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平行线"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教材这样编排: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再学会画平行线.教材中这样对"平行"下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平行线.所以本节课,"认识平行线"是教学重点之一,而理解"同一平面内"则是难点.  相似文献   

2.
冯桂群 《教育科学论坛》2009,(12):31-32,33,34
●教学分析 《认识平行》一课,是苏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是认识和画平行线,学习难点是理解“同一平面内”的含义,区分平行线与平行的线段,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3.
《画平行线》的内容安排在《垂直与平行》、《画垂线》后,是四年级学生学习作图的内容,是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基础。教材是通过示意图来介绍平行线的画法,没有说明为什么这样画,也没有总结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学生掌握比较困难,画出来的平行线常不平行。为此,我对这节课作了如下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张大冬 《江苏教育》2008,(18):45-47
日前,在我校的教研组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认识平行线”一课,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抽象出平行线,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行线的概念,但对“平行线的画法”这一环节的教学,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现将这一环节的教学片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平行线认识”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认识平行线,初步知道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学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学过程可按看、试、画、练四个步骤进行。一、观察想象。教师用a、b 两根细木条代表两条直线,如右图放置在黑板上(直线 a 固定,直线 b 旋转),要求学生观察想象:这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无论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1.找准起点,促进意义建构平行线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从学生生活中的现象作为起点切入,抽象出平行线,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只是孤立地认识了平行,而没有从两条直线之间的多种关系去考虑,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学会意义建构。我们在教学平行线时,把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归结为:理解平行线的意义,掌握平行线的特性;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平行线的特性。从学生画两…  相似文献   

7.
六年制数学第八册教学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时,书中的插图如图1:我认为把这个插图稍作修改,如图2,这样更好。理由是: (1)这样画出的平行线,上下"正对",减少了原来画出的平行线"斜列"带来的许多不便.如这一单元的复习第8题,把直尺和三角板如图2摆放.画长方形,既快又好. (2)这样画也可以画出"斜列"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平行线时,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画直角、画垂线有专用的工具三角尺,一次就能画出,而画平行线却这么麻烦呢?为什么没有平行尺呢?”学生的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我就势说道:“同学们,那你们就发明一种画平行线的尺吧!”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内容:平行线等分线段(课本第192页) 二、教学目的:(1)掌握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二条推论;(2)会应用定理来等分已知线段。 三、教学重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难点: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在黑板上画一条已知线段AB,请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圆规、直尺将已知线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七册P39~4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平行线的判定"常规教学的不足,从HPM的视角来设计和实施本节课的教学:利用重构式,从学生对平行线的认知起点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与数学史上数学家们对平行线的认知相呼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和基本性质;采用附加式,展示历史上平行线符号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课后反馈表明,这样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融入数学史的"探究之乐""知识之谐""方法之美"和"文化之魅""德育之效"。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师生对话、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课堂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常会掀起或大或小的波澜,出现一些意外的风景。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给予针对性的点评和鼓励,同时也指明思维的方向,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这是每位老师必须拥有的教学智慧。 案例:探究平行线的画法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组平行线,看谁想的方法多? 生1:我用练习本上的格子画。 生2:我沿直尺的两边画。 师:同学们都是借助现成的平行线画的,(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如果要求在黑板上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你会吗? 生:把直尺和直线对齐后,把直尺向下平移就可以画了。  相似文献   

13.
耿巍忠 《考试周刊》2011,(49):96-97
一、课堂呈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画平行线师:请利用手边的材料,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投影展示):生1:我是利用直尺的两条边画的。生2:我是利用数学本上的线画的。  相似文献   

14.
唐琴珠 《学周刊C版》2010,(11):155-155
一、背景分析 “平行与相交”在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第二部分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本单元的教学重心最终落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个特殊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两个知识点的教学上。这样的安排,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越来越彰显出两个弊端。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呢?下面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为例,谈一谈笔者的思考。一、在操作中巩固经验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已经了解学生能够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于是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展了非零起点教学。师:你能在学习单上画一个三角形吗?画完之后,四人小组互相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你们画的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案例】在学生认识平行线概念后,教师按照教材编排(如图)教学“自由画平行线”和“规范画平行线”两个环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一、上课教师说课 庄敏(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今天这节课的预设非常少,主要就是两个环节:一是认识平行,二是画平行线。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又会出现哪些问题,我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的。但这堂课的魅力也正是在这儿。就是因为最大程度地放开了.学生才能把他心中的问题、心中的质疑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朱俊銮 《小学生》2012,(9):30-30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概念的深刻内涵,用学习、生活经验来解读展现概念内涵,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目标】1.把数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知道平行关系。2.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创造出一组平行线,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让学生去找一找图中和身边的互相平行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探索并掌握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课程教材研究所编的小学数学实验课本第四册的内容之一。在低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还是第一次。对二年级小学生,如何建立平行线的初步概念,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我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教学要求,通过操作、直观,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特征,并且初步学会在点子图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一、课前准备。 学生在入学前大都玩过积木,有一部分学生还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