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导入和背景资料介绍(3分钟) 师:同学们昨晚都读了《孙权劝学》,文中的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详,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师板书课文题目.) 生:孙权任用四杰的故事. 生:鲁肃独劝孙权联刘抗曹的故事. 师:关于吕蒙的故事,谁知道? (生沉默.) 师:看来大家对这位制造了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吕蒙没有什么了解啊!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孙权劝学》,先大声朗读课下注释①,然后对照PPT上的资料,在书上批注.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吕蒙才略的进展来源于读书,而吕蒙从不好读书到好读书,则来源于孙权劝学。这件事,《资治通鉴》里记叙得比较简明:“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孙权的这番劝学辞,讲了自己读书的体会,又给对方指出了读书的方向和方法,是很有说服力的。从孙权劝学联想到现在中小学的有些领导人和教师,颇有感触:这些人也似乎苦于“多务”,一  相似文献   

3.
张学玲 《学语文》2009,(5):45-45
短文《孙权劝学》告诉学生的道理是: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有所收获,学有所成。吕蒙的成功固然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而追根思源地想一想,他都得感谢那个善良、贤明的劝学者——孙权。他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英国学者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活捉关羽的吕蒙就是一例。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吕蒙读书的一篇文章《孙权劝学》。  相似文献   

5.
《孙权劝学》通过对话,详略有致地记叙了孙权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经过,表现了孙权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培养,说明了人不可不学和学必有所益的道理.全文仅119字,就把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等众多的人和事交代清楚,这不仅与本文用语十分凝炼有关,更主要的是作者自然巧妙地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对比衬托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孙权劝学》见于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卷66;为汉献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中的一件小事。全文仅119字(不含标点符号),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初”起,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与其劝学对象吕蒙的一节谈话。谈话的过程是一场思想交锋的过程。孙权“劝”,吕蒙“辞”;孙权再“劝”,吕蒙“始学”有点反复,显得曲曲折折,说服工作即使是小事,也不容易一下子做通、做好。第二层即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鲁肃先是“大惊”,后为“结友”;吕蒙则是自诩,欣喜之情溢出言外,证明了他“学”的结果,“学”的成功。两层意思,貌似分离,各不相  相似文献   

7.
一日,我上《孙权劝学》一课。吕蒙曾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不爱学习,后在孙权的有效劝说下发愤读书,终成一代儒将,令人刮目相看。在教学中,我突然灵机一动,让学生也像孙权一样对班上厌学的同学现场劝学。我想活学活用,让同学相互劝说,也许更容易沟通,更有说服力,更贴近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手不释卷     
《下一代》2010,(7):37-37
【语出】:《三国志·吴书》 【原文】: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文】:形容勤奋好学和做事入了迷 【故事】: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大将军叫吕蒙,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他没有读过多少书。有一次,孙权劝他多读些书,而吕蒙却说:“军营里时间太紧,根本没机会读书。”孙权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这是在找借口,你的事再多,难道比我的事还多吗?  相似文献   

9.
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选自《孙权劝学》)素材运用:孙权现身说法,大谈读书的好处,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自觉读书。受教的不止吕蒙,还有我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相似文献   

10.
江秀川 《考试周刊》2010,(55):48-48
一、引言 我校作为南京市小班化教学首批实验学校,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小班化教学便捷、灵活的优势,这个重大课题放在每位教师面前。前两天准备《孙权劝学》课件,我在网上找资料时,看到同仁教学设计上有安排学生上台模仿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片段,受到启发:这篇文言文语言浅显,  相似文献   

11.
《孙权劝学》一文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被编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在"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教师教学用书》对设题目的说明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在"整体把握"部分,《教师教学用书》有这样的阐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见,教材  相似文献   

12.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对话,全文只有119个字,却言简意丰,传神生动地塑造了三个神态各异的艺术形象。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没有拘泥于课文蒯读提示中的“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一点,而是创造性地在教学目标中将此改成了“想想三个人物形象对我们各有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孙权劝学》中鲁肃折服于吕蒙的才略,愿意与吕蒙深交。在读到“拜蒙母,结友而别”时,有同学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鲁肃与吕蒙结为好友还需要拜见蒙母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鲁肃与吕蒙之间并非结拜,而是结交为好友,是不需要专程拜见父母的,但古人强调孝道,百德孝为先,每天早晚都要向父母行礼问安,具体的规矩,在“三礼”中都有明确记载。鲁肃的年龄和资历都在吕蒙之上,他主动与其结友,  相似文献   

14.
不要把名人看成冷冰冰的偶像!他们也是人,也是平凡人!这是我执教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大感触!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前三篇文章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第四篇是《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写的是群像,有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孙权和吕蒙。  相似文献   

15.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英勇善战,但是不爱读书,吴王孙权就叮嘱他要多读书。吕蒙听了,为难地说:“军队里事情这么多,哪儿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16.
孙书岐 《陕西教育》2008,(1):116-116
读书,有益于一个人的完善和发展,即使杰出人物。也是如此。近日,我重读《孙权劝学》一文。感触颇深。作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孙权从自己的真实体验出发。对爱将吕蒙提出了“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殷切忠告。其殷殷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欲以忠心报主的吕蒙倍受鼓舞而“乃始就学”。才略长进之神速,使人称小诸葛的谋臣鲁肃惊叹之余,继而又“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相似文献   

17.
教育掌故     
‘手不释卷’的故事,见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的注文。说的是当时吴国名将吕蒙,出身行伍,自幼家境贫困,随母投靠姐夫,没有读过什么书。后来在军队里,经常领兵打仗,也很少学习的机会,所以文化水平较低。有些大官员便免不了轻视他。孙权见他年轻有为,而且身任要职,就劝他多  相似文献   

18.
“英发”统编教材注释为: “英俊奋发。形容周瑜气概俊伟。”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载孙权曾与陆逊论周瑜、吕蒙:“公瑾雄烈,胆略过人”,吕蒙智勇双全可与之相比,“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吕蒙不喜读书,因而在“言  相似文献   

19.
今天临近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正在教室里读《孙权劝学》,刘老师突然通知我和李飞龙、陈远超准备表演这篇课文。这可难为了我们。老师问我们谁来扮演孙权——最难的,我和李飞龙可谓“奸诈”不约而同地将手指向老实的陈远超。陈远超只得受了。老师又问谁来演吕蒙——次难的,我和李飞龙都互指着,丝毫不肯退让。老师无奈,只得采取老方法——石头剪刀布。后来李飞龙占了上风,我只得气呼呼地演吕蒙了。  相似文献   

20.
《孙权劝学》讲述的是吴王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人文教育价值。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教学时要学生理解"劝"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并品味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