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一向被认为是"散文化的小说",而人们普遍认为"散文化小说"思想含量小。当我们抛开艺术和历史偏见、成见,在当代的、国际化的文艺理论视野下认真重读经典,会深刻地体会到,《呼兰河传》体现了萧红对人生、社会、世界认识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这表现在《呼兰河传》以整体的象征隐喻框架,蕴涵了古往今来轮回着的苦乐忧喜的人生,而这其实是萧红心中的北中国传、中国传乃至世界传。特别是作品以隐显两副笔墨描画的两个人生系列,交织表现了人对人生无力控制但仍坚韧顽强地挣扎和人的生命自由、自觉、自在的两种状态。此外,作品还对人的精神奴性、东北民俗、民间文化的复杂性做了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2.
《呼兰河传》呈现出独特的叙事样态,体现在叙事话语、文本结构、情感色彩等层面。萧红在时空关系处理上,让回溯叙事与叙事视角转换的功能在某种层面上表现出空间叙事的特性,反映出作者在缅怀家乡时所表达的复杂心绪。文章分析了萧红《呼兰河传》的叙事手法,探究其空间叙事在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及情感表达上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以此体悟萧红在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相似文献   

3.
继成名作《生死场》问世后,萧红又完成了自己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小说的最后一章写了磨倌冯歪嘴子在东北残酷的自然环境和冷漠无情的群体氛围下顽强的生命力,而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呼兰河传》发表之前,萧红还发表了一部短篇小说《后花园》,里面同样讲述了磨倌冯二成子的故事,只不过整个故事内容有了变化,人物性格也迥然有异,所要表达的感受和体悟也不同,这可能与其彼时彼地的处境、心境有关,萧红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想法和多种不同的人生感悟,也因此为同一个人物立了不同的传.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在《呼兰河传》中所隐藏的对生命的追逐,正是萧红人生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萧红在以个体意识为中心的美学悲剧创作中,将自我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因自主意识受到阻碍而迸发的情感抗争付诸笔端,寄托在凄婉悠长的文学里。本文从对《呼兰河传》文字片段的解析中,挖掘潜藏在萧红悲剧人生中的“达芬奇密码”,琢磨“性格即命运”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自问世起,小说的叙事性就成为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随着小说创作的丰富,一些带有浓厚散文化特征的小说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萧红的《呼兰河传》便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作品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结构的散文化、语言的散文化、意境的散文化三个方面,通过类似散文的创作,萧红真切地展现了自己孤独而寂寞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萧红回忆故乡所写的《呼兰河传》,却不仅仅是回忆,作家用儿童纯真与成人理性相糅的视角,去关照自己已逝的童年家园,用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百味人生;同时,也在淡淡的叙述中隐含着作家深切的悲哀和苍凉的况味,充溢着一种成熟生命对人间冷暖的关爱,以及透过这种关爱所显现的对人类生命轨迹的把握,从而走向一种超越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7.
萧红在对国民性批判主题上继承了鲁迅的遗志,《呼兰河传》是其解剖国民性的最好标本。文章从大泥坑、精神盛举、集体无意识三个角度,分析萧红笔下的"看客"群像,揭示其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层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文学批评建立在理性至上的主观信仰上.理性作为一种曾经带来文化变革的思维习惯如今已经走向了垄断和迷信,成为另一种“科学迷信”.因此,当我们进入了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点的后现代文化时期,后现代的文学批评打破了现代批评的瓶颈,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视角.萧红的《呼兰河传》作为20世纪初的文学经典,运用后现代的批评方法来看不仅仅是描写呼兰河人的愚昧和无知,而是在新旧思想的冲击下产生的文化裂痕.  相似文献   

