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许瑞芳、沈晓敏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7期撰文指出,身份是连接个体和社会关系的纽带,公民身份是个体基本的社会身份。每一个个体都是通过公民的具体角色来认识社会,也通过角色认识他人和认同自我的身份。公民身份必须内化为公民的自觉意识,才能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为。公民身份认同实质是公民个体对政治共同体所规定的、由法律所赋予的自身应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公民与公民身份都是源于西方的历史性概念.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臣民”、“国民”和“人民”是公民身份的异化表现,都忽略了公民“个体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公民”的身份诉求显得愈加重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当下中国应倡导公民即“个体公民”,公民教育即“个体公民教育”.个体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优先下的权责统一为核心,以底线伦理为取向.它的内容大概包括主体教育、权利教育、责任教育、协商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公民意识是公民在公民社会中所形成的对于自身主体性、权利和义务、社会身份、政治地位等的理性自觉,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念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  相似文献   

4.
阮方顺 《华章》2007,(12):134-134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获得了自觉的自我意识,以社会主义国家主人公的身份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享受权利并乐于承担义务的意识.公民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知识、公民能力、公民行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好公民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实践性、塑造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加强公民文化教育,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再次要增进和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5.
教师公民意识,是作为公民的教师对于自身的公民身份,对于所处的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与国家、社会和他人关系的理性自觉,其内容包括教师的公民身份意识、国家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既具有公民意识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自律性和示范性。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受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以及教师自身等因素制约。据此,培育教师公民意识的途径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公民实践,二是加强教师公民意识教育,三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等要积极营造公民生活的文化氛围,四是教师不断地反思澄清和系统化自身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现代性与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公民社会,在其中,公民是独立、自由而又主动的社会参与者。但是,现代社会又必然产生现代性问题,因为现代性使人们远离公共领域而活在自我的空间内,使现代社会失去公民社会的真义。因此,现代性本身又是颠覆现代社会的,这就需要通过公民教育来保卫公共性、捍卫公共价值并引导人体认自身的公民身份,以弥合现代性问题给现代社会造成的断裂。中国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两方面的影响下产生权利与义务的分离。为了抵制这种分离给公民社会所带来的现代性断裂,亟需通过公民教育引导学生从社会层面来理解权利与义务,以培养拥有健全而统一的权利和义务观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7.
洛克认为,由于自然状态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人们自然权利的享受很不稳定,于是根据契约精神自愿结合成公民社会,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国家。公民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行,有赖于公民公正合理地行使政治权利和自觉地履行政治义务。然而,人的高度抽象性,欲望和意志的高度膨胀,必将导致无数恶果。在欲望和理性的博弈中,洛克所构建的公民社会理论也陷入困境。洛克将破解这一难题的任务交给了教育,培养理性自由的公民是公民社会摆脱困境的出路。可以说,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实质上是为了培养理性的、有德行的、社会化的自由公民,是现代公民教育思想的肇端。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民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公民社会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 原则。公民社会不仅会赋予公民以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同时也要求公民作为社会的能 动主体形成和具有相应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观念。公民文化建设是文化形态的变革,也应该是公 民个体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9.
国际公民教育的视界:主动公民身份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主动公民身份思想,随着近现代亲密性社会的兴起而日渐式微。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主的赤字、社会资本的销蚀和共享价值的迷失都是主动公民身份消解的后果。为了有效地应对主动公民身份消解带来的危机,西方公民教育界开展了政治性描述、理论性界定和经验性分析三种研究路径。在实践中,以全校策略框架为代表的主动公民身份再造运动更是风起云涌。然而,由于主动公民身份的再造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其再造之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科》2006,(1):46-48,91-92
识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理解:列举事例,说明我国公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是平等的、广泛的、真实的。列举事例,说明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行使公民权利的总原则,公民要依行使自由权利。列举事例,说公民要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公民应怎样依法履行义务。 活动:结合个人生活中的事例,从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等方面,对青少年应有的公民意识进行讨论,树立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12.
加拿大作为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马赛克国度,在公民教育中秉承自由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资格观——差异的公民资格以及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并重的公民教育观,并将此理念贯彻落实在公民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公民教育实现了国家认同与族群身份的有机统一。对于同样面临多元文化和民族差异问题的中国来说,加拿大的公民教育理念及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身份是公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旨归,公民教育是养成和塑造公民身份的有效途径,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研究,涉及诸多社会学科,需要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工具来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社会理论或许是讨论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理想平台。在社会理论的视野中,公民身份需要宽泛的理解,公民教育应涉及全球化视角、批判性认知、多元化内涵、制度化保障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公民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宪法学的一个基石范畴之一,公民概念并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现代国家才产生的,相反,这一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公民概念产生于古希腊城邦,经过古罗马的法律化、中世纪的普遍化,及近代人们认识上的曲折,才具备现代立宪政治下的普适性含义。  相似文献   

15.
16.
农民工在我国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集体性地陷入一种不利境地。通过对农民工权利与责任、城市地域的开放与精神上的闭合两个方面的分析后,认为农民工的尴尬生存状况主要源于公民权实现程度的不足。要从国人权利与责任的均衡意识、改革完善户籍等相关政策制度、构建全社会的信任等方面充分实现我国农民工的公民权。  相似文献   

17.
Most of the empirical frameworks and theories concer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today are quite complex and only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what citizenship education should attend to; they do not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actual citizenship of students. We constructed a typology of student citizenship, on the basis of data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Patterns of scores for the citizenship orientations and citizenship knowledge of students were examined, and four clearly interpretable profiles could be identified (committed citizenship, indifferent citizenship, ordinary citizenship and self-assured citizenship). A sample of 7,768 students from grades 5 to 9 (aged 11–16 years) from 38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chools participated in this research. The typology was then cross-validated on a separate sample of 15,940 students from Dutch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chools. The types of the citizenship differed depending on the individu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ir level of educ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typology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论公民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 ,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公民教育、社群主义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地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中 ,公民教育的内容也一定要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 ,并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