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指的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迅速普及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继报刊、电台、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媒体。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该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因特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网络在全球的迅速普及,因特网(Internet)对人们的工作、日常生活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特网是一种信息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体。然而,这种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在传播方式上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学者称之为报纸、广播、电视三种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作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在传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迅速普及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2后的一种新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议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因特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1999年4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H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首次确定了第四媒体的概念。为此新华社播发了如下通稿:“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冲击传统媒体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记者林谷、丁达)在此间…  相似文献   

4.
1998年 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该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一因特网。“第四媒体”的概念由此正式得到使用,并且由于流动在“第四媒体”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形态多样、迅速及时、全球传播、自由开放、交互性强等特点,包括图书在内的传统媒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因特网技术及网络出版技术的发展,一种与以纸为媒介的图书出版物相区别的新的图书形态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这就是网络图书。网络图书的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产生了“读网”这…  相似文献   

5.
弱势样态:因特网舆论功能的环境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特网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甚至有学认为它是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平台,本对网络的舆论环境进行了尝试性的描述和分析,认为因特网并不具备传统媒介那样的“造型”能力,其舆论功能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弱势样态。  相似文献   

6.
张一春 《新闻知识》2003,(10):42-4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特网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第四类新闻媒体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大有超越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势。“第四媒体”的发展速  相似文献   

7.
因特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这里的“媒体”,指的是“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播媒体一直兼有报道新闻和发布广告两项大众传播功能;新闻传播媒体通常也就是广告传播媒体。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因特网作为第四媒体,不仅是“第四新闻媒体”,而且还是“第四广告媒体”。 在广告学中,被称为“广告媒体”的,除报刊、广播、电视外,还有直接邮件(DM)、交通工具、户外设  相似文献   

8.
由于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一般功能 ,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式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 ,它被理所当然地称为“第四媒体”。1998年5月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使用“第四媒体”这一概念 ,指出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因特网来传送新闻信息。1993年起 ,我国开始实施以“三金”工程 (指金桥、金卡、金关工程 )为代表的涉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系列重大信息系统工程。1…  相似文献   

9.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传播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特网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兴起的第四媒体。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最大程度地发挥传播优势是应对竞争的必须,而最大限度地克服弱点也是必然要求。对于网络媒介来说,要特别注意避免“聋子式”对话,以及多通道传播带来的信息互相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10.
第三届亚太地区传媒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 2 0 0 1年 1 1月 3日至 6日在北京举行。笔者作为第一、二届研讨会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和第三届研讨会顾问 ,参加了这三届研讨会。1 999年 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上 ,与会者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 ,认为以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或曰“网络媒体”在 1 0到 2 0年之内对社会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很多代表认为 ,“第四媒体”是 2 0世纪人类献给 2 1世纪最宝贵的礼物之一。与会者希望尽快召开第三届研讨会 ,研讨 2 1世纪科技对…  相似文献   

11.
尤永  吕瑞超  林堃 《今传媒》2010,(1):84-85
一、问题的提出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因特网被正式承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全新的传播媒介,它具有传统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和特点:网络传播信息覆盖面广,即时性高;互动性明显;信息极大丰富且多媒体兼容,抵达率高、感染力强等,已经得到受众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网络首先是一个技术概念。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扩展到人类交往的各个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一个崭新的传播媒体。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因特网被正式承认为“第四媒体”。第四媒体的崛起,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它预示着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终结和后大众传播时代或日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因特网的发展对中国新闻传媒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源于网上消息的新闻报道也日渐增多,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作为除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趋势已基本成型。第四媒体的兴起,实际上反映了新闻传媒外延的扩大和媒介种类的增多。国内新闻界的传播理念、传播技术和手段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量猛增。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是大众传媒的春秋战国时代,新的媒体不断出现,原有的媒体不断受到挑战。因特网作为连接全世界各种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在全球得到了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www)和浏览技术的问世和发展,提供了高速度、低成本、多媒体、非线性的传播手段,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的信息传播途径.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让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而迅速的改变。在美国,达到五千万人使用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因特网却只用了短短的五年。  相似文献   

16.
王蕾 《新闻记者》2001,(3):58-59
20———第四届科技传播研讨会综述00年12月11~14日 ,第四届科技传播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汇报》、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普出版社、《网络报》等单位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设定为“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 ,宗旨是 :探讨在第四媒体因特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 ,网络传播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以期推动我国科技传播业发展 ,并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快速有效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会长孙宝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孙旭培研究…  相似文献   

17.
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因特网在全球各地迅猛发展,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第四媒体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应运而生,大有与报纸、广播和电视并驾齐驱之势。研究第四媒体,必须了解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笔者不揣浅陋,在文中探讨了第四媒体的定义,归纳出第四媒体的十个特征,并浅析了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引证方家。  相似文献   

18.
王蕾 《新闻知识》2002,(5):32-32,24
一、对网络传媒一些基本概念的辨析与阐释。网络是第四媒体吗?什么是网络新闻?这是目前众说纷纭的话题。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成立。“第四媒体”相对应的英文是“the Fourth Medium”,“media”或“medium”虽然可以译为“媒体”,但更精确的译法应该是“媒介”。  相似文献   

19.
因特网的兴起继第一媒体——报刊、第二媒体——通讯社、第三媒体——广播、第四媒体——电视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风行之后,现在,第五媒体又在美国崛起。1998年9月11日,美国众议院在因特网上发表独立检察官斯塔尔提呈的有关美国总统克林顿绯闻的报告。这份报告书在众议院批准后的几个小时内就在美国国会4个网址上公布。美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同一时刻看到了这份报告。这是因特网第一次作为国家首选的政府文件媒体,也是第  相似文献   

20.
闵大洪 《传媒》1999,(5):32-33,35
一、我国报刊网络传播现状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尤其是1995年国内网络向社会开放提供因特网的全部功能和服务以来,众多的报刊媒体纷纷与网络“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