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课堂"在我国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说明它遵循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彰显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需要,也反映了教育哲学观和认识论的最新成果,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尽管"生命课堂"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提出的时间在我国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但"生命课堂"思想在我国却是源远流长,在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其未来也必将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常态。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具体划分为知识课堂、智能课堂与生命课堂三种。"生命课堂"在我国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说明它遵循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彰显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需要,也反映了教育哲学观和认识论的最新成果,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生命课堂"的基础价值追求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核心价值追求是开发学生智能,终极价值追求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一、从“传统课堂”到“生命课堂”:课堂重构的趋势1.新课堂教学基本理念:生命关怀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日本式的赫尔巴特课堂模式与苏联的凯洛夫课堂模式占据主要地位。直到上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新的课堂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依然没有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窠臼,课堂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正如叶澜先生指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成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攻坚战”①。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没有跳出“学生学习是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框。近几年随着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4.
“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功能与形式从"知识课堂"到"智能课堂"再到"生命课堂",不仅反映了教育哲学观的变迁,也反映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和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生命课堂"与其他课堂教学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它的构建要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为主线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知能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对学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生命课堂",学校要营造人文氛围,创设"生命课堂"的和谐氛围;建设"数字化"校园,促进"生命课堂"的内涵发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进"生命课堂"的深入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彰显"生命课堂"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精神使者,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失了心灵的呵护、淡薄了人文的关怀、压抑了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对课堂生活失去热情和兴趣,变得麻木与冷淡,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可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是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在新课程理念的光照下,我们越来越感到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性。生态课堂应该是回归自然和生命、流淌着挚爱和真情、唤醒了灵性和天赋的绿色课堂。它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  相似文献   

7.
秦曙光 《中国教师》2013,(Z1):74-75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由此可见,"生命课堂"旨在课堂教学中尊重生命,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生命课堂"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生命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外向能力拓展,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在"生命课堂"教学之后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学生思  相似文献   

8.
正"润泽"这一术语是对课堂的一种质性描述,是指课堂的一种"和谐""圆融"状态。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其教育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润泽的课堂"的称谓,旨在改善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样态。"润泽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尊重、关怀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创造条件。小学语文"润泽的课堂"的营建,以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成、发展为根本旨归。通过建构语文"润泽的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要实现课堂转型,学校和教师就要跳出"知识本位"和"考试本位"的圈子,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观念。具体说来,就是要明确好课堂、好教学、好教师、好学生的定位。好课堂定位:好课堂是"学"堂,是师生充满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地进行生命探险的地方。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课堂教学形式从“知识课堂”到“智能课堂”再到“生命课堂”的理论意义及其现实的迫切需要,并对各种课堂教学形式特别是对“生命课堂”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郭素霞 《考试周刊》2013,(41):121-122
<正>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催生了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新教材的改革,在注重知识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2.
<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可谓一波三折,虽困难重重,但推进力度大,决心强,期间倾注了社会各届和老师们的心血.目前,课改观念较之以前确有较大进步,杂音少了,态度变了,人心齐了,中学课堂从形式到内容,都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不管什么形式的转变,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关注课堂"生命",激活课堂"生命"的"生命"课堂教学逐渐变为大家竟相探究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任何改革都需要  相似文献   

13.
高艳 《辅导员》2014,(3):58
正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学校确定了"优质高效、生命化课堂"的创建研究这一研究课题。通过专题研究、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围绕"如何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研究,认真梳理了创建"生命化课堂"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有效策略,提出体现"自主体验式学习"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化课堂"为原点,  相似文献   

14.
《华章》2007,(1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相似文献   

15.
<正>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写道:"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把一个个生动的生物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重点让学生课后背,这样机械的、枯燥的教学没有任何美感,缺乏生命力。试想,如此教学,如何让学生热爱生物这门学科?如何爱上生物课堂?在我看来,这不是生物课,而是"死物"课。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活"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南京一校始终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从转变观念的"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研究"到抓住关键的"三率""五高"评价要素研究;从以生为本的"15+25"式教学策略研究到激昂生命的"三动六段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每一步的研究都让我们收获到了成长。打造"三动"课堂,激昂学生生命,让我们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课堂从"依靠教"到  相似文献   

17.
"生命课堂"是师生的生命共同体,是为了师生的发展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对于"生命课堂"的构建需要观念的更新,理论的批判,更需要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课堂教学形式从“知识课堂“到“智能课堂“再到“生命课堂“的理论意义及其现实的迫切需要,并对各种课堂教学形式特别是对“生命课堂“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生命课堂"是师生的生命共同体,是为了师生的发展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对于"生命课堂"的构建需要观念的更新,理论的批判,更需要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20.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优质课堂应以生命为核心,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态为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扎根生活舞台,演绎课堂精彩;追求课堂生态,实现人文关怀。笔者结合生本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