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结合某100m级面板堆石坝工程,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该面板坝进行数值计算,其中材料本构模型选用邓肯张E-B模型,模型参数由常规室内三轴试验成果整理得到,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该面板堆石坝坝体及面板的应力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神经网络的模拟能力代替传统的力学方法,对混凝土材料的循环本构关系进行了模拟研究.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的比较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为研究材料本构特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的模拟能力代替传统的力学方法,对混凝土材料的循环本构关系进行了模拟研究.然后直接从试验数据出发,建立了混凝土本构模型,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的比较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模拟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的非线性力学行为,本文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建立了UHTCC受压、受拉本构关系及损伤模型参数确定方法,采用该本构模型对UHTCC立方体试块受压、UHTCC薄板直接拉伸、UHTCC/混凝土复合梁受弯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位移荷载关系曲线和开裂形态与试验结果吻合,验证了本文UHTCC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合理性;数值模拟展示了UHTCC和混凝土不同的损伤和开裂发展过程,结合试验结果说明了UHTCC使裂缝无害化分散、控制裂缝扩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俞晗  刘国华 《科技通报》2020,36(6):45-52
针对岩石材料应变软化问题和有限元求解过程中面临的切线刚度矩阵负定问题,本文基于Drucker-Prager(DP)强度准则建立了考虑围压的岩石弹塑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加卸载准则。模型引入了各向同性软化假定,将岩石应变软化过程简化为一系列脆塑性-塑性流动过程,强度参数随软化参数的变化采用指数关系式进行非线性拟合,本构积分算法采用精确的具有无条件稳定特点的隐式积分算法(径向返回映射算法)。文章详述了应变软化过程模拟方法及程序实现过程,编制了Fortran计算程序(UMAT)并将其成功地嵌入到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应变软化模型计算方便、参数简单、物理意义明确,能够较好地模拟岩石材料的峰后软化特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设置材料本构关系、建立计算模型、添加边界条件和输入地震力等探索了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和五种减震模型的位移变形地震响应和减震对比。得出无减震措施模型的位移响应自拱顶衬砌至仰拱依次呈降低趋势;并分析讨论了混凝土墙、柔性减震层和二者联合减震措施下的位移减震时程波动曲线相位差异、减震效率等结论。  相似文献   

7.
王立峰  谢锡荣  王甜 《科技通报》2019,35(11):187-192
石灰可以改良软土的强度和变形等力学特性,通过三轴试验探讨了石灰改良土的屈服特性,建立了石灰改良土的弹塑性本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掺灰比10%的改良石灰土具有较大抗剪强度。分析了重塑石灰土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下在p-q平面和π平面上的屈服轨迹和屈服强度的变化。根据塑性势函数理论,使用相关联的流动法则,研究了改良石灰土的本构关系模型。在试验基础上,探讨了改良石灰土的剪缩(胀)性与应变持续强化特性,通过构造模型参数,建立了改良石灰土的本构关系模型,并通过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为改善淤泥质土层的强度以及地基处理方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采用"南水"非线性模型研究了CRTS I型板式无碴轨道用CA砂浆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模型基础上,基于应变等效原理,推导得到等效单轴疲劳损伤本构模型,并根据疲劳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南水"非线性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I型CA砂浆在标准养护下的单轴受压应力应变状态。在选用的模型中引入损伤变量,建立的I型CA砂浆等效单轴疲劳损伤本构模型,其模型参数与振动频率(等效为疲劳加载次数)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具有较强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加筋土的加固机理,阐述了加筋土静力三轴试验和本构模型的研究进展,得出的结论如下:静三轴试验研究可获取加筋土复合体的静力本构模型参数,加筋层数、围压和填料性质是影响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加筋后土体的强度得到较大提高;现有的加筋土本构模型难以反映加筋土的各向异性,而且参数难以获得,因此,目前尚未形成一种普遍适用的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10.
陈增涛  王铎 《科技通报》1994,10(3):187-188
幂律蠕变孔洞材料的本构关系金属及合金材料由于冶炼和加工过程,其内部总是存在弥散的孔洞.因而我们通过研究孔洞材料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就可以对工程材料的力学、物理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本文考虑Hutchinson型幂律蠕变基体中的孔洞演化对材料本构律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钢管混凝土的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数值模型分类,重点分析了纤维单元模型各受力状态的基本性能和组合指标的确定。进而得知譬一理论将钢簧混凝土视为单一的材料的方法,简化了计算模型,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由于建筑抗震设计的复杂性,在实际工程中抗震概念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的离散性、变形成分的多样和影响因素的众多.很难建立一个通用的可用于精确计算的本构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分析还是较难的一个因事情.在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以后,大大提高了分析的效率.本文就是文时静力弹塑性分析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优势.然后讨论了采用ETABS进行pushover计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毛莲蒿植物的茎段为材料,研究了其消毒时间。诱导丛芽、生根培养基,结果表明:藏药材毛莲蒿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可在1号培养基直接诱导腋芽;在2号和3号培养基中诱导丛芽最佳,芽的平均增殖系数为5.7-6.0;在7号培养基中,生根时间及整齐度为最佳,生根率可达到98%。  相似文献   

