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嘉兼具方士和道士的双重身份,其宗教思想分别表现为谶纬神学和神仙道教。从《拾遗记》关于伏羲的记载可见,王朝更迭的叙述顺序以及伏羲的出生、长相、功业等,反映了作为方士的王嘉的谶纬神学思想;神灵变化以授符、潜心修炼方得道之类的故事,反映了作为道士的王嘉的神仙道教思想。王嘉及其《拾遗记》,是时人思想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张泽洪唐代是道教的兴盛发展时期,李唐王朝的尊崇,奠立了道教相当于国教的地位,这是道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历史事实。但《新唐书·百官志》"崇玄署"条记载唐代道观、道士数说:"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当代一些研...  相似文献   

3.
叶法善出生于道教世家,是唐朝武义县的著名道士.他十分重视道教修炼中的“孝”,并以此为出发点,阐发道教的重要思想.他还身体力行,践行道教的孝亲观,在唐朝道教兴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还致拜君王,尽行忠道,在践行忠道的同时,他用道家一些积极的思想影响唐朝的统治者.在叶法善看来,道教的“忠”与“孝”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影响的,尽孝与尽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成玄英是唐初杰出的道教学,其道教思想以远肇玄学、近揉佛理之重玄学见长。在中国道教史上影响十分深远。道教重玄学自东晋孙登肇始,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至初唐而大盛。唐末五代杜光庭总结历代注老之家,其云:“梁朝道士盂智周、臧玄静,陈朝道  相似文献   

5.
王屋山作为天下第一洞天而闻名于世。唐代中期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玉真公主是王屋山道教兴起的核心人物,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说极大提升了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后世道士对于司马承祯的不断强调使王屋山道教传统最终形成。金元新道教的复兴即以唐宋的道教传统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景德传灯录》为例,对禅宗的神异观进行了分析,认为禅宗一方面信奉并维护佛教神异传统,一方面又对其进行质疑和结构,体现出相当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的统一是由于禅宗借教悟宗和教外别传的综合需求、道教法术和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印度传记与传统史学的交互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曲彦斌 《寻根》2022,(5):133-139
<正>以往,曾关注过道家文化与道教,写过《道教与民间文化》之类文章,也在多部书中专门论及,如《隐语行话的神秘世界》一书中卷《从隐语行话考察、透析社会》第五章《社会杂流切口》,论及由于道教本即生长于汉语言文化环境之中,又与民间社会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或此即其接受民间文化影响乃至隐语行话语俗的根本机缘和“先天性”条件吧。据所见材料,道士中隐语行话颇多。而且,设计了中华书局锦语文化博物馆的《中国道教语言文化双葩:道书隐语与符·天书》单元。  相似文献   

