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心雕龙》论述作家风格处颇多 ,而《才略》篇是其论作家风格的典范 ;其论作家风格涉及“才略”、“文”、“辞令华采”三大对象 ;其论作家风格重在论“各其善也” ,即论诸作家风格的突出点 ;其论作家论 ,或用比较法 ,或用“迭用短长”法 ;其论作家风格 ,多用隐喻性语辞  相似文献   

2.
在现当代文坛上,王安忆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也是一位成就卓然的作家,其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在同时代作家中也是佼佼者.本文就从其成就较高的城市小说和乡村小说作个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其作品生命力之所在。作家的审美意识,决定着其作品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散文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表现出鲜明的归真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先锋作家在小说中普遍表现出一种对现实逃避的现象,其原因有二:一是先锋作家在面对生存环境的压迫时,缺乏直接作出真实判断的勇气;二是先锋作家内心缺乏一种清晰的尺度。针对先锋小说的局限,先锋作家的态度各不相同,部分作家选择就此搁笔,另一部分(如余华等)则是继续寻找出路。本文从以马原、余华和格非为代表的先锋作家在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逃避现象着手,深入分析其具体表现及出现原因,最后对先锋小说的出路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小说史略》出发,并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可以对作家创作动机形成几点思考:作家创作动机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影响作家创作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在因素,二是社会、市场、读者等外部因素,对于两者,作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又密不可分;“学者作家”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孙步康是广西乡土作家中描写城镇题材成就突出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取材桂南壮乡儿女的日常生活 ,展现壮乡人改革开放以后的精神气质和追求 ,艺术上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并具有抒情、幽默的韵味。以往对该作家的评介均是零星的 ,分散的。本文拟就作家生平、创作成就、塑造人物形象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其小说创作作综合性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7.
冰心散文的温柔美是作家自觉的审美追求,是作家人格的表现,也是作家女性特质的体现.我们从冰心散文的内容、表达和语言都能深切感受到其令人陶醉的温柔美.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论述作家风格处颇多,而<才略>篇是其论作家风格的典范;其论作家风格涉及"才略"、"文"、"辞令华采"三大对象;其论作家风格重在论"各其善也",即论诸作家风格的突出点;其论作家论,或用比较法,或用"迭用短长"法;其论作家风格,多用隐喻性语辞.  相似文献   

9.
仡佬族作家创作是多民族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建构多民族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仡佬族民间民俗风情文化以民族记忆的形式进入到作家文学。在认真解读其创作及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对仡佬族作家个案分析,试图从整体上对新时期以来仡佬族作家创作提供一套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而体现出对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考点分析 《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要求是: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初、高中语文课本所涉及的选用其作品的作家或者在单元知识短文和课本注释中介绍过的一流作家(这里也包括一些古今中外作家,他们的知名度较高但没有文章入选课文)。应识记涉及的作家的姓名、国别、代表作等,其中部分中国作家还要记住原名、笔名、字、号等。  相似文献   

11.
<正>As Virginia Woolf put it,"Killing the angel in the house was part of the occupation of a woman writer"(Woolf 240).It is a commonplace for woman in Woolf’s age to allow her angle of vision to be limited by what is expected of her from the public.The widely coveted female figure could be symbolized as the angel in the house.She holds women back from expressing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作 品中伍尔夫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追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意识流技巧成功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文本 中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3.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非人格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英国伟大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小说“非人格化”理论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实验 ,论证了伍尔夫以全新的角度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探索小说形式的革新 ,对意识流理论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反映的是时代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潜藏着作者被压抑的欲望和社会理想。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入观察与缜密思考,将其倡导的男女两性和谐、双赢的社会理想隐喻在文学创作中,因此,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既不是特指生物学上的概念,也不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所谓的"最佳的精神状态",而是对男权传统的批判,是对构成社会主体的男女两性走向和谐、走向双赢的期待。  相似文献   

15.
"双性同体"——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兰多》是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并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小说,它集传记、史记、小说为一体,打破了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以性别突变、时空穿越等特征,有意识地突出了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女性奥兰多的成功,揭示了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进一步说明20世纪确实是女性小说高度发展的时期。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神奇地穿越了近4个世纪、数代王朝这一事实,微妙地批评了男性强权社会的无情以及女性应享有的平等权利与同等智慧。按照伍尔夫的观点,女性要成为自己,首先决不能完全臣服于男性的压迫。她所主张的女性“成为自己”,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自主又开放的女性自我;这样一种自我既独立,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有着生生不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主人公由男到女的变性,集男女于一身,直到婚后她又可以写作,都清楚地说明伍尔夫是遵循她自己提出的“双性同体”这一写作理论的。伍尔夫运用“双性同体”这种隐喻的写作手法,借助奥兰多奇异的变性,以达到她对男权社会的斥责。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其背景是深蕴的,因为它织进了《圣经》中的“基督受难”的原型底色,从基督受难过程中的三个原型相——肉体、神性、受难人手来透视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中赛普蒂默斯的疯癫经历,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代女性主义作家伍尔夫是如何在圣经的背景下演绎出一幕幕旨在揭示与拷问现代人性的悲剧。伍尔夫并不相信拯救和再生。因此,文本是对圣经结构的反讽式运用,这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超越生命——从《达罗卫夫人》看V·伍尔夫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舛的命运和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个性使V·伍尔夫形成了一种旷达而又睿智的世界观。她的创作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更表达出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渴望。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可以作为管窥她创作理念和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极具才华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小说大师。她用全部生命作为体验,不断标新立异,探索和革新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吸收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的美学观念,利用各个人物共同拥有的回忆片断来作为疏离的个体与时刻之间的无形连接,从而完美地呈现出了她所强调的个人意识的“发光的套子”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读者和文学批评家不仅将伍尔夫视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和女性主义者进行解读,精神分析家更将她作为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剖析。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中副线主人公赛普蒂默斯与伍尔夫本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折射出伍尔夫“心灵的幽暗处”(the recesses of the heart)。伍尔夫在刻画赛普蒂默斯这个人物时,已经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植入他的身上。赛普蒂默斯就是伍尔夫的另一个声音、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20.
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小说《幕间》中主人公伊莎和众人的镜像分析,发现无论对于个体还是集体,镜像阶段都是主体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将关注的目光从女性个体的生存空间扩大到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体现了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探寻及对人类历史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