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声音     
《江苏教育》2012,(16):2
我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自费订阅。《江苏教育》引领我走上了专业成长的道路。这些年,杂志上的许多独家策划及刊发的文章对一线的教学、教研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希望年轻的教师都能读一读这本杂志,也能拥有这本杂志。  相似文献   

2.
<正>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总会出现一些关键的人、事、物,成为观照其前行的力量。很幸运,我遇见了《江苏教育》。我来自江苏北部的一所农村学校——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与《江苏教育》结识源自一次区域教研活动。在我代表学校准备交流发言材料时,我无意中翻看了一期《江苏教育》,其中的一个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最终,我的发言在当时的活动中引发热烈反响。此后,我对《江苏教育》的关注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认识《江苏教育》是从"教海探航"开始,从第一次接到"教海探航"的获奖电话开始,《江苏教育》的名字就变成我教海生活中最美丽的期待。有了《江苏教育》的认可,在一篇篇"教海探航"论文中,我大胆地述说;在一节节课堂中,我不倦地思考。我喜欢上了这种安静的"行走教研"的方式。当我的获奖论文在《江苏教育》(中学教学)上变成了铅字,我内心的幸福和感激是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江苏教育》(小学教育)的老读者,多少年来与《江苏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我对《江苏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可以说从“老相识”变成了“真相知”。由于对它的钟爱,我从学校的办公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为全校一百五十多名教师每人订了一份《江苏教育》。  相似文献   

5.
爱在心头     
无论是对《江苏教育报》还是后来的《成才导报》,我都是感激在胸,爱在心头。 与《江苏教育报》结缘是属天意。1994年秋学期开学之初,有感于教育时事,我上书江总书记,陈述自己对教育现状的担忧。这封信经过七转八转,最终转到了《江苏教育报》编辑部,并于当年年底以一位中学教师给编辑部来信的形式,全文  相似文献   

6.
走在春光里     
2008年12月1日,《江苏教育研究》副主编金连平先生在我校参加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开题时向我透露,《江苏教育研究》将于2009年1月推出专题版,首期关注的是"新晋特级教师",并约我写几句教育箴言。作为新晋特级教师的一员,也作为《江苏教育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与一本飘着墨香的《江苏教育》相遇,就如同与春光里最婉约的女子初见。一枚枚鲜活的词语、一篇篇灵动的言说,都带着相约的微笑,撒满我心灵的栈道。——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张春峰《江苏教育》是我的初恋,在这我找到了被信任、被尊重、被疼爱的感觉。可以说没有《江苏教育》就没有我的成长,更没有从江南闯到特区探索基础教育国  相似文献   

8.
一、当下教育研究的"地表现象"《江苏教育》有"大家意识",关注真正的"大家",全力将"大家"介绍给大家,影响深远。《江苏教育》更有"平民情结",以极大的热情扶持一线的普通教师,乡村教师尤其受到眷顾。《江苏教育》在推动苏派教学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也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中我发现,教  相似文献   

9.
声音     
<正>江苏教育没有《江苏教育》不行。工作十多年,读了十多年的《江苏教育》,为《江苏教育》写了十多年的文章。我从《江苏教育》读出了"服务",服务于江苏教育的宏观发展,服务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读懂了"沟通",沟通了教育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分歧,沟通了校长和老师之间的心声;读会"引领",即使争鸣,也以一种对江苏教育的博大情怀引领着江苏教育的前行,造福于千万的学子。  相似文献   

10.
声音     
尊敬的编辑: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更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和追随者。是《江苏教育》引领我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渐走向科研型、反思型教师;是“教海探航”激起我对教育的赤诚热爱和不懈追求!因此我对《江苏教育》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充满了浓浓的期待。可我却不敢把自己的拙作呈上,生怕那稚嫩的笔,愚钝的心破坏了那份美好的向住!  相似文献   

