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开始注意到除“情”、“理”之外,修辞人格即修辞者通过确立自己相对于受众的独有的信用和权威,对受众进行说服。总统就职演说辞做为身份地位特殊的人,运用隐形的特殊修辞资源进行演说,运用修辞人格方面具有相当代表性。本文仅通过美国总统布什第二次就职演说辞中应用到的特殊修辞资源--修辞人格展开简短分析,以此展示修辞人格的不同修辞力量。  相似文献   

2.
西方修辞学是研究话语如何在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中产生效力的理论,剖析各种话语效用的内在机制,对实践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从修辞情景论、修辞人格、辞格与修辞关系的角度出发,揭示中国威胁论之“威胁”事实上是一个辞格而非实际存在,通过对辞格的运用,修辞者为人们看待某一个修辞形势提供了自己的视角,并通过修辞手段操纵受众观点。揭示了中国威胁论本身的修辞特征及其内在的修辞机制及西方修辞学为理解、阐释中国威胁论提供的新视点,以此反驳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语言修辞的发展史上,“受众”经历了由兴而衰、再由衰而兴的过程。而现代修辞理论、实践都以不同的方式重视受众及其在修辞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受众是修辞情景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修辞过程中,受众意识影响着修辞内容、形式的方方面面。因此,为了获得合意的修辞效果,修辞者需要考虑受众的功能需要并与之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4.
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开始注意到除“情”“理”之外,修辞人格即修辞者通过确立自己相对于受众的独有的信用和权威,对受众进行说服。美国总统布什的第二次就职演说辞在运用隐形的特殊修辞资源进行演说,以及运用修辞人格方面具有相当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对修辞情景的正确认识与否,直接决定了话语的效果.因此,修辞情景成为西方修辞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然而,各方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不无争议.为了理清这些争议,本文在西方修辞提供的框架内,对这一概念做重新审视.文章首先指出传统情景现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修辞情景是修辞者基于事实的话语构筑,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范畴”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涉及到翻译动机、翻译观念、文本分析、翻译策略等问题。而西方修辞学主要研究言语的运用,包括研究文本的修辞目的、修辞情境、修辞方式、修辞效果等方面。本文试图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翻译是一种以修辞为中介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裘力斯·凯撒》一剧中,勃鲁托斯和安东尼在凯撒的葬礼上各自发表演说。正是依靠这场论辩,安东尼成功鼓动罗马民众发动暴乱,粉碎了勃鲁托斯对罗马共和之路的幢憬。借助西方修辞学受众视角,本文将对两位演说者的修辞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演说篇幅、互动程度、修辞资源与修辞韬晦等四个方面。最后,既然安东尼的成功是由于他遵循“以受众为中心”这一修辞的基本原则,可见西方修辞学受众视角对中国对外宣传的修辞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广大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西方新闻报道时,如果对西方修辞不甚了了,或如果不想费力去探究西方新闻报道文本中隐含的修辞意图,就容易对一些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或偏见,甚至被误导。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60周年国庆报道为例,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解读其新闻语篇在对中国国庆盛况进行报道的同时,借此契机展开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民生等问题进行相关性报道。广大英语学习者应该借此理解和揭示西方新闻报道话语或语篇中的含而不露的修辞策略的应用,避免误入西方新闻修辞者设下的"修辞误区"。  相似文献   

9.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现代修辞学在西方特别是在日本修辞学的影响下也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但因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过重 ,一直都沿袭着“只描写不阐释”的路径行进 ,许多修辞现象不能从学理上得以阐发 ,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与学科自身的学术价值体系。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一书通过建立起一整套解释修辞学理论体系 ,改变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前此的基本局面 ,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转型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修辞学科建设近三十多年来步履蹒跚 ,未能取得人们一度预期的重大突破。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 ,西方修辞学界将目光局限于学术话语内部 ,仅期望通过和其它学科的互动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 ,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修辞研究是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和实践的关系特别密切的一个部门。修辞学科的中心任务是对发生于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修辞实践高屋建瓴地作出富有阐释和指导意义的理论表述。