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大千编号:128,伯希和编号:140),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小窟,北壁小窟现编为第325窟,南壁小窟现编为第324窟。前室表层壁画均西夏时重绘。通后室的窟门为长方形,平顶,表层壁画为西夏时重绘。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覆斗形。后室正壁(西壁)凿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有清塑山峦及改塑塑像一铺,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南北两侧塑夹侍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内顶部仍存有初唐开窟时壁画。西壁龛沿以下部位,西夏时重绘结跏坐佛一列。窟顶和南、北壁,均为初唐壁  相似文献   

2.
敦煌莫高窟第444窟于凿于盛唐,在归义军曹延恭当政期间重修前室窟(?),并重绘前室壁画。修补时该窟后室龛顶已部分脱落,在龛内立四龛柱、并重绘龛顶大团花图案。立柱的时间,或为重修前室窟檐时,或为以后加固龛顶时。在龛内南后柱上,有一则墨书汉文题记: “环庆□德寨归义人范润、裴阿朵巡礼此寺,上报四恩,有三法界众生,同成佛道。辛己七月十三日范润记。”这条汉文题记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环庆□德寨”,它联系到宋与西夏双方的战争等问题;一是“辛巳”年应为何年。刘玉权同志在1982年兰州大学编辑的《敦煌学辑刊》第二辑上,发表了《西夏时期的瓜、沙二州》一文,文中对这条题记的地点“环庆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第45窟佛龛是盛唐时期敞口龛的代表作.该龛的塑、绘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巧妙地运用了视觉透视规律.从龛前正中跪拜仰视时,龛内描绘的壁画与塑像交织成一个有机整体,龛内佛尊像与龛顶壁画<见宝塔品>等可能表现了法华会中的一幕场景.此龛的塑、绘内容和主室南壁观音经变体现了比较明显的法华思想.天台宗智者大师十分重视观无量寿佛经变中"十六观"修持法门,在其<法华三昧忏仪>一文中,还着重强调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从这个角度来看,第45窟佛龛等与主室北壁的观无量寿佛经变可能有一定的关联.本文认为,第45窟包括佛龛在内的总体设计或许受到了智者大师法华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巴米羊盆地主崖区有750窟,卡克拉克有100窟,弗拉底有50窟,胶格拉海有30窟,合计佛教石窟有1000左右。依据主室及底顶构造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正方形窟穹窿顶叠涩顶平顶八角形窟穹窿顶叠涩顶十字形顶圆形窟穹窿顶长方形窟平顶纵券形顶龛窟纵券形顶其中最多的是长方形纵券顶窟,次为长方形平顶窟。正方形窟中有穹窿顶、叠涩顶和平顶三种。八角形窟中穹窿顶最多,穹窿顶上有叠涩顶。也有纵券顶。圆形窟中均是  相似文献   

5.
在论述敦煌石窟的构造时,一般把北朝时代的所谓早期洞窟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洞窟平面呈长方形,中央建有方柱。在方柱周围与四壁之间,有可以环行的绕道,方柱四面开龛,龛内塑像。天井后部为平顶,前部入口处为横向人字形顶(又称人字披顶)。此类洞窟有北魏的第246、248、251、254、257、260、263、428、431、435、437诸窟,西魏的第288、432窟和北周的第290,428窟等。第二种类型,洞窟平面系正方型,后壁开大佛龛,窟顶为中央方形藻井。四披梯形斜面的截头方锥形覆斗顶。北凉第272窟和西魏第249、285窟即属这种类型。其中第285窟两侧壁各增设了四个小禅室。隋代第282窟是平面呈方形的正龛窟,天井前部为平顶,后部乃人字形顶。这可说是上述两种形式的复合型。  相似文献   

6.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内容新探贺世哲据考古排年,莫高窟第420窟大约开凿于开皇九年至大业九年(公元589———613年)略后的一段时期内。①主室平面为方形,覆斗形窟顶,西、北、南三壁各开一龛,龛内各塑一佛,均结跏趺坐,属于三世佛造像。关于窟顶的...  相似文献   

