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它集中体规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需要加以利用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管教材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材  相似文献   

2.
“跑道”与“通道”是两种不同课程的隐喻,跑道课程与通道课程分别隐喻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和后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本文对此进行了闻发,表达了对两种课程的理解,就通道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通道课程对跑道课程应“转变”而不是“消灭”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课程隐喻的教育学意义缺失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在课程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跑道式、学科式、经验式课程隐喻反映了传统课程价值现的褊狭和单一,从而造成了实践领域的无序和混乱。"通道"、"文本"、"乐谱"式课程隐喻则真正代表了课程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深层次、浓厚的文化底蕴及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姗姗 《教书育人》2013,(21):84-8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学能力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者,课程意识"预设"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并内在规训着课程意义与价值的实现。因此,课程意识成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优化的重要途径。一课程意识的教育诉求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鲜有完整的课程意识,多以教材意识或教学大纲意识为主,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对分离的个体,前者是教材、教育目标的文本性表达,主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囿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总是倾向于严格控制学生,过度关注如何传授现成知识的教学技术。这种教学意识的泛化必然导致课程意识的缺失,丧失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生命价值。要走出学校教育中的这一困境,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实现由“灌输”中心到“对话”中心、由教授现成真理到探究真理产生过程,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彰显课堂教学的本体意义和实践价值非常重要。一、课堂教学的困境:教学意识的泛化。教学意识泛化的缘由之一来自于一个课堂教学的隐喻———工厂流水线。显然此处的工厂和工…  相似文献   

6.
练文斌 《师道》2013,(7):57-58
课程意识,是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是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等。课程意识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一个具有强烈课程意识的教师.其教学视野不仅仅是着眼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会用敏锐的目光发掘、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下面试举例阐述。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地强化课程意识,并进而转化为课程行为。使之成为推动课程改革向前发展的物质力量;因此,本文试图就课程意识的基本含义以及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的主要条件作出探讨,以期引起正在从事和关心课程改革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人员对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夯实高校课程改革 着力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课程与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育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的三大基础性因素,抓好了这三大因素,可谓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牛鼻子。当前,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简称"教改")和学生学习方法改革(简称"学改"),更要关注作为联结"教改"和"学改"之中介与桥梁的课程改革,即"课改"。否则,不管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就很容易沦为无本之木、无的放矢之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9.
王艳 《现代语文》2014,(7):41-43
近年来,教师课程意识备受关注,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一般来说,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课程理解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促使教师做出某种符合教育意义行动的内在倾向性,具体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各个学科的课程意识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正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已经建立起初步的、朦胧的课程意识,具体表现为教师们已经从单纯地关注"怎么教"逐步转向综合性地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如何评价"。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一些教师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课程意识,但绝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意识的内涵、价值、要素等的认识不够清晰,不能自觉  相似文献   

11.
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培训的预期终点,培训课程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国培计划"课程开发应基于培训需求,照应培训目标设置模块课程、拓展性课程,关注隐性课程,同时实行授课教师和课程淘汰制,促进课程的动态循环。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课程观视域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学行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它是制约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围绕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鲜有从课程的角度来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一直被排除在课程之外,充当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执行者、消费者的角色。教学过程成了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必须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3.
课程是什么?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乡村习作课程从关注书本世界转到积累乡村生活经验这个过程上来,已是必须。于是我们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课程意识和观念,形成适合乡村作文教学的习作课程,让儿童的世界、乡村的景色、乡村的人文成为乡村习作课程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黄秀兰 《考试周刊》2014,(17):89-90
<正>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学问题时,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它关注教学的价值,强调人在教育中的作用,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决定教学的价值取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增强课程意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研究教材,把握方向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带来了三级课程管理、"一标多本"的教材体系、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变革。自此,"课程"日渐取代"教学",成为研究者、教研员、学校和一线教师最关注的词,"大课程观"也日渐深入人心。教师课程能力、教师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意识、教师课程知识……这些就是伴随着新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在他的著作《教学勇气》中,请教师做一个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时,我就像是……"要求大家即刻完成,马上说出心中最先浮现的意象。这个练习的目的是允许教师从潜意识中冒出一个隐喻,这个隐喻不管有多么古怪离奇,其中都可能包含着理性思考所无法企及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课程意识影响教师的课程行为和效能。当下的教育生态中,教师局限于学科教学,学科思维的惯性非常强势。也许教师会关注学科教学目标、学科教学方法、学科教学的评价,但很少有教师会去关注教育的价值、学生的成长问题,关注每日的师生生活中人、事、物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因而学校课程的实施是狭隘的,教育的效能是单一的,学生的眼界和收获是大大受到限制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与课程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提了十多年,但是一线教师真正了解"课程"是怎么一回事的,并不是很多。关于"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也仅仅停留在似是而非的口号上。而一个缺乏课程意识的教师,是无法成为合格的教师的。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主要厘清"课程"的概念。对于一个教师而言,首要的不是教学,而是教育,出发点与目的地,都是教育。而课程,是经由教学达到教育的必由之路。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日常琐事: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教育中的日常琐事是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应着力挖掘其教育价值。以日常琐事来开发课程资源至少具有两个优点:对学生而言的易接受性,对教师而言的易获得性;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课程意识和参与课程开发实践来支持新课改。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课外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学校课程实践中仍存在过于关注课程与教学的现代化热潮,不能脚踏实地围绕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本探索,围绕学校课程目标、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及持续的课程素养能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学校文化等因素做深入的解读与分析。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围绕学校课程进行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新应用,引发人们对"大脑是如何学习的""重构学习方式"等教育话题进行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