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训练效果是不是与采用的快速或慢速等动练习有关? 答:效果与所采用的练习方法有关。用慢速等动训练(每秒钟运动24—36度)只能使慢速动作的力量增加,而快速等动练习(每秒的运动速度大于100度)可使各种速度的动作力量和低于训练速度的动作力量都得到增加。故用快速等动练习可导致:(1)不论运动速度如何都可发挥较大的力量;(2)不  相似文献   

2.
表文研究目的是探讨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蛙泳运动员专项力量、运动成绩、糖酵解能力和上肢围度等的影响,评价水中等动力量训练的作用,为水中等动力量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利用“水中等动力量练习器”进行水中力量训练的研究,是游泳力量训练的一种新方法的首次研究,它可为游泳运动员水中力量训练提供新的手段,在游泳训练中有较大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运动项目中,肌肉力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最重要身体素质之一。完成各种体育练习时,要求肌肉收缩的值和特点都不尽相同:即当肌肉进行一定程度的快速收缩时,在有些情况下,主要是发展等长力量(静力)的能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主要是发展等动力量(动力)的能力。因此,我们主要是想研究一下各种力量训练对肌肉收缩的上述特性曲线所起的作用。现在,力量训练的方法可分为三类:等长训练和两种不同形式的动态性训练——等张训练和等动训练。肌肉力量训练中的等长训练和等张训练早已在运动实践中采用了,而发展力量的动态性等动训练则是  相似文献   

4.
训练少年儿童篮球运动员要先打好基础,在快速移动中训练技、战术、培养意识。动的技术、动的意识,是战术配合训练的基础。进攻与防守的战术基础配合,又是组成全队战术的基础。因而全队战术任务,是靠二、三人组成的简单战术配合去完成。二、三人的简单战术配合,就是战术基础。一、进攻战术:是根据本队特点,由二、三人简单的战术配合所组成。而这样或那样一些简单战术配合,是构成全队进攻打法的战术配合基础。它大体包括传切配合、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等。通过这些战术配合基础的反复训练,切实抓好战术配合基础训练,同时也应抓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5名被试者在7周等动力量训练前后肌肉中酶的活性与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变化。在训练中,被试者的一条腿作每次持续6秒钟的最大伸膝运动,重复10次;而另一条腿则作每次持续30秒钟的最大伸膝运动,重复1次。所以,实际上两腿所做的总工作量是相等的。每周训练4次。7周训练结束后,以训练速度(3.14半径/秒)或低于训练速度进行测验,发现两条腿获得最大力距是相同的;此外,还用60秒钟运动试验来检查训练后伸膝肌的易疲劳性,结果表明,两条腿的易疲劳性也是相似的。肌肉活组织检查表明,这两种力量训练的安排导致Ⅰ型和Ⅱα型肌纤维的面积百分比发生显著的改变。而肌肉中的酶活性的变化则只有以30秒钟训练的那条腿的肌肉中的糖酵介酶、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水介酶和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升高。尽管发现这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中没有一种变化是与肌肉最大等动收缩时力量的增加或肌肉的易疲劳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运动技能训练中的运动知觉心理训练取向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针对目前高水平运动技能训练中解决细节问题时缺乏具体操作方法的现状,试图通过基础理论及运动专门化知觉训练范式的分析,以引起教练员对运动技能心理训练的重视。研究提出,应该重视心理训练在运动技能训练中的作用,心理训练不仅仅只是情绪管理,它还担负增强动作技能认知复述的任务;正确的运动知觉是运动反应的前提,专门化知觉训练是运动技能训练方法的取向;高水平运动技能训练中求质比求量更重要,破坏动力定型或认知结构的练习宁肯不做;建立科学的感知觉定位系统并结合有效反馈控制手段是操作策略;遮蔽、表象、反馈和量化控制等是技能细化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六十年代,美国于医疗体育中首先采用了等动练习,许多研究报告证明等动练习对促进伤残肢体的恢复与机能有良好的效果,从而引起了体育工作者的注意。六十年代末,美国又把等动练习运用到游泳运动的力量训练,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许多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证明,等动练习对提高游泳运动员的绝对力量、力量耐力与运动成绩均有显著的效果。其原因,正如美国著名的游泳教练康西尔曼所讲的“游泳本身就是一种等动运动”。但对于田径之类由加速度决定成绩的运动项目,采用等动力量训练是否有效,西德的安·克名盖尔排除了田径运动采用等动训练的可能性,并认为等动训练只宜作为一般力量及力量耐力的手段,而不宜作为提高速度力量及专项力量的手  相似文献   

8.
游泳运动员在划水时,两臂肌肉是等动地收缩,因此,等动力量训练很适合游泳运动员。发展力量和游泳速度有什么关系呢? 三组游泳运动员参加了实验。前二组运动员在6个月的实验过程中都积极参加训练和比赛。第一组只是在游泳池内进行正规训练(平均游8000码);第二组运动员不仅游泳,而且采用等动力量训练(一周4次,每次4组,每组重复10次)。第三组只完成等动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9.
论力量训练与变阻力练习思路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志珍 《体育与科学》1998,19(1):45-46,49
力量训练是各专项运动训练必备的辅助性体能训练内容。对于阻力练习与肌肉力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区分增加肌肉粗壮的练习与增强肌力的练习的界限是重要的。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决定了各种训练程序的不同特性。为了发展最大力量,需要增加强度,而不是练习的数量。变阻力训练思路的形成基于固定阻力训练中两方面的局限性。作为力量训练中的最新进展,变阻力训练思路来自于对等动训练和等张训练的比较,证明等动训练程序显然优于等张训练程序,等动训练能恰当地给特定速度的运动提供调节阻力。本文还介绍了几种提高肌肉力量的常用重力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教练员必须经常对训练方法加以评价,以便提高训练效果,发挥训练的最大作用。最好的训练方法是那些能模仿实战、能开阔教练员思路的方法。每个教练员都有自己惯用的训练方法,通过对训练的名个方面进行评价,能改进训练,使运动员产生更大的训练热情,加大训练强度,加强训练纪律。下面列举的主要事项都是值得教练员在准备训练过程中认真考虑的。①为训练项目命名对每一训练项目命名,其目的是使运动员明确每一训练目的,了解其步骤。比如“两球大强度训练”指的是以最大强度,在指定区域进行的,同时使用两个球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队员训练心理的影响、效果的好坏受队员本人素质、心理、学习方法及教练员的素质、训练质量等诸多主客观因素所制约。本人素质、训练心理、训练方法等因素一般是受客观环境条件的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例如训练的动  相似文献   

