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 《声屏世界》2000,(8):32-34
按照现代的接受美学理论,一部电视剧,当它尚未被纳入观众的欣赏过程时,只具有一种潜在的美,称为文本或本文,按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大师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由作者完成的文本仍处于一种潜在状态中,尚有待于意义的生成。”只有当它被受众(接受主体)欣赏时,才具有美感功能,成为接受客体。因此,研究电视剧与受众的审美关系,就是研究接受主体(受众)与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之一——适应受众受众与电视的审美关系,首先体现为一种适应关系。这是电视的艺术个性及其商品属性决定的。电视属于视听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2.
播音主持是一门及其讲究语言艺术的工作,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之间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进行交流,其中有声语言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播音与主持过程中,就需要对播音作晶进行创造,而要想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创造出恰当的声音形象让受众获得美妙的形象感受。  相似文献   

3.
播音主持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播音,主要是通过我们对文字语言的有声语言表达来传达给受众的这样一种手法。本文则是检验阐述了播音与主持的语言魅力及表达手段。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语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播音学教授吴郁下的定义是:“语感是指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和悟性,表现为对语言符号及各种语言现象的感受深度和运用能力”。①即语感属于直觉思维。从接受学的观点分析语言形式所承载的信息不仅仅在于稿件本身,还在于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播音员和主持人作为传媒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自己首先就是接受主体,他们在拿到一篇稿件之后,通过备稿、分析、理解、最后才用有声语言去传播给受众。播音学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在《真话实说——名主持人访谈录》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有声语言起着…  相似文献   

5.
贾平 《大观周刊》2012,(34):71-71
播音主持作为一门新兴的广播电视文化学科,从一开始就因其强大的传播宣传力量和舆论导向作用而备受广大受众推崇。文中从播音主持社会实践的相关感悟出发,就如何提高播音员主持水平,分析归纳播音主持在具体操作和执行上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伴着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观念、传播格局的不断变化,与受众更为亲近的“对接”方式——“说新闻”在几年前应运而生了。这一新的播音形式,很快为大多数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年轻学科门类,其独立性已经得到学界和业界的普遍承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理论上借鉴了新闻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理经验和成果。时至今日,该学科独特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也日趋成熟。文章在回顾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传统的基础上,梳理了各种学术脉络,进而提出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四大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8.
新闻播音主持人以有声语言为主线,通过真实的、相对稳定的身份为受众服务.新闻播音主持人掌握良好的情感运用技巧,在新闻播音过程中充分调动情感要素,是新闻节目被受众接受、肯定,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前提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注意属心理学范畴,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过程中,传与受的两极都存在注意心理问题.从微观层面看,播音注意的客体是播音活动过程中,服从节目要求的主体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的诸要素;但从宏观层面看,播音注意的客体就是受众.遵循播音创作基本原理,即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始终要有对象感,本文着重分析、研究传者达于受者的那一部分注意心理及两者注意心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历史并不长,因为历史的诸多原因,关于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地讲比较薄弱,而这门学科的主体——工具书却发展迅速。这是个尖锐的矛盾。加强对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的理论研究,对进一步发展这门学科是相当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就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理论问题的一个方面——科学知识体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中文工具书使用法》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著(以下简称《使用法》)和《图书馆专业基本科目复习纲要·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以下简称《纲要》)二书,突破了长期以来中文工具书介绍的百科全书式的结构形式,初步创立了这门学科的科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新闻播音主持人的情感运用直接关系到新闻播音主持的效果,影响着受众群体的接受心理.为了有效提升新闻播音主持的效果,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新闻播音主持人则需要掌握有效的情感运用技巧,在展开新闻播音主持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的丰富情感,促使新闻能够被受众群体所接受、认可.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新闻播音主持人情感应用技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镜像理论及主体生成理论等分析<楚门的世界>影片的媒介图景和主体生成的关系,认为现实生活中媒介对人的监视控制,对人这一主体的形成的影响是当今世界传播过程中媒介与受众关系的万能呈现,作为主体能动者的受众应充分认识媒介的两面性,完善、健全其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北方 《视听纵横》2006,(2):106-107
语言创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新闻播音也不例外。在每期新闻节目结束播音后,创作主体——新闻播音员同时总会感觉这一次的创作留下了些许遗憾。而在地方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播音工作,这种遗憾感更为强烈。本文就是要客观真实地揭示出这些遗憾,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们一起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遗憾。  相似文献   

14.
电视以其独有的直观性、参与性,与受众确立了唇齿相依的关系。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过程中,受众产生的被动或主动的参与意识,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对节目制作、传播过程的间接或直接的参与和共同完成。这就是电视受众参与的节目形态。一种其它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最具参与性的节目形态。受众既是电视节目形态生成的主体,又是电视节目接受的主体。这种双重主体身份,使我们不论从实践的意义上,还是从理论研究的立场上,对电视受众参与的节目形态都应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节目形态、一个整体,而不应单纯地、机械地受到各种节目类型划分的制约和割裂。当然,这也是本文所阐述的视角使然。电视受众参与的节目形态的生成、生长直至产生  相似文献   

15.
笔者并非播音界人士,对播音这门专业知之不多。近年来,广播电视改革的呼声较高,热心的广播电视受众,对播音改革的关切程度,不亚于广播电视工作者。笔者耳闻目睹,颇有感受,于是产生了关于播音改革的一些断想。播音要改革,这恐怕是没有异议的。怎么改革?首先是否应该弄清楚播音这个基本概念,即反映播音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据笔者了解,当前播音界对播音这个概念有两种表述:一、“播音是新闻的报播”(姑  相似文献   

16.
研究播音理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任何一个新学科的出现,必然伴随着萌动的、雏形的理沦的应答,以及实践与理论的螺旋式的反复生发。否则,特定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便无从被认识、被抽象,新的学科也就无从建立起来。播音,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并不是和广播电台同时诞生的。一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国家视播音为附属品,可以证明取得学科资格,需要假以时日。可庆幸的是我国人民广播的历史不长,但是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播音学科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这是值得骄傲和自豪  相似文献   

17.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常用载体。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必须通过普通话这一载体将不同的信息、情感传递给受众,播音发声则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基础。播音发声教学是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必修课程,现在的播音发声教学方式略显单一,如何实现多元化教学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播音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自始至终处于运动状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起始与终结,要求达到深刻理解与准确表达的统一,创作主体表现的思想情感与客体要求的思想情感的统一,亦即“自我”情感与“非我”情感的统一。“自我”情感意指创作主体接受外界刺激后的体验结果——主观自发的情感。可能具有局限性、片面性和逆导性。“非我”情感是由稿件内容或镜头画面所限定的,具有  相似文献   

19.
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人们用概念和陈述构筑的理论系统。划分一门学科的知识范围是了解这门学科研究什么的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人的认识一般由三个基本项构成。第一项,认识的对象(认识客体),第二项,人的认识活动离不开对人本身的研究(认识主体),第三项,客体作用于主体和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反映形式。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社会实践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的桥梁,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我们界定编辑学知识范围的理论根据。结合编辑实  相似文献   

20.
播音的美感     
播音是语言的艺术、声音的艺术,好的播音作品宛若一次心灵的传递,在播与受众间作一回精彩的沟通,或令人感念至深,或使人身临其境,作品也由此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播音而言,如何能使作品达到如此传神的境地?这正是本拟探索的命题——播音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