9.
《晋语》为《国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尚书》一样,《晋语》以记言为主,同时叙述历史、传记人物。在史传文学中,其语言独具特色:含蓄而流畅,生动而严谨,优美而准确,灵活而工整,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技巧。《晋语》运用语言的艺术成就,为后世史传文学的语言提供借鉴,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整个民族史上最为惨痛的记忆,抗战文学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萧红的《生死场》反映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台湾作家赵淑敏所著的《松花江的浪》在当代和平语境下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追溯。萧红和赵淑敏作为东北籍的女作家,其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语境下“抗战叙事”的不同风貌。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表现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二者“抗战叙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现代乡土小说作家萧红,在《生死场》、《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社会的“荒山”和精神的“荒山”,并通过这些“荒山”,揭示了人们精神的荒凉、空虚、无聊、麻木、冷漠和愚昧。而对这些,萧红又总是给以诗意化的处理。这就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特殊的审美特征:“荒山”的诗意化和诗意化的“荒山”。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随着认知诗学的逐步发展,认知语言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文本的阐释,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文本的阐释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成为解释文学文本的重要认知工具[1]。萧红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评论界关注,新时期以来也有论文从女性主义、比较文学等新的角度对其展开了多方位的深度剖析。本文欲另辟蹊径,采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萧红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中的动植物意象进行分析,从概念整合视角对藤蔓类植物意象选择、动物意象和女性形象的并置等内容展开区别于传统文论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作家童年生活的回顾与书写,表达了萧红对乡土生存的深切关注:从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到生存理念、生存习惯和生存质量,呈现出全方位的态势。其中,对社会底层和妇女的关注是作品的重心,阶级与性别的视线始终如一,体现了萧红独特、卓越的女性人类思想,蕴含了丰厚的文化与性别信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学创作仍具有现实的意义,而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使萧红的这部长篇超越了时空,成为人类文学、文化的经典。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东北形象的视角切入,阐述萧红对东北作家群的超越及由此而带来的对整个创作群体的文学史意义。与东北作家群以"东北精神"中生命的元气和活力的张扬来呼唤民族自救的力、振兴的力所具有的"当代意识"相比,萧红却在负面因素的剖析中呈现出完整和立体的东北形象和风貌,使东北形象"直立起来",并因历史文化批判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而获得一份纵深的"历史意识",从而提升了整个群体的创作品格。  相似文献   

15.
何捷 《阅读》2023,(90):12-17
<正>哈尔滨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冬季这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三十几摄氏度,被称作“冰城”。哈尔滨的建筑多中西合璧,充满了异域风情,因此哈尔滨也有“东方莫斯科”的称号。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生动地描绘了位于松花江北岸的这座“呼兰小城”。作者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真实地反映出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文学时期,"平民文学"的理论价值导向使童养媳成为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是典型的童养媳。在封建传统文化中,长者本位与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观念造成小团圆媳妇家庭地位低下,生存处境艰难。而在这无处遁逃的悲剧人生的背后,传达出的是萧红对待生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被笼统称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以西门一家而及天下,以家庭交际圈来展现社会人生,呈现出家庭—社会半网络式叙事模式。《红楼梦》比《金瓶梅》有所发展,成为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叙事模式的典范之作。《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家族兴衰或衰兴反映社会人生。明清家族小说不是特意寻找一种网状结构来超越线性结构,而是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人们的交际方式相一致,与小说内容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围城》是钱锺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一九一四年在上海初版,这部长篇小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它的内容和语言特色上,更体现在作者在探索小说叙事技巧的形式上。《围城》的叙事策略,主要从叙述视角(第三人称有限的全知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叙事结构(单线缀段式结构)和叙事语言(反讽的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来营造。  相似文献   

19.
《柳毅传》是唐传奇中的优秀之作,其文学史成就,不仅在于其思想价值体现了叙述主体独特的审美意识;更在于其文本创作,在继承前人叙述传统的基础上,在叙事情节、人物角色、叙述空间的建构上,表现出的独特叙事艺术与小说文体自觉性。在其文本叙事中,叙事内容由模式化故事发展为对情节的审美建构,人物的"行动元"功能设置转为塑造具有自身气质与个性的角色,叙事结构从单纯的线性结构转为塑造角色的立体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族是一位当代西部诗人和散文家,其生态散文集《兽部落》诗意地展示了中国西部各种动物的生命样态,详细叙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相依相生的生态关联,深切表达了人类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作品在结构与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中国当代生态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兽部落》为代表的动物生态散文既是生态散文的重要类型,又是生态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