8.
杜镇 《华夏文化》2011,(3):24-26
佛教传人中土(以东汉末计)至魏晋南北朝时间总共不到两百年,而佛教通过西域僧人(其中还包括许多西北地区的僧人)的传播逐渐与政治发生关系。佛教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又和本土的儒家、道家哲学产生碰撞和磨合,经过文化与思想融合,最终佛教僧人在政治上与儒士、道士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9.
徒步巍宝山     
吕巧 《大理文化》2021,(9):79-82
巍宝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城东南面约10公里处,面积约19.4平方公里,南依太极顶,西邻阳瓜江,东连五道河,北与大理点苍山遥望.据史料记载,巍宝山在汉代就有孟优(孟获之兄)道士在山中传教.据明代谢肇淛《滇略》卷六记载,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曾到巍宝山传教.明清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宝山,明末清初,很多道士进入巍宝山隐居修炼,收徒传教,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建和扩建.清代巍宝山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0.
黄璜 《中华文化论坛》2023,(4):61-76+189
汉地祈雨,尤到唐宋时期,愈加与佛道相摄。彼时西南边地的大理国写经也显示出大理国的祈雨仪式与汉地有着总体相同的文化特征。目前,在大理国密教写经中发现四则与祈雨相关的启请次第,一则抄于云南省图书馆所藏写本残叶“密教观行次第”中,另三则属于云南省博物馆藏《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中的内容。通过该四则祈雨材料,大理国密教祈雨文化的概貌得以构现——从教法源流看,汉地密教祈雨法仍是其主要依据,同时汉地道教自然神灵信仰也被融摄其中,形成了以佛教为主,佛道双涉的神灵谱系。但这些道教神灵在行法中业已密教化,皆以道场观想的方式出现。虽然观想中的部分神灵显示出一定的行法特色,但观想法门和大理国密教祈雨法中的神灵谱系与中土密教总体一致,各祈雨次第之间的互见内容“摩诃婆罗”也反映出唐宋等汉地密教作为母体文化在大理国的传持,以及大理国密教对母体文化的接受和演绎。这些祈雨材料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反映出大理国和中原汉地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道教的最高追求、根本信仰是道。道教继承了道家思想中道的哲学内涵,视道为宇宙的本原和主宰,并将其演化为宗教的至上神,以它为道教的根本信仰,由此推演出道教的宇宙观、生命观、伦理观和人生观。道教的道之追求不仅是一种理论探求,也是一种现实行为,重视道对治理国家整顿政治秩序和帮助人生命永存提升生命境界的作用和意义,有着丰富的人生论内涵,由此形成了道教独特的人生境界论、人生价值观、生存环境论和性别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12.
鬼神志怪之书里包含有丰富的道教的信息,道教信仰的一些变化在古典小说里有很清晰的反映。道教信仰从神、鬼、佛分裂在不同的神灵世界到神鬼同宗、佛道和合的转变与鬼神志怪之书的阶段性特征之间得到相互印证。道教信仰中和合神灵的传统为保持宗教自身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于洞真,俗名善庆,是马钰最为著名的弟子,马钰去世后他又遍参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等人,在七子后学中德高望重。于善庆倍受全真道教众和金、蒙两朝政要尊崇,他住持陕西道务期间,励精图治,使重阳宫达到了全盛。于善庆曾长期在关陇一带传教演道,先后培养出了高道宽、李道谦、符道清等著名弟子,这些弟子曾长期主持关陇道务,对元代西北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16,(6)
正一石城民间举行的天符醮是道教斋醮的一种,但也不完全等同于道教斋醮,因为天符醮从仪节到意念都与道教的斋醮有差别。醮,原指道教在举行大型科仪活动后进行的祭祷诸神的仪式。斋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按照醮和斋的原意,在道教的斋醮仪式当中道士与信众都应行素食。但是,石城县的天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宗教实施管理,是从佛教开始的。随着道教的勃兴,封建王朝对佛教、道教都陆续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时间大致在东晋南北朝。基督教自唐传入后,亦纳入政府管理,元朝还为之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明清对僧、道之管理,多沿唐以来之旧,皆领于礼部祠祭司。唐以后,我国的宗教管理体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与古代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与古代科技华文在儒、释、道三者中,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恐怕莫过于道教了。关于道教与科学的关系,著名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卷2第10章"道家与道教"中说了这样一句话:"道教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东亚的化学...  相似文献   

17.
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在滇蜀地区有着广泛的考古分布,这些考古材料显示了汉代滇蜀地区与缅甸、天竺的佛教信仰及艺术传播之间存在联系。笔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西南交通的滇缅道就已经存在,具有相当古老的历史。随着一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造像开始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流行,并逐渐通过滇缅道传播到滇蜀地区,与当地的早期道教和神仙术信仰融合。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滇蜀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出现最早,长江中下游后来出现的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应是通过西南滇缅道间接传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骆妍 《华夏文化》2023,(3):25-28
<正>《宋高僧传》由北宋僧人赞宁奉持编撰,是继慧皎《高僧传》、道宣《续高僧传》之后的又一部高僧总传。陈垣曾称此书“最精彩者为《习禅篇》”(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华书局1962年,第40页)。禅宗是中国佛教创造和革新的产物,其思想原则和实践方式均由慧能奠定,因此关于慧能的研究占据了禅宗研究的重要地位。其中关于慧能生平考辨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可胜数,但鲜见对慧能传记书写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陆西星为明代著名的道士,道教内丹东派的创始人。他生活的时期是晚期内丹学的发端期,内丹学的大量细节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讨论;许多内丹理论家援引儒释的思想来充实他们的内丹理论,大量儒释思想融入道教。陆西星的三教合一思想,从一个侧面揭示明代儒释道三教思想的深度融合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化书》是五代时期道教的经典著作,通常被认为是道士谭峭所著。全书共分为六卷,分别是“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化书》中包含着丰富的死亡思想,谭峭一方面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死亡与“食”有直接关系,死亡只是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死亡不是终结,只是“化化无间”中的一环。此外,还给出了“尚俭”的方法,希望能够契合大道超出生死。一、认识死亡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