼎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1849年陕西眉县出土,曾为左宗棠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书法地位也居这个时期之首。铭文体现端严凝重的艺术特点,线的笔力非常坚实,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  相似文献   

2.
《墙盘铭》     
<正>【作品概况】《墙盘铭》,墙盘为西周中期共王时(前927-前908)青铜器,是微氏家族中一个叫墙的人为纪念先祖而做,因墙为史官故得名。盘在上古是用来盛水的器物,墙盘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盘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腹内底部铭文为18行284字,盘铭记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家世之事。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现藏陕西宝鸡青铜博物院。  相似文献   

3.
散氏盘     
<正>【作品概况】散氏盘是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散氏盘因文中"散氏"字样而得名,又名散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重21.3公斤。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的契约,记述矢人付给散氏田地的事情。金文草篆。《散氏盘铭》与《毛公鼎铭》《大盂鼎铭》并称为"三大金文瑰宝"。散氏盘于乾隆中叶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出土,至嘉庆十五年一直在民间收藏。1810年冬,湖南巡抚阿林保曾以此敬献嘉庆皇帝50岁生日,但嘉庆不爱古玩,故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皇帝,散氏盘久藏禁宫中,甚至谁也不知其下落,直到1924年在养心殿库房一只木箱中被发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4.
■新释     
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记述的册命文书中,每每出现“?”一词,不知道它的音读。考释之家颇多,而最具权威且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孙贻让、王国维二家之说。《观堂古金文考释·毛公鼎铭考释》:“?字金文中屡见,其字从?从?,疑古?字。古从土之字或从田作,如封邦一字而或从土作  相似文献   

5.
金文是指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金属器物上的文字,是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字的总称。商代后期,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古人称青铜器为吉金,金文故此得名。金文又称钟鼎文,钟是乐器,鼎是炊器。古时贵族人家鸣钟召众,煮鼎为食,而钟与鼎上一般都铸刻有铭文。金文又有款识之分,字“凹”者(阴文)为款,字“凸”者(阳文)为识,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款识。  相似文献   

6.
<正>《墙盘》,西周青铜器,又称《史墙盘》,西周恭王时器,197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乡庄白村,现藏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此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底径35.7厘米。铭文18行,合文3,重文5,共284字,为西周中期金文铭辞之长者。铭文分为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文、武、成、康、昭、穆)及时王恭王的重要功业;后段记载武王克殷后周室历任史官的家  相似文献   

7.
毛公鼎铭约刻铸于公元前827年。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青铜器铭。其价值可与《尚书》典、谟媲美。它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修辞价值。既有运用语言符号所形成的各种表达手法的言语修辞现象,又有在主现上为取得最佳表达效果而运用语言符号所形成的修辞思想。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8,(6):67-70
《商雒鼎铭》系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欧阳修从刘敞处得见。因得之于商州上洛郡,故依此命名之;后郭沫若依铭文所现"下鄀"二字,又命名为《鄀公缄鼎》。通过对铭文内容的考释,该鼎制作于公元前699年或公元前639年的末月晦日,也有可能是祭祀时日;"下鄀"地处丹水下游之商密,与楚国比邻。西周末春秋初,二鄀是并行的。  相似文献   

9.
将套语理论纳入《诗经》创作视野,要注意对其适用语境的考察,重视该理论纳入中国早期诗歌创作讨论的历史根源,以及套语核心要素:语句、韵律、主题在《诗经》“大雅”“国风”不同篇章功能意义的转化,商周青铜器铭文、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文本等“同语”书写中语序方式的调整等问题。套语理论带有西方理论本土化倾向,存在理论移用接续上的龃龉;套语核心要素置于《诗经》创作审视时存在语句位置、表达主题的错位。麦方彝、厚趠方鼎、遹簋、大克鼎、毛公鼎、师同鼎等西周早中晚期青铜器铭文存在“孙孙”“孙子”“子子孙孙”“子孙”这类“同语”书写方式的变化,依其可寻绎《诗经》创作在文本发生与观念演进方面的矩矱,也是对照套语理论探讨《诗经》创作规律的可行角度。  相似文献   

10.
<正>《利簋铭》,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约前1087—前1043),西周早期青铜器,是一个叫利的人为铭记周武王的赏赐而铸造的青铜器。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形制是当时铜簋的典型造型,是天圆地方的体现。器内底部铸铭4行32字。金文大篆。1976年陕西临潼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利簋是迄今为止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武王克商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说文·叙》:“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段注:“郡国所得秦以上鼎彝,其铭即三代古文,如《汉书·郊祀志》:上有故铜器,问李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又美阳得鼎,献之有司,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张敞按鼎铭勒而上议.凡若此者,亦皆壁中经之类也.”王筠《句读》:  相似文献   

