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练习十二的编排意图练习十二是配合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而编排的,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练习十二共17道题,可分为三部分:第1~3题是配合教学例8编排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第4~11题是配合例9、例10的数学编排的“求一个  相似文献   

2.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与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样,其基本数量关系反映在总数、总份数和平均数之间,变化形式大量地表现在总数和总份数之中。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记住公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机械模仿例题解法解题,而应抓住求总数和求总份数这两个关键,充分揭示题目  相似文献   

3.
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与课本上例题、习题相类似的题,一般都能解答;而对结构和数量关系稍有变化的题,则往往做错。究其原因是,教师只注意了基本题的练习,忽视了变式题的练习!学生读题时,只注意了部分条件或问题,没有从总体上把握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分析解答时,往往套课本上的解法,形成了思维定势。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深刻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学中,要注意对比练习。 (一)将乘法和除法应用题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4.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了的思路考虑问题。它表现了人们思维的一种趋向性。例如:学生学习了求平均数应用题,就形成了先求总数,再求总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得平均数的思维定势。它的缺点是将思维困于固定的路子,机械性强,灵活性差。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解题思路,就必须设法克服学生的思维定  相似文献   

5.
分数应用题的比较练习丁元清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数量关系及其结构稍有变化的题往往混淆易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课本上解题模式的影响而形成了思维定势。为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正确分祈这类题的教量关系,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现编拟几...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第七册应用题中例3、例4两道题是归一应用题,教学时既要把握住这类题目的题型结构,还要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对应思想,为六年级学习正反比例知识作铺垫。因此我觉得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认真寻找题目中的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而且当题目中用除法求出“单一量”(每份数)后,必须搞清所求的问题及与其相对应的份数、总数的关系。教学完例题,进行巩固练习的第一层次后,出示下列题目: 题1,出示下表,要求学生按表格内容编题,再列出算式: (编题略) 题目中修350米的路所对应的修路的天数是7天,而要求的问题所对应的天数是21天,列式为:350÷7×21。  相似文献   

7.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本中的例题对学生掌握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及一般解题思路起着示范和引路的作用。教学中,如能通过改编例题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充分发挥应用题例题的作用,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很有益处。一、改编例题作铺垫,正确迁移教学例题前,将例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改编,改编成学生学过的应用题让学生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作好充分的铺垫。  相似文献   

8.
洪利荣 《云南教育》2002,(28):43-44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发展学生的思维来说,以往应用题教学中大多偏重于集中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所关心的是训练学生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集中思维,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比如: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是配套设置的,学生理解了例题,就能依照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独立完成练习中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解题思路雷同,解题方法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教学中有…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43页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规律,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准备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相信  相似文献   

10.
教学“求平均数”在巩固练习时,我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课后练习题,精心地设计了一节练习课。首先复习了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数量关系、移多补少的解题方法。练习时,基本题型根据一件事例一题多变,层层深入,巩固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然后在变式练习时,补充了一些典型的习题。这节课,我认为起到了巩固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练得面广,练得题精,感觉学生学习的效果好。看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洋洋自得的神情,我突然灵机一动:也许有必要故意给学生设置点障碍,让他们在克服障碍中接受考验。于是,我出了五道…  相似文献   

11.
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因受算术思维定势的干扰,不能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因此,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时作了这样的尝试:将整节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例1至例4为第一层,从思维训练入手,着重进行理解题意、掌握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的训练。例5至例8为第二层,进一步掌握解题思维,在解题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从  相似文献   

12.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这一册的教学重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三步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三部分。本单元共有10个例题,8个练习,需要16课时完成。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学生进一步研究较复杂的混合式题和三步计算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混合运算(一)教材分析学生在第六册学习的混合运算是小括号中只有一步计算的题目,如:(440-280)÷(300-260),本册学习的是小括号中含有两级运算的题目,如例1:100-(32+540÷18),在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然后,出现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即例2:4…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中,尝试教学法同其它教学法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有尝试题引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那么,如何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呢?一、用故事的形式出示尝试题学生的尝试过程,就是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题如果是呆板的,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如教学“求平均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结合学生自己亲自参加的一次勤工俭学劳动,口头提出一道带故事性的尝试题:“四(1)班同学到食品厂剥笋子,3天共剥了1200斤,老师想要同学们自已算一下,我们班50名同学,每人每天能剥多少斤笋子?大家想知道吗?”这样的尝试题,学生一看题目,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样让学生能带着很浓的兴趣学习,再让学生自学例题,学生就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识,掌握两步计算求平均数的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搞好应用题启蒙教学,应从简单应用题开始。通过表格式、半图半文式应用题的过渡,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z确为一种好方法。但同时也感到,反复这样练习,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解题时往往只凭具体数量或关键词语列式解答。一但改变叙述方式等,常会发生解题困难,以致影响对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如何教好简单应用题,为顺利过渡到两步计算应用题打好基础呢?我的具体做法是:一、不直接给出具体数量,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把题目中的具体数量加以隐蔽,不直接说明,引导学…  相似文献   

15.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索解题的方法,开拓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复习求体积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下列一组题:1.做一个圆...  相似文献   

16.
一、练习十二的编排意图练习十二是在学生学习了用综合算式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基础上,用综合算式解答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而编排的。练习十二共18道题。第1~6题配合例1的教学,其中第4~6题是巩固加深题,意在防止学生机械地模仿例题的解法,提高分析能力。第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解题题眼?解题题眼就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点。只有抓住了解题的关键点,解答应用题就很容易了。所谓找解题题眼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下面通过分析四个例题来进行找解题题眼的训练。例1:一根电线截去5/7,余下的比截去的短18米。截去了多少米?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条件与条件  相似文献   

18.
用传统方法讲解较复杂的应用题,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头昏目弦.我采用"题组练习"方法进行应用题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所谓"题组练习"方法,就是出示所教例题后,在讲解例题之前,先让学生做一组精心设计的习题,尔后用"引导发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题.例如,教师出示下面的例题:"买5个凳子和3把椅子共需52元,买3个同样的凳子和4把同样的椅子共需51元,凳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学生看到这样的应用题后,往往搞不清数量关  相似文献   

19.
以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就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授之以一定的解题模式,常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指导教学,无论在讲解例题或习题时,习惯于单纯地就题讲题。学生做作业时,也往往习惯于就题做题,忽视非智力因素。这往往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心理,照题照搬,进而形成定势思维,造成思维的呆板和僵化,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题若按常规解法往往复杂而费时,甚至无法解出。这就要求在解题过程中,要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从整体上分析,善于打破常规意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尽可能寻求妙思巧解,使自己的解题能力得到升华。现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编写特点是把数量关系相近、解题思路相同的应用题放在一起编为一组。而且对新授课安排了合理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复习——例题——反馈练习(做一做)——巩固练习(课内外使用)。”即“旧知迁移——新知内化——巩固运用”三个层次。新教材例题下面配有相应的变式扩散题,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