如果忽略了这一根本任务 ,西方修辞学科将难以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 ,更不用说将自己发展为一门当代显学。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传统修辞学都各自对以后修辞思想产生过深远影响。从缘起和发展比较中西修辞学传统可知,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实用价值,而在研究内容和层面上也有不同:我国修辞学重视从宏观以立言者为中心的文本修辞研究,而西方修辞界倾向于微观层面以受众为中心的论辩修辞探讨。中国修辞在借鉴的同时还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而西方修辞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修辞是文化的一个单独分支.中西方在修辞领域有许多共同点.更重要的是,修辞学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其他分支一样,正在发生着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文化借用:“每一种语言社团,都会从与之相邻的其他语言社团中学习.一种实物,无论是天然的还是后天制造的,会从一个社团扩散到其他社团;行为模式同样如此,包括工艺流程、战争行为、宗教仪式、及个人行为方式.人种学家对事物及习性的这种扩散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称为‘文化传播’”(2002p.471).虽然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在就修辞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笔者对差异及共同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西方修辞学受众角度解读艾肯改编的《汤》剧,阐明此剧的成功主要是剧作家把握了修辞形势并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了相应修辞策略的结果。本文通过对这一事例的分析,指出西方修辞原理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西方修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乔姆斯基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及政治活动家,被认为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乔姆斯基的政治理论较少为国内学者所关注,以西方修辞学为视角,从修辞的自我韬晦、修辞受众观、修辞权威及辞格这四个修辞方面探讨,乔姆斯基巧妙地利用修辞技巧解答"奥威尔之惑",让受众信服他的政治理论,从少数派的"持不同政见者"变成备受瞩目的政治活动家。由此读者认识到乔姆斯基作为成功的修辞实践者的新身份,从而加深对其政治理论和西方修辞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西方新修辞学的复兴谈起,试图对修辞是什么做出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指出了对修辞存在的偏狭认识,并讨论了修辞行为、修辞活动的有意识与无意识、修辞与真理。通过这些讨论,意在指出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中的一些观点对于深化我们对修辞的认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陈望道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虽然强调了内容、形式或思想及其表达方式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但他关于修辞研究的“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两分法使得修辞研究把重心放在后者,即修辞格,其前提在于寻求最佳的表达效果。“积极修辞”的含义是把言语行为分为修辞行为和非修辞行为。在西方现代修辞学和语用学影响下,人们开始渐渐意识到在表达之前所形成的思想就已经是修辞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属于修辞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对《修辞学习》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及某些有影响的修辞学著作所进行的初步调查来探讨中国的修辞研究从表达效果到交际效果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要想说服君王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必须具有高超的修辞技巧。这导致了馨辞术的生成。因此,中国与西方相同,修辞术起源于说服别人。后来,天下统一,游说之“士”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以说服为目的的嫠辞转向书面表达的达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由陈望道思想所主导的中国20世纪修辞学的研究,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修辞学的积极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视觉修辞研究及相关领域的译介,以及晚近以来中国视觉修辞研究的现状,明确中国的视觉修辞研究发展的瓶颈和理论方向。通过"使用"中国古代的和西方的理论要素,深入中国现实和问题的内在肌理,逐步建构中国的视觉修辞研究。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代兴起的“活法”,不仅涉及到学创作的问题,而且还触及到汉语修辞的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活法”是汉语修辞所特有的语言的语法与言语的修辞、固定性修辞规则与临时性修辞策略的辩证统一。它反映了中国人善于在言语与语境的普遍联系中感受和认识修辞意义的修辞传统,是中国古代修辞方法阴阳并用、正反对待的基本模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同义异形”问题,以往学术界有过很多探讨,在此仅讨论与状语有关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够以现代西方语言学的某些理论来对“同义异形”现象进行修辞与句法语义上的沟通,从而获得对“同义异形”修辞现象一个较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