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到最后一次迈出奥美电子的大门时,我还在坚持认为自己已经对这个公司了解了很多,这种想法在之后几个月内被自己的经历打得四分五裂,并且使我重新认识自己之前由于年轻浮躁情绪影响的问题所在。所以在几个工作单位艰难地历练一番后,我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我现在坐在张曙波面前时感叹说:“其实高层是最难的。”  相似文献   

2.
佚名 《新闻世界》2007,(11):54-54
一只鹅站在邻居家的卡车后面,全神贯注地看着保险杠上自己的映像。间或,它整理几下羽毛,或者对自己的映像“嘎嘎”地讲几句什么。我被眼前的一幕逗乐了。几个小时后,当我注意到那只鹅还站在那儿时,就感到有点蹊跷了。于是,我好奇地向邻居请教:[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5,(12):21-22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4.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报道工作也有十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厚厚的几大摞。作品不仅多次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而且还30多次获奖。我写稿的体会是:把自己当“读者”。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把自己当“读者”,作品的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往报刊投稿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写稿时,十分注意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时常将自己放到读者的位置,读者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在撰稿时,不贪大求全,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穿靴戴帽;有必要“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5.
自去年5月退役后,巴克利真的是很悠闲。他说:“我今年37岁了,从9岁起我就每天在外边工作,所以这几个月,我给自己放了长假。”  相似文献   

6.
熟悉我的人都说我这个人特“怪”。少年伙伴跨马走四方时我成了“教书匠”,改革开放经商热时我握笔进了军营,当年军校同学宫升街长时,我却又进了政治学院。对,是怪,怪就怪在我喜欢的这支笔上。入伍十多年,尽管我这人脑策智拙,还是咬牙握紧自己喜欢的这支笔,训练累了,背几句自己喜欢的诗词;饭后路上,观察一件引人注目的趣事;晚就寝前,读几页指导写作的书籍;节假日里,随记下所思所感。每每身边发生一些让人心动的“新闻”,就展箴提笔陶醉于静静的氛围中,是否变成铅字就随编辑大入的心意了。日子一天天滑过,“萝卜条”“豆腐…  相似文献   

7.
5年前的8月,我再次以几分之差与神往多年的军校擦肩而过。两度落榜的打击,几乎使我对军营生活失去了信心。正当我满怀惆怅之际,政治部一位宣传干事送给我5本《新闻知识》杂志,鼓励我发挥写作特长走新闻成才之路。我毫不经意地收下了.没事时便翻看起来。没想到.刊中的世界是那样丰富多采,《业务研究》、《写作研究》、《通讯员经验谈》……一个个栏目今我大开眼界,一篇篇文章或传经验,或授技法,或谈体会,或言心声.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教益。我凭着《新闻知识》的馈赠和中学时较为扎实的作文功底,结合自己的工作试着写了几篇投了…  相似文献   

8.
10年前,我这个毕业于通信学院的通信兵,被单位领导“硬逼着”做了兼职新闻干事。没办法,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于是,业余时间我关起房门读书、看报、想句子、定段落,写了抹、抹了写,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新鲜事,用才知道的“五要素”套上去,跟着报刊去临摹,抄入方格中,累了个不亦乐乎。不多日,自己的大名竟多次铅印在报刊上,随后又收到一张张汇款单,真乃名利双收,当时我还真高兴过一阵子。知我者莫过妻,她不相信我有这方面的才能,当我喜形于色时她就“挖苦”我:“连汉语拼音都不会,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臭美啥!”我依然…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教员:您好!我是您的学员袁月冬,首先我得感谢你的帮助和指导。自参加函授学习的几个月以来,根据教员的学习安排,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写作能力,虽然依旧没有上过稿,但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新闻敏感性、观察分析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你们寄过来的书籍和每月一期的《军事记者》让我不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弱点和不足,让我看到了自己和那些未曾谋面的学友们在您的悉心指导下,不断克服缺点、取得进步,让我看到了在您的教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新闻写作者的希望。在此,我有几个心结…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子里──写在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二十周年之际张玉凤光阴荏苒,寒暑更易。二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的岁月,使我仿佛又看到了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他那忘我的工作精神。我记起自己任秘书一职时的几段往事,好象就发生在昨天……。...  相似文献   

