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宋时地方士人直接参与地方官学修建活动,并以资金直接参与和非资金参与两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南宋时期士人群体的壮大及"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增强,促使士人参与官学修建,某些地方政府在官学修建中的"缺位"给士人参与带来契机,不同地域的社会习惯决定了当地士人的参与程度。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官学修建,南宋士人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声望。  相似文献   

2.
宋代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是"由官学到书院",还是"广开来学之路",后者只怕较妥。国子学太学化以及书院的隆盛、私学的发达,均是其证明。宋代中央官学体制回归汉代太学单轨制,既是唐宋变革又是汉宋相似的实例。此外例证还多,诸如"不辨士与庶族"、"布衣卿相"格局之类。汉宋社会何以相似,深层原因在于土地所有权的两次"下放"。然而,宋代毕竟不是汉代的简单复制,而是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所谓"宋元逆转",大体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元代地方官学生员来源多途,既有官吏子弟,也有儒户及平民子弟,还有少数民族子弟。小学生员以学习《小学书》和《四书》为主,大学生员主要学习《五经》和诗赋,课试采用“积分法”。官学生员享有食宿和免役优待。其出路主要是出任学官和入吏。  相似文献   

4.
书是什么?     
书是山:"书山有路勤为径";书是船."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宽阔的生活海洋";书是门:"未读过的书就像一扇门不轻易打开,让里面永远充满诱惑,更有一种神秘的快感";书是钥匙:"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是阶梯,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相似文献   

5.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为博士班开设《中国史学名著》课 ,讲到“董仲舒建议汉武帝 ,表章六经罢黜百家” ,说 :“表章六经 ,便是表章古代的王官学 ,罢黜百家 ,便是罢黜后起的平民学。汉武帝为何听他话如此做 ?诸位或许会说 ,当然因为孔子儒家言便于帝王专制 ,汉武帝才采用了董仲舒之言。此说似乎已成为近代我们的常识 ,大家都这样讲了。但我要问 ,此说出在何书 ?有何根据 ?如讲王官学百家言 ,那是根据《汉书·艺文志》 ,又经章学诚《文史通议》详细发挥 ,我只根据章学诚的话 ,稍换讲法 ,说王官学就是贵族学 ,百家言就是平民学 ,如今汉武帝要复…  相似文献   

6.
<正>就学校设置而言,中国古代最为发达。三代各有官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降及李唐,官学最为系统,中央之学分直系、旁系两大系统。乡里之地,元代以后即有社学之设。至于私学,也有所谓先生之学,是为私塾;有所谓学生之学,是为家塾。官学、私学之间,又有所谓书院,起于唐末五代,兴于南宋,延及晚清,代有著者。然而,官学时兴时废,私学类同蒙养,书院皈依科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书     
琦君 《小学生》2016,(Z1):72-73
"书"指什么呢?难道只有我们从书店买回来的童话书和故事书才是书吗?或者再加上爸爸妈妈喜欢看的那些小说和大部头专业书?如果你读了下面这篇文章,就会觉得你对"书"的理解还是有点儿狭隘的。不信,你看作者母亲看的书,都有哪一些?又多么有趣!  相似文献   

8.
系统完善的宋代官学成为宋代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对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宋代官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宋代太学、国子监、地方官学、专业教育研究及宋代官学综合研究等方面。通过文献综述还发现研究中出现了研究深度不够、选题重复、学术影响力差、"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9.
邓睿 《上海教育》2012,(36):60-61
多年前笔者阅读了当时风靡一时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了解到书中的巴学园是以英国的"夏山学校"为原型创办的,从那时起"夏山"这个词就经常出现在耳边。多年后,笔者经历了从教育专业学习者到家长、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转变,再来仔细阅读《夏山学校》,学习尼尔这位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1 2位教育家之一的教育思想时,  相似文献   