12.
虢国墓地为西周大型邦国贵族墓地,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先后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众多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大多为青铜礼器,有少量的明器.从器物类型学的角度看,这些青铜器的纹饰、造型、范线、垫片以及制做方法等均属青铜礼器鼎盛时期的产物,具有器形固定化趋势和不断创新两大特征,在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认为该批青铜器应为鼎盛时期的产物,但达到全盛的虢国青铜器在西周晚期显然已有了衰落的前兆,这些可以从其固有的诸多特征上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3.
(鬲)攸比鼎是西周后期一件重要彝器,其铭文内容反映了西周后期有关法律、土地的一些情况,为研究西用后期法制、土地关系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商周各时期青铜器铭文主体献词结构类型的变化反映着当时社会宗教政治背景的演变。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随着有铭青铜器在祖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铭文主体献词结构类型逐渐复杂多样,结构中含有献器者信息的铭文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西周晚期礼制改革后"造器者+自作+器类"型铭文及媵器铭文数量逐渐增多。春秋中期以降,礼仪的重点转移至现世的礼仪集体之上,造器者自用型铭文占据核心地位。战国时期青铜铭文的社会功用下降,部分铭文主体献词结构类型消失不见。  相似文献   

15.
舀鼎是闻名中外的西周巨器.此鼎出土的时期与地层未得明确,传说清人毕沅在陕西最初购得此器.①清代许多学者对舀鼎曾作过详略不等的评论与考释.建国以来,多数学者推崇郭沫若同志考释舀鼎,论者认为"郭老在鼎中发现西周存在奴隶制的证据."有的论者用很多篇页对舀鼎作综合研究.亦沿袭郭老考释舀鼎的基本观点.认为铭文记载,"公开买卖奴隶人口,必是当时还实行着奴隶制度的."②近几年,有的学者对舀鼎铭文再推敲而另立新说,不同意郭老认为西周有奴隶"买卖,五个奴隶价格为匹马束丝".提出舀鼎所载的"五夫"是"农奴的甿,"他们是"曶(舀)属下?在'野'的禄田中耕作的甿".③  相似文献   

16.
一、释和周人屡言和,金文已及之矣。如,在《毛公鼎》铭中,王命毛公“雍我邦小大酋”,《墙盘》铭说:“曰古文王,初戾龢于政”,而《王孙遗者钟》、《秦公钟》、《叔夷钟》铭则分别提到过“龢(?)民人”,“协龢万民”、“戮和三军徒同”、“和协尔有事”等,龢为和的异写,雍,亦和也。文献谈到和的地方更为多见,在较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协和万邦”、“神人以和”、“修和我有夏”、“燮和天下”、“和乐且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学史从殷商时代开始。从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展到战国时代的史传文学,其间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甲骨卜辞”过于简略,又是文学的萌芽。西周以后,出现了文字较长的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据郭沫若同志《两周金文辞大系》所载,西周从武王至幽王时的一百六十多篇铭文中,十分之九以上不超过一百五十字,其中最长的两篇是周康王时的《小盂鼎》和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文都超过了四百字。这些铭文是在殷商卜辞和金文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内容多是纪录武功的,是研究西周历史的宝贵史料。但是,由于文字简古,有些铭文晦涩难懂,文学价值不大。《尚书》也是西周时代的产品(理由详后),其中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大部分,内容庞杂,真假难分。即使是真的,也都经过后人的修改润色,已不是原来的面目了。据近代学者考查,《周书》是比较可信的。其中所载大部分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文告,就是向人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其中也有战国时代的作品。内容主要是记录统治者的言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情况,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在青铜器中,青铜旅器数量众多,涉及鼎、簋、卣、壶等诸多器型。正是由于旅器涉及器型广泛,因而对于旅器的性质目前仍未有定论。以《殷周金文集成》中的旅器为研究对象,对旅器的形制分布、旅器的铭文特征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旅器具有可移动和实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青铜盘是古代的一种水器,与青铜匜配置使用。《左传》有“奉匜沃盥”之语,周人有进食前净手的礼制,即以匜盛水浇洗,下以盘承接水,盘遂成为青铜礼器之一。盘体有圆或椭圆形,或有耳,或无耳。1976年于地处周原遗址范围内的陕西扶风庄白公社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内有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100多件,史墙盘(见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彩图7)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史墙盘内有铭文284字,是建国以来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铭文分前后两段。前段颂扬  相似文献   

20.
青铜是一种由铜、锡、铅冶炼而成的合成金属,用这种金属铸造的器物称作“青铜器”.青铜器成熟于商而盛行于周,故史家又称商周时代为“青铜器时代”.商周青铜器主要用作战争武器,同时也大量用作礼器和饮食用具.在两周青铜器中有关邢台历史的,器物称作“邢器”,其中最早的邢器是西周初时的“麦尊”礼器.一“麦尊”的造型、装饰和断代据刘节《麦氏四器考》记述:传世麦氏之器共有四件,即“麦尊”、“麦鼎”“麦彝”和“麦盉”.此四器出土于何时何地?因无确记已不可考,唯知“麦鼎”一器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