7.
陇南八峰崖石窟的创始年代尚存争议,但经综合分析可以认为,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唐、宋、元、明、清各代继续开凿或重修、重塑、重绘。窟龛、建筑、造像皆因地制宜,地方特色明显。各窟皆为平面纵或横长方形窟,窟顶多不规则。现存14窟,窟内大小造像175身(其中宋、元、明、清142身),第8窟中的“华严三圣”系宋代原塑,明、清重要壁画约18平方米,明、清、民国碑7通(含缀合碑)。  相似文献   

8.
关于莫高窟第464窟后室所绘的“观音现身”画面,学界一直认为是一铺观音经变。但近年有研究者提出新说,认为是据《大乘庄严宝王经》所绘,故而将其定名为大“乘庄严宝王经变”,并推论南壁所绘“上师”人物形象为该经中提到的“阿苏啰”、诸多头戴冠饰的形象为“日天”“月天”诸天神。文章通过详细比较、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定名,并对敦煌发现的西夏文《观音经》绘图刻本进行研究后认为,后室“观音现身”是根据《法华经·观音普门品》所绘,仍然是一铺观音经变,画面中出现所绘“国师”或“帝师”形象很可能与窟主个人有关。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后代只重绘了前室和甬道,而有意保留后室壁画,很可能是考虑到“观音现身”与“善财童子寻访善知识”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进行了融通,而原本的“法华观音”也就转变为“华严观音”。  相似文献   

9.
大足宝顶山大、小佛湾各有一个父母恩重经变图龛,均雕凿于南宋时期。小佛湾的已风化殆尽。大佛湾的保存比较完好,编为第15号。该龛高6.90米,宽14.50米,龛顶系平顶。全龛造像可以分为三层,都为高浮雕。龛的上层系七佛像,中层是《父母恩重经变相》,下层右壁为阿鼻地狱图,左壁无造像。兹将各层造像内容简介于下,再结合有  相似文献   

10.
麦积山石窟第12窟开凿于隋代,窟顶壁画为明代重绘,主要内容为鬼子母因缘和释迦牟尼涅槃,其中的揭钵图是对中土自宋元开始流行的这一图像的继承和发展,是麦积山唯一的鬼子母因缘壁画。  相似文献   

11.
正莫高窟第39窟是一个中心塔柱窟,但中心柱不像北魏那样四面开龛,而仅仅在正面开了一个方形龛。洞窟的西壁又开一个横长方形龛,龛内塑涅槃佛像及众多的弟子。壁画则配合塑像画出了佛母下天看望释迦及佛母返宫的情节。《大般涅槃经》中曾记载,当佛涅槃时,"诸天于空散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并作天乐种种供养"。  相似文献   

12.
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彭金章第14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北端,是晚唐时期开凿的一座中型洞窟。分前后室,前室已残,东西残长2.18米,南北宽4.6米。前室西壁门北存晚唐绘天王一身,南壁为宋绘净土变(残),其余壁面所绘均已模糊不清。通往后室的甬道长1.5...  相似文献   

13.
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研究,是近年敦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敦煌西夏时期洞窟的分期,虽几经修订,仍是学者们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关于敦煌西夏前期的莫高窟,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绿壁画和回鹘窟的时代归属以及莫高窟西夏前期标准窟的确定.本文在对洞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传世史料与前辈研究成果,对莫高窟与西夏前期营建有关的洞窟进行全面梳理,再次对其中所涉及的断代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认定,绿壁画洞窟主要属于北宋曹氏归义军后期和沙州回鹘时期的重修,沙州回鹘洞窟基本上可视作北宋曹氏营建的余绪,西夏前期实际上在莫高窟只进行了极少的补修重绘,以莫高窟第340窟、第395窟和第206窟为代表.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四地菩萨,北壁左侧9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十地菩萨之装饰,右侧的当为九地菩萨.藉由回鹘文题记,十地菩萨绘画内容第一次在敦煌石窟中得到确认.通过逐字对译,可以明显看出,这三段回鹘文标注内容皆来自胜光法师译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第4卷.故可定,三榜题皆为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摘抄.这一发现,结合该窟发现的回鹘文写本与其他题记,可以证明莫高窟第464窟甬道与前室为元代末期的回鹘窟,而后室壁画可以确定为元代遗墨,但早于甬道与前室之壁画,可定为元代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15.
敦煌莫高窟北区B464窟出土有大量汉文、西夏文、回鹘文、藏文、蒙文、梵文文献及回鹘文木活字等,而更为重要的是,该窟中室、后室甬道和后室中写满了回鹘文经文题记。如此众多的回鹘文题记,在已发现的敦煌石窟中尚属首例。通过对回鹘文题记的释读,一方面可修正以往学界对窟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壁画内容的解读;另一方面,可推知B464窟现存壁画应出自回鹘人之手,该窟时间下限可定为元代,是元代回鹘洞窟。  相似文献   