11.
吃的变迁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09,(20):84-84
回首当年我出发采访时吃饭的吃法,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上世纪末,大体说来,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自己花钱自己买饭自己吃;自己花钱别人买饭自己吃;花少钱饭菜好自己吃;不花钱饭菜好有陪客。  相似文献   

12.
记得军报在举办第十二期新闻函授时,我以试试的态度报名参加了函授,当时由于工作繁忙,自己对教材只是简单看了一下,作业也只交了一篇。后来,我有幸考上了军校,到军校后有了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我便开始学着写作,平时在学校的局域网上投一投稿子。几篇稿子被网上采用后,队干部让我负责学员队的报道工作。因为自己的理论水平欠缺,于是我便报名参加了军报第十四期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3.
我猜我的前生一定是个诗人。在几百年前,我一定是那个四处游山逛水的浪子,在诗性大发的时候,丝毫不顾自己拙劣的字迹,遇墙便在墙上题字,遇壁便在壁上写诗。很有可能,因为才思短路,我的五言绝句写成了三句半,也很有可能,涉嫌乱涂乱画,被衙门以污染环境为由架着双臂托走,但这些,都不能阻止我自己前生是诗人的幻想。  相似文献   

14.
陈丹青 《出版参考》2004,(11):48-48
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油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  相似文献   

15.
我小学毕业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家有电话,初中时,虽然家家都有了电话,但像我这种,考上了所谓的重点高中后,又在外地上大学的,自然而然地就与一直都在老家发展的同学渐渐失去了联系。这几年好在有网络,大家通过校友录又渐渐熟悉了起来。所以,当我还在北京为回家的车票发愁时,就接到了年初二晚上初中同学聚会的通知。  相似文献   

16.
胡茂凤 《图书馆论坛》2006,26(4):240-24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间,我在图书馆已度过了三十几个春秋。1973年的秋季,我走进了中学时期的母校的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一员。三十年来,我以自己牢固的图书馆员职业思想,默默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虽无辉煌的业绩,但也为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奉献的绵薄之力能受到读者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相似文献   

17.
吃的变迁     
不同的年代,记者外出采访时的吃法大不相同,但不管怎样的吃法,一般不会对报道产生大的影响。回首当年我出发采访时吃饭的吃法,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上世纪末,大体说来,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自己花钱自己买饭自己吃;自己花钱别人买  相似文献   

18.
在写批评稿时,我给自己订了个“约法三章”:实、准和适当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19.
记得去年五月,单位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在我报篇时,同事们提醒我:农村指导员工作很辛苦,农村工作很复杂,你可要想好啊!更有好心的同志跟我说:到农村去一年,业务工作丢了,回来还得学习拣回来。再看一看,档案局第一任指导员李京,人消瘦晒黑了,而且工作平台已经搭高。想到这些,心中未免有几分犹豫。然而,当组织找我谈话时,我还是积极报名了。抱着锻炼自己、服务群众的理念,我去了丽水缙云县五云镇官店村。临走之前局领导找我谈话:要注意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要有自己工作的风格特色。在局里领导送我去丽水的路上,我还不时想着,到任后如何开展农村工作。  相似文献   

20.
沈涛 《四川档案》2009,(3):53-54
在不经意间。我离开自己钟爱的岗位已经两年多了,和别人说起以前的工作时,经常都是说“我们档案局……”.因为在我骨子里就已经把自己认定为是档案局的人了。其实,在曾经的十八年里。在我曾经工作的档案局,十八年的时间里我只换了两个岗位,几乎是一个岗位就干了九年。这两个岗位一个是管理建国前档案,一个是研究档案(姑且称为研究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