11.
《江苏教育》(小学版)已经出版200期了,从一九五三年诞生的第一期起,我就是它的读者。十年来它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江苏教育》给我的帮助是很多的。也许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特别关心有关行政方面的文章。在学校行政工作方面,我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且也从一些优秀的校长身上获得了力量。好几年以前,在《江苏教育》上介绍过的《老夏同志》,他的形象在我的脑子里至今还很鲜明,时刻在鼓舞着我。每当我在工作上或是学习上产生急躁情绪的时候,老夏同志就好象在耳边告诉我:“俺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下去!”每当我在教师工作中碰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老夏同志对待教师的态度和对教师的工作方  相似文献   

12.
结伴到永远     
初识《江苏教育》是在1986年,当时我正在无锡师范学校读书。那时,师三学生夜自修课完成作业后,可以去阅览室自主学习。因为读的是师范,所以我一开始就对教育类刊物格外关注,《江苏教育》更是每期必读。  相似文献   

13.
总是热切地盼望 《江苏教育》的 到来,刚拿到《江苏教育》 (2004.12B)就迫不及待地 阅读起来,待看到张立华 老师的《好课需要"多 磨"》时,内心竟有一种说 不清的感觉--我曾猜 测的果然没错。其实刚一 看到我的《好课拒绝"彩 排"》(以下简称《"彩 排"》)发表在《江苏教育》 (2004.9B)时,即想到会有 诸名同行会愤愤然指责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正>打开《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0年8月专刊,一幅幅生动的成长画卷便在眼前铺陈开来。《江苏教育》70年的办刊历程,既呈现了江苏教育的发展史,也记录着江苏教育人的成长史。成长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而在成长过程中,与一些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的相遇,是至关重要的。《江苏教育》于我而言,  相似文献   

15.
良师益友     
《江苏教育》(小学版)是我们小学教师喜爱的读物。阅读《江苏教育》(小学版)常常使我直接间接地得到许多启示、帮助。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发生了问题,可以在刊物上找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答案”。譬如,《加强品德教育培养新的校风》和“班主任手记”专栏中的文章,指导我结合“小学生守则”更好地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各科教学则有更多的文章供我参考。特别是语文教学方面的教材研究、经验介绍,读了以后,获益尤多。刊物给了我种种指导、帮助,使我改进了教育教学工作。刊物成了我的挚友。  相似文献   

16.
总是热切地盼望《江苏教育》的到来,刚拿到《江苏教育》(2004.12B)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待看到张立华老师的《好课需要“多磨”》时,内心竟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我曾猜测的果然没错。其实刚一看到我的《好课拒绝“彩排”》(以下简称《“彩排”》)发表在《江苏教育》(2004.9B)时,即想到会有诸多同行会愤愤然指责《“彩排”》的“偏激”,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正>2012年8月,我从江苏滨海到了浙江杭州工作。经常会嘱咐妻子"帮我将最近一期的《江苏教育》寄来"。在江苏工作的15年,与《江苏教育》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忘不了第一篇文章发表在《江苏教育》时的欢呼雀跃,忘不了参加"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时的火热情怀,忘不了执教"教海领航"专题活动展示课时的冷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江苏教育》2012,(13):2
《江苏教育》是一扇窗,名家的风采,前瞻的思想,一窗洞开,满目璀璨;《江苏教育》是一盏灯,教育的路途,心灵的世界,一片光明,满眼精彩!——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实验小学徐梦吟从教三十载,《江苏教育》如同一位敦厚的长者,永久立于书柜,供我咨询,  相似文献   

19.
《江苏教育》小学版自复刊以来,发表了很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好文章,许多优秀教师的动人事迹和好的经验,给我们全校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疏导篇》、《新风赞》成为大家喜爱的专栏。全校五十多位老师,普遍订阅《江苏教育》,基本上做到人手一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发挥《江苏教育》的作用,记得在一九八○年九月一日开学重新编班的时候,新转来的学生比较多,而且成绩较差,新接班的老师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第八期《江苏教  相似文献   

20.
《宁夏教育》问世己三年多了,但我和一些教师交谈中了解,不仅有不少教师没有看见过《宁夏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