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及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主创新一直是政府和理论界长期关注的课题.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相同规模的企业自主创新速度不同?如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实现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尝试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速度模型,最后提出了有关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国家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国际地位的高低和发展的成败.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作为自变量,分析各个地区之间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要的特征变量上存在的显著性差异,并以1996-2005年的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子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分析了自主创新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针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一些前瞻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企业R&D能力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增强R&D能力是企业获得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阐述了R&D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R&D能力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增强企业R&D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优势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分析和讨论了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因素,并指出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要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又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本文论述了创新能力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河南省294户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首先从自主创新产出、创新方式、创新成果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实证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综合剖析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从政企联动的角度提出了优化提高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缺乏.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意识,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加大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知识演化的角度对技术溢出效应及其与企业自主创新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表明,外部技术溢出效应是组织获取技术知识最重要的渠道,通过知识的独占性、技术机会与产品市场需求等方面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机;另外,技术溢出效应通过促进企业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的提高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装备制造业是重庆的重要支柱产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重庆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基础能力、环境及模式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创新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专利保护力度不够、产学研合作机制不顺等问题.本文在对重庆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重庆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OFDI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OFDI主要通过研发国际化、子公司本土化以及消费者国际化等途径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后总结海尔OFDI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张玉喜  赵丽丽 《科研管理》2015,36(11):55-63
本文运用跨层次模型和559家科技创新型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区域政府支持和金融发展与企业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效率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效率之间显著负相关,金融发展和企业社会资本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效率之间显著正相关。企业社会资本正向调节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效率,以及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效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孙文浩  张杰 《科研管理》2021,42(4):92-102
研究科技人才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优化高级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并推动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运用修改后的静态面板门限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①企业科技人才规模的创新绩效存在一个约为341人的“规模阈值”,超过“规模阈值”则不利于企业创新;②相对于国有、外资产权的企业,民营企业与“NN”型企业科技人才的“规模阈值”特征更加突出;③国家级高新区或者政府减税均有利于缓解科技人才“规模阈值”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建议“抢人大战”城市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向具有小规模科技人才的“LL”企业流动,并加快省级高新区升级进程,以避免企业过度集聚科技人才引发系统性的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13.
解学梅  隋映辉 《科研管理》2008,29(1):107-114
摘要:本文基于集群周期的路径锁定,从科技产业和创新的视角,探讨了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命周期演化的内在机理,构建了集群持续创新周期演化的数量模型,并通过研究集群周期和持续创新周期演化的关联模式,进一步分析了科技产业集群每一发展阶段的创新特性和内在机理,从而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8年上海市各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才数据,利用DEA-Tobit法研究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才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边疏散的趋势,并在中心城区周边区大规模集聚。其中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有龙头科技企业或科技项目支撑的中心城区以及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城区周边区,如宝山区等6个区实现DEA有效;其他10个区的综合效率值都小于1,浦东新区等6个区的实现弱DEA有效。(2)从对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影响因素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国外技术依存度、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企业办科技机构中硕博人员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源配置、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支持力度、创新活力无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实行引育并举且更重培养的引才引智机制、加强企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大“科创22条”核心承载区企业人才吸引力以及政府助力营造科技创新大环境等建议,以期推动上海市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岩  吴芳 《科研管理》2022,43(3):72-78
   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引发了国内多个大中城市对人才的激烈争夺。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探讨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我国14个城市出台的“抢人”政策对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抢人”政策有助于提升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价值;上述效应在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和城市宜居程度较高的地区均更为显著。从作用机制上看,“抢人”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提升是通过人才红利而非人口红利机制实现的。本文的结论从理论上丰富了政府人才政策与当地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地方政府制定或优化人才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科技型企业强调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并购大多是为了获取先进技术、专业人才等资源。然而,并购失败的情形很多。本文以创新激励为切入点,运用扎根理论,对科技型企业并购后的创新激励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识别了平等对待、包容和凝聚、组织文化交流、中长期激励、保证员工发展五类影响科技型企业并购之后创新激励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科技型企业并购之后的创新激励机制包括权威建立机制、员工合作机制、员工参与决策机制、员工发展机制、利益绑定机制;通过组织认同与利益绑定的共同作用,激励、塑造知识员工的动机和行为,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地,实现并购者的身份转变,并明确创新激励基本逻辑是科技型企业并购之后,创新激励机制实施有效的保障策略。本文研究不仅拓展了创新激励的适用范围,而且增补了企业并购后整合的经验证据,对于管理实践中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创新激励工作并实现并购后整合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投入的创新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娟  张玉喜 《科学学研究》2018,36(5):831-838
以2005-2015年中国省域的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数据为支撑,构建区域科技金融投入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从省域和东中西部地区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区域科技金融投入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金融投入创新绩效综合效率平均值历年呈稳步上升趋势;省份、区域间科技金融投入的创新绩效产出结果差距较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其他区域;本研究针对区域科技金融投入创新绩效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析了区域科技金融投入创新绩效差异的原因,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困忧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纵观我国高校科技企业,大多数缺乏发展后劲或效益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管理体制滞后。本文对困扰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刘立  王博  潘雄锋 《科研管理》2012,33(6):16-23
本文通过对光洋科技公司成长历程的案例研究,探讨了科技创业企业在不连续技术变化环境中动态能力形成、成长和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以创新成长为目标的动态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有创业的成功和企业家远见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性成长。创新领先战略、创新源发现机制以及包括技术能力在内的组织能力的协同演化是科技创业企业实现成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科技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与持续创新生命周期之间具有关联性.在比较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持续创新与非持续创新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演化的内在机理,构建了集群持续创新周期演化的数量模型,研究了集群周期和持续创新周期演化的关联模式,并对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