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简要介绍科技资源和科普资源的概念、分类、区别与联系,提出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意义及必要性,并在对全区科技资源、科普资源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区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一系列建议,为促进我区科技资源的科普化,发挥科技资源的科普效用,进一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苑晓 《学会》2024,(1):50-55
该文以“一滴油的奇妙旅行”展览为例,介绍中国石化科协开展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总体成效、典型案例分析及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工作与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科协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相关建议,分别是:深化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深度融合,顶层布局科技资源科普化;完善参与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更多地吸纳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企业要积极融入大科普格局,加强与科普机构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高玉梅 《云南科技管理》2011,24(5):12-13,15
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文章提出要加强科技资源的科普化,需要营造更为有效的政策激励环境,让科普工作能够可持续发展,并从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科普化、大学和科研机构对社会开放、动员科技人员从事科普活动3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陆敏 《科技风》2011,(20):260
科技期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科普化是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之道。科技期刊的科普化,首先是编辑的科普化,其次在办刊方法上加强灵活性,再次要与大众媒体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苑》2015,(2):28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和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未来中科院要建设科普工作国家队,引领我国科普工作发展。《意见》指出,中科院和科技部将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促进中科院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科普产品、科普人才;推进  相似文献   

6.
《今日科苑》2015,(3):23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和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未来中科院要建设科普工作国家队,引领我国科普工作发展。《意见》指出,中科院和科技部将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促进中科院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科普产品、科普人才;推进"‘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服务公众的科  相似文献   

7.
国内速递     
《发明与创新》2015,(4):7-8
<正>中科院、科技部将联合实施系列科普计划中科院、科技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科院和科技部将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促进中科院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科普产品、科普人才。推进"‘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使中科院丰富的科普资源服务于面向公众的科学教育。建设科普工作国家队,引领我国科普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8.
敖妮花 《科技通报》2020,36(8):111-114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互为佐使,前沿科学科普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日渐凸显。科普展览作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前沿科学科普化,在传播科学前沿、拓展人类共同知识领域、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具有独特的客观规律。本文试图探寻和总结这一规律,并对基于科普展览的前沿科学科普化提供建议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文立足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提出科普化教学法的新理念,具有理论上的独创性;对"科普化"教学法进行探索研究,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从理论到实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对其实现途径重点论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科技资源为科技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科技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性条件保障。本文从科技资源出发,对国内外科技资源科普化现状予以阐述,并且从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活动四个方面,对浙江省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状做以分析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科研与科普的内在联系,界定了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内涵;基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四种科技资源,总结梳理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等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动力、拓宽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经费渠道等促进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紧密结合对发挥科普咨政建言作用提出了时代呼唤,建设高端科普智库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从服务科学决策、团结引领社会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强化舆论引导等方面探讨了建设高端科普智库的重要意义,界定了高端科普智库的内涵,从目标、内容、对象、动力等方面剖析了高端科普智库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当前高端科普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治理体系、产品生产、影响力三个维度构建了高端科普智库建设路径的分析框架,并对国内外13家高端智库和科技智库的建设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此总结提出高端科普智库的建设路径,包括建立科学的智库治理体系、优化智库产品生产机制、提升智库决策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表现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持续提供有效科普产品和服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科学文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支撑创新发展的综合实力。文章基于我国科普能力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不足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普能力发展方向,尝试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基地存在的灵魂,是提高社会大众科学素养的良好形式和途径。文章介绍了广西中医药大学医药会展中心充分利用中医药标本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展中医药科普研究、基地建设以及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推动了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科学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纵观科学发展历程,人类通过科普实现知识体系的开放与共享、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明理性的启蒙与教育。文章分析了科普的作用和价值,指出科普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科技治理水平效能,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保障公民行使科学文化权力,有利于加强创新系统和创新文化建设。进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背景,指出科普在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社会治理、对外开放等方面大有作为。最后,从坚持科技为民的科普理念、筑牢科普传播阵地、立足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推动开放科学的大力发展、促进科普国际交流与协作等方面指明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责任与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6.
宋娴  朱雯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0):1471-1481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科研—科普”链条、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关键路径,其本质是通过整合和再开发科技资源,促使知识从在共同体内部流动转变为向全社会外溢,以提升全社会创新效率。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研科普转化的政策,但落到具体实践仍面临诸多复杂问题。文章从创新链视角出发,对科技资源科普化开展全过程梳理,发现我国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困境主要出现在机制设计、能力建设、转化路径和场景布局 4 个环节,并由此探讨科技资源科普化在我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加强科普法治建设是保障我国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任务。文章立足于完善法制体系、实现法治目标,系统回顾了我国科学普及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脉络、现状与成效,进而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指出了我国科普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在总结世界各国科普领域的法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当前我国科学普及法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已成为决定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优秀代表,在我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积极承担科普社会责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知识爆炸和数字化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推动科普理念转变、实现高质量科普供给、构建大科普格局、谋划大科普战略,以高质量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基于院士群体开展科普(以下简称“院士科普”)的特征分析和实践经验,从新的历史方位重新理解院士科普的作用和意义,并对更好发挥院士作用推进科普事业繁荣发展提出了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呼声日益增加,在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结合的背景下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成为评价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的一项要求,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指南,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文章通过梳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结合的历史以及有关政策中的相关要求,分析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结合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给出提高科研人员科学普及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实验室通过健全科普管理体系、规范化和专业化科普资源及品牌化科普活动等机制,运用开放交流、社区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式,开展具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将科研成果以科普信息的方式传播给大众,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增强热带病疾病防控的实效。为进一步完善科研实验室面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相关形式、制度和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