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美教育在教育思想中的明确性从我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即可看到审美教育的内容。古代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又突出审美教育的作用。“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礼”的教化作用在先,“乐”的情感教育作用又在诸多教育要素之首。孔子曾在齐地听到《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乐可以修内”,培养人的思想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了诗对人的感化教育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造就完美的人性。无论音乐,无论诗,作为审美的载体,“发乎情”…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教育史上,儒家学派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思想体系,就是它有一以贯之的基本典籍,即孔子所编纂、删订的“六经”:《诗》《书》风》《乐》《易》《春秋》。《庄子·天运》指出:“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曾强调:“孔子以《诗》《书》《礼》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根据自己的思想,把“六经”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教材。那么,孔子编订这些教材的指导思想究竟有哪几方面?对这一问题,孔子本人没有给出…  相似文献   

3.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0):20-21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称“诸经”,而不称《五经》或《六经》?因为在这部分中,除了解读《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对《孝经》的解读,因而称为“诸经”。《庄子.天运》篇中论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说的“六艺”,如指了“五经”,怎么称作“六经”呢?原来是在《礼》中,除了《礼记》之外,还有《周礼》在内,如它所说的:“我…  相似文献   

4.
《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六经”为孔子所编,或孔子曾编过“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曲折离奇的过  相似文献   

5.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而在各种类型的教育中 ,美育以其鲜明的独特性 ,成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美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 ,以促进人格的完善与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可见审美教育是以人为中心 ,以美善的结合为基础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早在先秦时期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并以“礼乐相济”的美学思想 ,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孔子的眼中 ,礼作为一种道德行为的规范 ,是直接维护…  相似文献   

6.
一经部古代文人把先秦儒家的古典著作《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六经”。实际上,秦灭以后,所谓“六经”中的“乐”已失传,只剩下“五经”了。到了汉代,《礼》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并非《礼经》的分化,是三部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7.
从孔子编“六经”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杭炜,姒桐孙《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工具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相似文献   

9.
孔子认为文艺有感发、认识、教育、讽刺、实用、修身等社会作用,而他所说的“温柔敦厚”是对人而言,并非对“诗教”本身而言。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思想,开创了我国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既讲“再现”、又讲“表现”,而又以“表现”为主的民族传统,揭示了阶级社会中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普遍规律。但是,由于他过分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因而相对来说,忽视了文艺的审美作用和自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与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与音乐李壮鹰先秦儒家的经典一共有几部?这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小的争论。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第一个尊儒的皇帝汉武帝虽“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易、诗、书、春秋、礼、乐),但只立了五经博士(易、诗、书、春秋、礼),原因是在遗存的先秦典籍中没有找到《乐经》...  相似文献   

11.
所谓“十三经”,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必读书”,“十三经”中的十三种书,是逐渐增加而成的。所以先要谈谈:“六经”、“五经”,“九经”和“十二经”。孔子删定的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以后,到汉朝收拾残余,亡失了《乐经》,从此就只有“五经”。《礼》自汉代以后,所传凡三书,即《周礼》、《仪礼》  相似文献   

12.
“十三经”     
“十三经”即十三种书,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尊崇为经典的“必修读物”。它是由“六经”、“五经”、“九经”和“十二经”逐步增加而成的。孔子删定的“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后,到汉朝收拾残余,亡佚了《乐经》,从此就只有“五经”。《礼》自汉代以后、所传凡三书,即《周礼》、《仪礼》和《礼记》;《春秋经》也有秦以前三个人所作的“传”留下来,即《左氏传》、《公羊传》、《谷  相似文献   

13.
孙颖 《现代教育》2011,(Z2):120-121
至圣先师孔子最早设立"私学",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了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正是这一国学体系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才能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时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具有教育人、感化人、塑造人的内在特质,不同的艺术作品对艺术接受者,即审美客体具有不同的审美效果,文艺教育者和艺术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提高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5.
《韩诗外传》和汉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孔孟时代,《诗》已被看作周王朝时代的经典文献,《诗》不是诗,故《诗》亡而《春秋》作,嗣后没有《诗》和诗人。屈原等人得诗人之心,无诗道和王者之迹,因此是辞人,宋玉至汉无诗人之心因此作品叫做赋。汉代为了与周比隆,因周而治,故取经营常道的周代典秉为经,《诗》关王道,故为六经之首。又为了约束丰沛集团和开国功臣,汉代逐渐加强帝制,以礼治国。因此,为汉代政权服务的用《诗》解《诗》人被列为学官,但由于后代的文化背景差异太大,故学官三家皆失传。外传突出地强调了礼的作用,礼是核心。乐是从属于礼的教化工具,所以礼乐并称,但礼乐又要适时而变,因时而用。在天人关系上,外传强调人力、民力的作用,全书带有资政美刺的深刻包含,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外传在某种意义上对先秦的文化进行了综结性分析,因此很多观点具有科学性,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外传体现了汉代学官传《诗》的大《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世界最古老、使用最久的系统人文教材──《六经》韦石我国古代的《六经》,堪称世界最古老、使用最久的、系统人文教材。《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关于它的著者,历来一直有争论。据考,这些典籍大多起始于商、周,经过漫...  相似文献   

17.
《大学》中的政治智慧余翔林中国的儒家学说始创于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末期的孔子。该学说的代表著作是经孔子和其弟子整理而成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及《春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五、六百年间,六经一直是儒家思想传递的主要教材。但是直到...  相似文献   

18.
从春秋起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之争,时代对教育提出新课题。作为政治改良人物,孔子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将平民中的士人培养成有道德、知识和才能的国家治理者。既有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难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需要。孔子扬弃前代课程遗产,借鉴前人经验,整理古代典籍,编制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文献典籍用作教材,设为课程,讲学授徒,成效显著。之后这六种文献作为一套课程广泛传播开来,并被称为“六经”,逐渐替代“六艺”,实现由古典分科课程向古代文献课程的转型,这成为中国学校课程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此学校成为读书的场所。“六经”曾经滋养战国时期几乎所有学派。文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完全确立地位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五经为课程开办太学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显著地位。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创造、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纵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其中美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诸如尽善尽美的美育境界,文质彬彬的审美标准,“乐”修其内,“礼”修其外的综合美育观,以及《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的宽泛的美育内容,都对我们今天的美育,特别是审美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音乐的国度。我国的音乐与诗、舞相伴随而产生,有着数千年灿烂的历史。兹根据现存文献及实物资料对其发展脉络作扼要的梳理。一、原始音乐劳动创造了人,也赋与了人以审美能力,包含音乐在内的文艺因而产生。我国最早的音乐便表现了古代人民以劳动为主体的生活与情感,并与诗和舞紧密结合。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