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送别诗,人们便常常想到依依惜别、感伤等情感。诚然,惜别与感伤确是人生别离时之常情,但若把送别诗所表现的感情仅限于此,就太狭隘了。其实,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情绪有别,因而,虽同为送别,却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感,即“一样分别多样情”。下面分类述之。  相似文献   

2.
提起送别诗,人们便常常想到依依惜别、感伤等情感。诚然,惜别与感伤确是人生别离时之常情,但若把送别诗所表现的感情仅限于此,就太狭隘了。其实,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情绪有别,因而,虽同为送别,却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感,即“一样分别多样情”。下面分类述之。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写作七言绝句的大师,他的送别诗标新立异,一枝独秀,写的笔酣墨畅、情真意醇,气势恢宏,俊逸舒放,一扫古代送别诗感伤的阴霾,为送别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本文仅以几首唐代送别诗为例作一些分析探究,以突出唐代送别诗的显著特点,进而彰显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5.
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本文仅以几首唐代送别诗为例作一些分析探究,以突出唐代送别诗的显著特点,进而彰显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6.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7.
王博 《文教资料》2009,(35):6-7
王昌龄是盛唐杰出诗人,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除了历来为人称道的边塞诗、女性题材诗以外,由于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他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个性特征、浓重的自我色彩及强烈的感伤情绪,在唐代送别诗中别具特色,也是唐诗中少有的佳作。  相似文献   

8.
对于王勃的送别诗,大家了解较多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类格调高昂,积极乐观的诗,而对其寄托凄苦感伤之情的送别诗较为忽略.我们应结合王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人生遭遇,全方位解读王勃不同风格的送别诗,全面解读王勃.  相似文献   

9.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在中国人的眼中自古就带有哀怨伤感的基调。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送别时的落寞以及酸楚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诗经·邶风·燕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作,诗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表现了送者和被送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时的感伤在后代的送别诗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0.
唐代送别诗情感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类:或慷慨豪壮、奋发蓬勃;或哀而不伤、委婉缠绵;或孤愤幽怨、感伤悲切。在情境营造上,尤以饮酒话别、折柳相送、慷慨悲歌最为常见。唐代送别诗的大发展与兼收并蓄的时代风气、诗人对道的追求和自我意识觉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一生作词共计三百四十多首,其中送别词将近六十首。苏轼颠沛流离的遭遇和热心交友的豪爽性情造就了其送别词作有别于他人的特殊意涵。感伤是大多数送别作品的基调,苏轼的词作亦不能免俗,但他在感伤的基调上兼具个人独特的风格,本文通过赏析其送别词《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以对苏轼送别作品的独特之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5.
章从高适送别诗的送别对象、送别内容、送别情感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说明高适送别诗中平易感人、沉雄慷慨的送别情调。  相似文献   

16.
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韦应物以其山水田园诗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但其诗集中有一定数量的送别诗。文章从韦应物送别诗的送别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韦应物的送别诗,从而使读者更深层次地认识韦应物的这一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18.
送别诗是表达一种离情别绪的诗歌,它包含离别、赠别、饯别等内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历史悠久,灿若星河。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对离别之情尤为看重,送别诗中常常包含着生死离别的痛入心扉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因为此,送别诗独树一帜,彪炳千秋。本文从送别诗几种情感描绘方法上进行探究,从而让我们深层次地了解送别诗,为今后继承和发扬这一瑰宝,做点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大历诗人创作送别诗数量较多,在五百首以上,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有130首左右,送别诗中都有四种不同的意象,即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因诗人心境、情感、艺术造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大历诗人送别诗中的意象以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为主,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中则兼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比较它们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送别诗中各种意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陈子昂送别诗跳出前代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诗歌所抒送别之情全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一扫前代送别诗歌聚少离多、人生无常的悲伤基调,风格昂扬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