16.
药方洞位于洛阳龙门西山窟群偏南的崖面上,南距最早洞窟——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的古阳洞10米左右,北临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规模宏大的奉先寺15米左右。洞窟为前庭与主室两部分(图1)。前庭现无顶部,南北宽约5米,东西进深2.75米左右,窟门宽1.90米,门券进深0.62—0.65米。主室平面近于马蹄形,穹窿顶,东西进深4.40米,南北宽3.70米,高4.10米左右。西壁正中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下雕熏炉与二护法狮子。窟顶正中雕一朵大莲花,莲花四角各雕一身伎乐天或供养天人。南壁正中开一大龛。窟内壁面布满小龛。窟门圆拱形,原有门槛,宽0.27米,高0.22米,多残。门外两侧各雕一束莲柱。门楣呈尖拱火焰状,上雕二侏儒与龟,共托一通大碑,碑身两侧各有一身向下飞舞的飞天。门外南北两侧各雕一身力士。前庭南北两壁也布满小龛。药方洞内外造像风格差异明显,有北魏、北齐、唐宋的题记,时代内涵丰富,开凿  相似文献   

17.
<正>这是莫高窟第263窟南壁三佛说法图中的胁侍菩萨。此窟建于北魏,宋代对全窟壁画进行重绘,20世纪以后,绘于表层的宋代壁画有部分脱落而露出底层北魏原作,这一铺说法图即是其中之一Q菩萨裸上身,着长裙,头戴三面宝冠,项饰璎珞,天衣沿两肩下垂在腹前相交,另有飘带从头冠后面沿两肩绕手臂而向两侧下垂采用铁线描法,肌肤部分以朱砂等色调和白色,由浅入深进行晕染,形成立体感。这正是传自西域的晕染法,在  相似文献   

18.
有幸在敦煌莫高窟住了近一个月,向所长段文杰、研究员史苇湘同志请教,他们向我介绍了254窟(北魏)和249窟(西魏)中的说法龛。249窟说法龛彩塑释迦佛像一尊,身披红色袈裟,闭目沉思,两手作势(予愿印、施无畏印),背后佛光融融,状似说法方毕。在释迦左腿一侧绘鹿头梵志,身长方可过膝,绿髻浓髯,赤身跣足,肋骨嶙峋,手托髑髅一只,愁眉苦脸,满腹狐疑。第254窟说法龛彩塑和壁画与此略同。佛经经文幽晦难解,为使经义通俗化、形象化,便把经文、故事转变成绘画,这叫“经变”。说法龛就是《大藏经·阿含部》一个故事的“经变”。《大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与鹿头梵志辩难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第401窟是隋代第三期洞窟,主室四壁下部与西壁正龛内初唐绘制了31身菩萨立像。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敦煌文献与现存佛教文献的记载,认为这些菩萨群像可能是根据《大通方广经》绘制的,主要表达了忏悔的意涵。这类菩萨群像出现在隋末唐初,并对以后的壁画题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莫高窟第85窟是归义军第二任都僧统翟法荣的功德窟,开凿于咸通三年(862)至咸通八年(867)。第85窟营建的9世纪中叶正是禅宗在敦煌僧俗中广泛流行的时期,而翟法荣即是一位兼信南北二宗的禅师,由此,第85窟的绘塑内容打上了翟法荣个人信仰的思想烙印。本文重点讨论了第85窟突出禅学思想、禅净融合和化迹多门的表现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