12.
表象训练在散打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远 《体育师友》2003,(3):19-20
表象训练又称视动行为演练,表象演练,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过电影等等,是指利用所有感觉在脑中对感知过的对象进行重现或再创造的过程。它反映着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完整的运动表象都是视觉、动觉或其它感觉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过度训练它是训练不合理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状态,其反应如下:1、精神上的反应: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思想上感觉很累,精神上感觉疲倦,对训练不感兴趣,参加比赛成绩下降,并有失眠、健忘、反应迟钝、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现象。2、身体上的反应:腰酸腿疼,四肢无力,全身发软,休息时感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多项复杂反应时和临场技术为指标,对有序与无序训练在提高运动员的判断应答能力所起的作用和有序、无序两种训练结合运用时、不同排列方式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结果证明:无序训练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判断应答能力;“从有序训练到无序训练”比“从无序训练到有序训练”更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判断应答能力及技、战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训练在预备役人员军事及体能训练过程中减少疲劳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预备役军官54人,随机分成心理训练干预组(27人)与控制组(27人),心理训练持续进行4周.心理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渐进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训练与音乐放松训练,采用MFI-20问卷与选择反应时实验评价其疲劳程度的大小.结果:(1)MFI-20测量结果显示,心理训练干预前后,干预组的疲劳总分前后差值要显著大于控制组的前后差值(t=5.85,p<0.05);(2)反应时测量结果显示,干预组与控制组被试选择反应时呈现逐渐减少趋势,且干预组的反应时前后差值显著大于控制组的前后差值(t=4.68,p<0.05);(3)干预组在选择反应时任务中正确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与控制组之间差异不显著(t=0.79,p>0.05).结论:随着心理训练的持续进行,预备役人员体能训练产生的疲劳程度逐渐减缓,选择反应时也逐渐缩短.总之,心理训练在减缓预备役人员军事及体能训练疲劳感方面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心理疲劳的减缓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欧烜屹  李文斌 《健与美》2023,(3):126-128
羽毛球作为竞赛性体育项目,对于参与竞赛的选手在技能、战术、心理、体能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要求。多球练习是羽毛球练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在单位时间内,采取多次的连续击球练习,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密度和强度,可以帮助运动员在压力下做出正确的反应,提升技能。文章对羽毛球训练中的多球训练的概念、作用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探索羽毛球训练中的多球训练的相关策略,希望可以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对竞技者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舒红云 《武当》2007,(2):36-36
常见武术杂志上介绍种种破招的“妙招”和“绝招”,并强调出手制敌效验如神。但是,在我看来,再高妙的招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实战同动训练,那么,任何稀世高招,也只能是个人的一厢情愿而已。试想,如果不把这些招式进行针对性的实战训练,又怎么能在危急中形成本能地对敌作战的反应能力呢?因此,我个人认为,把自己的拿手招式反复地进行实战训练,直至形成不假思索的动作反应,惟  相似文献   

18.
举重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中,会不断地出现局部肌肉酸痛,乃至受伤。如三大力量(上拉、腰力和腿力)训练,随着运动量不断增加,强度逐渐增大,肌肉反应十分明显。有时酸痛持续一周之久,给计划的完成和训练的系统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是当前大运动量训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肌肉受伤,原因繁多。而总的可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在强力作用下肌肉组织突然撕裂或超越肌肉牵伸范围而拉伤;另一种是由肌肉酸痛开始,导致肌肉过度疲劳而受伤。第一种在有关资料中已有详细的  相似文献   

19.
从眼动与表象的关系出发,运用试验和访谈的方法,探究运动情境中表象与眼动的关系,构建运动表象效果最佳时的眼动行为模式,并考察眼动行为训练对运动表象效果的影响.试验1,比较不同运动表象效果的眼动行为模式,构建运动表象效果最佳时的眼动行为模式;试验2,将最佳眼动行为模式应用于表象训练,考察眼动行为训练对运动表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眼动行为模式”可作为新的表象训练的方法和表象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旋梯训练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分析人体出现习服的情况。方法:通过三个月的旋梯训练,在不同阶段采集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五次选择反应时数据,并对比不同阶段生理参数与基础数据和训练前旋梯运动的差异性。结果:三个月训练各阶段的心率和收缩压与基础数据和训练前旋梯运动具有显著差异,并呈下降趋势。除II组训练前旋梯运动的舒张压与基础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其他各阶段的舒张压无明显差异。经过训练后和训练前旋梯运动的五次选择反应时数据与基础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旋梯训练能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习服作用,可有效提升民航飞行学员的心血管能力,对人体的认知功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