14.
地下连续墙是深基坑工程中常见的支护结构,其变形特性分析与破坏预测是基坑工程安全的重要问题。将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考虑到地下连续墙中,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建立了三维地下连续墙有限元模型,模拟地下连续墙随开挖深度的增加时墙体侧移变形及内力分布变化情况,分析了第二支撑位置变化或支撑失效对地下连续墙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支撑位置变化与墙体最大水平位移有明显的相关性;支撑失效明显导致墙体水平位移加大;并且,当第一支撑失效时,墙体水平位移变化最大,呈现悬臂式变形形式。  相似文献   

15.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锂离子扩散与结构应力的耦合作用是影响电池性能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模拟该过程中的浓度扩散和应力演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内聚力有限元方法的扩散-应力耦合模型,通过将化学能与应变能相结合,分别建立浓度场及应力场控制方程并推导了其有限元格式。以负极材料薄膜硅为例建立了二维的数值算例模型,计算了无晶界和含晶界情况下,不考虑材料损伤的电极材料中由于锂离子嵌入所引起的浓度及应力变化。多尺度有限元模型从原子尺度出发计算结构应力,丰富了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物理性质,内聚力单元在描述界面处的物理特性如浓度、应力时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该模型的提出为更准确地理解锂离子电池电极中的锂离子扩散-应力耦合过程提供了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了软土的非线性非弹性和受力变形特征之后,提出软土损伤变量的概念,为将损伤理论运用于工程实践,本文依据软土的本构关系提出了堆载预压过程中软土的P-S曲线的函数假设,该函数形式通过工程资料得以验证,可以作为堆载预压过程中的施工控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智能岩石力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能岩石力学是为突破“数据有限”和“变形破坏机理理解不清”的“瓶颈”而提出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 ,在岩石力学专家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参数反演、本构模型识别、开挖过程全局优化、集成智能分析等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指出多场耦合智能模型、多尺度模型、精细仿真、Internet模型、遥控试验系统、综合集成系统等研究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变革思维方式 ,加强原始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建立智能岩石力学分析平台是本学科发展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导弹易碎盖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三种结构形式的复合材料易碎盖。对于裂纹附近材料采用了可失效的弹塑性本构,建立了不同结构形式的复合材料易碎盖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冲破过程的数值仿真。分析了裂纹强度对撞击力的影响,得到裂纹强度与最大撞击力的数值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首先回顾了FRP材料的应用历史,指出采用FRP材料外贴/包裹混凝土方式加固既有结构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对近年来国内外FRP约束混凝土柱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约束圆形、方形的混凝土柱体的应力、应变,本构曲线及相关参数的模型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待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系统涌现过程.企业文化体系由理想构面、现实构面以及社会构面组成,企业文化创新是三构面间交互协同作用的结果.在构建企业文化扩展性层次模型——企业文化三构面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复杂适应系统中的涌现理论以及受限生成过程(CGP)模型,对企业文化创新的涌现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