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教育》2009,(8):5-5
新学期开始,为了防止教师布置无效低效作业,上海市规定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并且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带书面作业回家,不让“一课一练”等教辅材料进课堂等,如果教师“减负”不力将受处理,直至下岗。(《新闻晨报)2009年2月9日)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新一轮“减负”再次拉响警钟。“作业革命”作为首当其冲的阵地,人们开展了诸多有建设性的研究。教师从策略角度进行分析,以预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将作业挤进课堂,减轻课后压力;减少重复作业,要求四“精”四“必”……这些策略,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现状离共同追求的“减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还需要深度地推进“作业革命”。  相似文献   

3.
艰难的减负     
宋亮 《教育》2013,(28):19-20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一直很重,1955年以来的一系列有关减负的历史文件就是最好的证明。2013年,教育部再次下决心减负,推出《中小学减负十条规定》的征求意见稿(下简称《规定》)。征求意见的首个结果,就是把《规定》中的"小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改为中高年级控量少留。从中小学58年减负不成,到"不留作业"尚未出台即夭折,折射出中小学减负之难。《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以往减负失败,在于就减负谈减负,视野太狭窄。减负要成功,必须在更大的系统性改革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1量与质的关系。在数学作业的安排上,教师要把着眼点放在作业的质量上,不要老在数量上打圈子。题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难易而定。设计和布置作业要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不布置简单重复、盲目乏味的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作业量。   2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完成作业的“主战场”,课外是其延伸。作业力求在课内完成,课外视不同年段布置少量的作业。按中央“减负”《通知》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因此,教师应增加课内练…  相似文献   

5.
叶露怡 《现代教学》2013,(11):30-30
"减少作业"需有理有据,逐步推进。《现代教学》:您对"减负"新规中的"减少作业"这条规定是如何看的?张人利:"减少作业"其实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小学到底要不要书面家庭作业?二是如果需要,几年级有书面家庭作业比较合适?三是作业总量如何控制?这些问题其实是教学研究问题,因此需要科学依据。从减少书面家庭作业的角度出发,这项规定的提出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但是,到底从几年级开始有  相似文献   

6.
小学一、二年级不带书面作业回家,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不让"一课一练"等教辅材料进课堂……新学期,上海市誓将"减负"进行到底。(据2月9日《新闻晨报》报道)再好的设想必须要能切实可行,才能产生实际意义。布置作业教师先做,笔者  相似文献   

7.
近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该规定从入学、编班、作业等十个方面对小学生减负作出具体规定。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规定即将郑重出炉。应该说,所有这些规定都显示了教育部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坚定态度,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怀,代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2008年,常州市博爱小学以"取消语文书面家庭作业"为契机迈出了减负增效的步伐,开始进行开放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1.简约——练习进课堂。取消书面家庭作业后,我们将练习放进课堂,力求通过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简练习:每一课的练习都通过年级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精心设计,力求做到:题量小,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目标简约,一练一得,更多关注文本结构和表达;分清层次,有基础题、拓展题、延伸题;提供选择,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不同要求的作业。变革教学:我们研究苏教版教材,编写配合教材的《博爱新语文主题阅读》丛书,探索单元整合的教学模式,将阅读、写作、练习、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和《博爱新语文主题阅读》进行统整,以"单元导读课、精读课、略讲课、单元总结课"来推  相似文献   

9.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就要截止了。近一周时间来,由此引发的全国范围的"学生减负"话题关注度颇高。(8月28日中新网)笔者认为,小学生减负喊了很多年,收效甚微。相比之下,《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让人有一种兴奋的感觉。尤其是其中"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一至三年级  相似文献   

10.
<正>2021年7月24日国家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简而言之,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降压减负的指导思想,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意见》对作业总量和时长进行了具体规定,初中生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政策实施后,教育界同仁纷纷对作业设计展开了研究,众说纷纭,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1.
8月21日,教育部首次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社会意见,规定中提出的小学不留作业一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引起争议。征求意见的8天时间里,教育部共收到了近6000条正式反馈意见。9月5日,教育部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进行修改后第二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18日。其中,小学不留作业修改为一至三年级不留作业,四至六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同时,四年级以上每学期一次的全校统考中不再有英语科目。面对所谓"史上最严减负新规",教育界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教育部2013年6月22日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这是教育部三令五申学生"减负"后,专门针对小学生减负出台新规。征求意见稿对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规范,如,在作业方面,小学不留书面式  相似文献   

13.
8月22日,教育部针对其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正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小学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均衡编班等十项措施,真正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规定》还提出,小学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8月23日《北京晨报》)废除小学生书面家庭作业,国家层面的如此规  相似文献   

14.
2013年9月1日,北京市某小学5年级1班的孩子们迎来了新学期,也迎来了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对“减负新规”中提出的“小学不留书面作业”“严禁违规补课”“规范考试,考试内容严禁超标”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马肃霜 《山东教育》2014,(11):18-19
《法制晚报》(2014年8月18日):中小学生应该如何“减负”;《中国江西网》(2014年7月28日);江西小学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作业考试不再“百分制”;《北京晚报》(2014年2月18日),天津出台最严减负令…… 说实话,现在一读到某地“学生减负”的新闻,内心总觉堵得慌。  相似文献   

16.
《广西教育》2013,(48):29-29
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所引发的热议延续至今,其中对于“小学不得布置书面式家庭作业”的条款尤其争议不绝。其实,如今已经有很多地方和学校明令禁止在小学阶段布置书面式家庭作业,或者改变了家庭作业的“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17.
<正>“双减”政策的落地,推动了作业的变革。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以及作业时长,尽量在学校把作业完成。减负不是减责,减负不是减质。如何做到减负提质,对老师来说要转变观念,要将作业设计纳入备课、教研环节,精心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在传统作业中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邹缪 《新高考》2013,(11):4-4
2013年暑期是新一轮大范围“减负”后的第一个“悠长假期”。为了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轻松的假期,各级教育部门对暑期作业都相当重视,纷纷推出特别规定,要求减少书面作业量。然而,一些家长也发现,学校虽取消或减免了部分书面作业,但孩子要完成的实践性作业却相应增加,且许多需要家长配合完成。对此,一些家长表示“不理解”也“吃不消”,到底暑期作业是该留还是不该留呢?  相似文献   

19.
<正>“双减”政策的大力实施,顺应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优化了校内教学质量,完善了教学模式,减少了学生作业时长,并达到了完成教学目标的效果,促成中小学生全面成长。一、坚持实行“减负”策略的核心思想根据“减负意见”的实施建议,在具体的作业设计中,应当确保低段年级不留存家庭书面作业,保证校内为其学习主战场;中高阶段年级的家庭书面作业预计完成时长在60分钟以内,  相似文献   

20.
易晖 《山东教育》2011,(6):61-61
期待陕西“减负新规”不是“花架子”陕西省出台的这个中小学生减负办法并没有太多新意。记得在两年前,去南省就实施过《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其中明确指出:“一、二年级书面作业当溶剂内完成,三、四年级学生每天全部学科的课外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30分钟,五年级不超过45分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