10.
西汉官学教育体制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的官学并不是到文翁在蜀地兴校办学才出现的,其官学形式也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即只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学教育体制。当时还存在着以培养史、卜、祝专门人才的官学形式。而且此类官学早在西汉建国伊始就已着手建立。后来则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学一起,同生共存,共同服务于西汉政权。这样说来,西汉实际是在实行着两套不同的官学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1.
邹祗谟词论是清初词学进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云间词派向阳羡词派、浙西词派流变的中间环节。邹祗谟推尊词体,其尊体观上继陈子龙风骚寄托之说,下启陈维崧存经存史说。同时,邹祗谟推重今词,这有助于推动词学创作的兴盛。更为重要的是,在清初"花草"之风盛行之际,邹祗谟给与南宋词相当大的关注,重视姜史婉约一派和陆游闲澹一派,为此后词坛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此外,邹祗谟主张创作中求新立异,同时提倡规范词律,强调辨体,促进词体保持本色的前提下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江西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文言小说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邹钟的《想当然耳》和李熙龄的《冰鉴斋见闻录》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部。邹钟,江西安福人,生于1833年,卒于1890年,其《想当然耳》影响到《夜雨秋灯录》、《斯陶说林》等文言小说集的创作。李熙龄,江西南城人,生于1791年,卒于1868年,其《冰鉴斋见闻录》文笔简洁,有《阅微》遗风。  相似文献   

13.
王翠红 《天中学刊》2011,26(1):68-71
《奏弹刘整》一文体例奇特,不仅为散体,还夹杂着当时的方言口语。这种文体上的混乱皆因注家妄引本状、供词、吏议忝入正文所致。本文在比勘《文选集注》与诸后出刻本的基础上,依据《文选集注》中的陆善经注和编者案语,对《奏弹刘整》正文及李善注文旧貌作了一番复原工作,并探讨了其递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徽州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亦因如此,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经商致富,都离不开儒而好学的传统。宗族私塾教育在徽州文化繁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着重探讨徽州地区的宗族私塾教育繁盛的原因、表现及其特征,突出宗族私塾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彰显徽州宗族私塾教育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李艳敏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1):26-29,33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中,有一个不可小觑的小人物邹七嫂。她像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活跃于未庄这个封闭王国的舞台上,用自身的驱动力量无形中影响了阿Q人生的起落。  相似文献   

16.
2007年8月,在江西抚州举行了闽江学院邹自振教授新作《汤显祖与玉茗四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6月版)首发式与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肯定了邹自振教授在"汤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肯定了《汤显祖与玉茗四梦》在"汤学"研究中的地位,同时对汤显祖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提出了希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五行说原本是一种朴素的物质观,在春秋后期,逐渐走向抽象并在数术占卜中扩大了范围。战国前期田氏代齐政治背景下的"百家言黄帝"的社会思潮促成了土为中位的五行结构说的形成。邹衍将五行说引入历史用以解释朝代更替,在齐倡导五行相生,在燕倡导五行相胜,后来《吕氏春秋》采撷五行思想,展示了战国末年的五行大体系。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论鲁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专门论述“鲁迅精神”,概括“鲁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论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以三“家”一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从“文学”、“思想”、“革命”三个视角来评论鲁迅,对我们认识鲁迅,研究鲁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本灵 《唐山学院学报》2012,25(5):88-89,95
书证是《辞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辞源》中的书证尚存在一些瑕疵。文章具体指出《辞源》"走"部书证存在的问题,共29处,包括引文有误、书证晚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公理"的反思在其留日时期(特别是在章太炎抵日后)即已产生。而1925年他与"《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们的论战则给了他在现实中检验其反公理思想的契机。"公理"逐渐为鲁迅捕获并树立为批判的对象,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鲁迅对"布施尊敬"的反感、对"公允之言"的厌恶和对空洞"公理"的拒斥。"公理"既是空洞又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特点紧紧与鲁迅论敌的"局外人"态度联系在一起,因此"公理"是悬浮于主体之上的,而鲁迅主张抛却公理的外衣,赤裸地在"风沙"中斗争。但是,受到章太炎"齐物"思想影响的反公理思想在主体中却不能贯彻到底,"峻急"和"随便"在鲁迅思想中展开了辩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