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作文是一项辛苦的脑力劳动。多数学生害怕写作文,尤其是山区的学生,有的干脆就不写。要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状况,变"怕作文"为"盼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谈了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头痛的是"你给我写作文",学生喜欢的是"写自己的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老师让学生"你给我写"的状态,学生在不情愿、在没有写作兴趣的状况下很难写出好的作文。  相似文献   

3.
正快乐的作文,又因作文而快乐,这是广大师生的写作追求。那么,什么是快乐作文呢?快乐作文很早就有,但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人说,快乐作文就是追求作文课堂的快乐气氛;有人说,快乐作文就是作文教学中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我认为,"快乐作文"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要我写"到"我要写"的理念转变。快乐作文就是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会写作文,能够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能够在与他人分享作文中感动快乐。实施快乐作文教学法,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由怕写作文逐步变为乐于写作文,让学生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从教多年的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听到过学生们这样的对话:"我最讨厌写作文了,一说要写作文我就头痛!","就是了,我也不爱写作文,总是写不到几句话就不知道该再怎么往下写了。"……这些对话,着实让人心酸。目前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在一种脱  相似文献   

5.
目前初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偏低。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一些学生怕写作文,一提到作文,他们就头痛;二是一些学生想写作文,但却无"米"下锅,他们的脑海里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意思,啥都不值一写;三是一些学生想把作  相似文献   

6.
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作文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让他们在快乐中作文,在作文中感受快乐。一、阅读积累是快乐作文的基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  相似文献   

7.
教高中语文多年,深知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一说写作文,他们便发愁,唉声叹气不愿写;一说不写作文,他们便眉开眼笑,比得了奖学金还高兴。他们也知道作文重要,可就是不愿写,究其原因,一是无话可说,二是不会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多年来,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自认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把我的做法介绍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一、厌中抄有一次上作文课 ,有位学生愁眉苦脸地说 :“老师 ,我讨厌写作文 ,让我抄课文吧 !”接着 ,还有几位学生也这样说 ,当时 ,我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 ,还是叫他们写作文。后来 ,我才知道 ,他们讨厌写作文 ,是因为他们缺乏平时的语言积累 ;他们喜欢抄课文 ,是因为他们想通过平时的语言积累来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古人说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可见 ,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从小学生作文来看 ,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 ,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 ,我就开始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在作文课上 ,我允许他们不写作…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一直是件让学生畏惧、老师头疼的事,费时费力而又见效缓慢。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费尽了力气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想写也不乐于写作文。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认为,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使作文变难为易,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这样,写作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愉悦享受。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结合我的我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手艺,没有"米"是做不成饭的,然而,即使有"米",没有好手艺,也是做不出好饭菜来的。写作文亦是如此,既要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也要充分准备写作素材。但是,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时常感受到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太难"的无奈与痛苦,学生对写作文的畏惧心理导致了他们的长期不喜欢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在每一次作文教学时,他们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应付"交差"。因而在教师批阅作文时,都会发现学生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这里以"记事"写实作文为例,浅谈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学生头痛的是"你给我写作文",学生喜欢的是"写自己的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老师让学生"你给我写"的状态,学生在不情愿、在没有写作兴趣的状况下很难写出好的作文。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作文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更有甚者"谈文色变".他们都把写作文当作一件"苦差事",这显然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缺乏供习作的素材.为了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在"趣"上下功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学会寻"源"取"材".为了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我采取的是"动口、动手、评议"三个相应的策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中生怕写作文的不少,他们一听到写作文就感到有一股压力,觉得是老师要我写,我是奉命作文。学生写作文常觉无话可写,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苦差为乐事呢?高中生已经走过了一段人生旅程,也阅读了不少书刊,受到教师的教诲与社会影响也很多。按理说,他们的头脑中已储存了比  相似文献   

14.
正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便愁眉苦脸。作文教学也存在着"费、少、差"的现象,即作文花费时间多,次数少,质量差,每完成一篇作文甚至要用两节课时间,每学期还得"快马加鞭"才能写六至八篇作文。作文还存在写人叙事不生动、结构层次不清楚、文理不通顺等问题。"作文难"是学生的感受,同样也是教师的感受。许多语文教师教了多年书以后,对写作文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对学生要求的  相似文献   

15.
朱德弟 《考试周刊》2012,(49):42-42
写作是一复杂的思维过程,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作文越写越空、越写越假。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写作的直接动力之一。因而作者在作文教学中多用表扬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刺激他们的创作冲动,使他们由怕写作文到愿写作文、爱写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发现,很多的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看看他们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要么语句不顺,要么结构凌乱,要么情节平庸,而且字数还不达要求。学生是写得痛苦,老师是改得烦心。我想,写好作文除了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量的书本阅读外,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也必不可少。而"欲扬先抑"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写作手法,如能积极运用,必能使学生作文增色不少。一、什么是"欲扬先抑"  相似文献   

17.
“烦死啦!又是作文课!”这是我在上习作课时经常听到身边的学生发出的感言。我利用课下时间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并不是讨厌作文课,而是作文时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于是,每次习作课部分学生不能按时交作文,就是那些勉强交上来的作文,也少有看得过去的。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是依靠看《作文大全》等现成的作文书,然后选取其中一篇作为样本,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作文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甚至害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写作素材,即便掌握了写作技巧,也无法写出好的文章。因此,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观察、多体验,从多个方面来积累写作素材,为他们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不少学生将写作文看作是一件"苦差事",讨厌作文,甚至对作文怀有恐惧感。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只有在写作教学中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在练习写作过程中循序渐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A0):28-29
低年级学生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居于主导地位,在学生开始接触作文的起始阶段时,教师在引导中,如果指导不正确,学生不但写不好作文,反而会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而害怕写作文,他们的写作能力就不能够提高,因此,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懂得怎样来指导低年级学生写作文。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作文指导,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从不同的途径来进行,创造各种契机激发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无穷乐趣,产生喜欢写作文的良好心态。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才会一通百达,不再感到写作文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的一件难事了,才能让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