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可见赋、比、兴,尤其是比、兴两法是形象思维和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因此弄清赋、比、兴的含意和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开始采用的重要表现手法,后来研究《诗经》的人将它概括出来,并作了各种解释。《周礼·春官·太师》有“六诗”之说,《毛诗大序》则称“六诗”为“六义”,这就是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此后,“六义”的称法一直为历代所沿用。但《周礼》和《毛诗传》对“六义”之间  相似文献   

2.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和《诗经》中的“风”、“雅”、“颂”相配,称之为“六义”。赋、比、兴的概念成于汉代。孔子致力教学多年,《诗经》是他的重要教材之一,从《论语》、《礼记》等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来看,没有赋、比、兴之说。战国时期的孟  相似文献   

3.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象、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其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众多,而尤以“兴”义最为复杂,这也给《诗经》作品的赏鉴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
说“兴”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主席在这里正面肯定了我国古典文论中作为艺术手法的比、兴的提法;而且,把诗歌创作中比、兴两法,与形象思维直接地联系起来,为我们准确地解释比兴的涵义,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古典文学理论遗产.繁荣社会主义诗歌创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最早是从论诗开始的。比、兴两法,源远流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普遍运用,《周礼》就是从古代民歌中最早概括出文艺理论上比、兴概念的。①以后,楚辞,汉乐府,魏晋六朝的五言诗及民歌,直到诗歌鼎盛的唐代,诗人们一直采用,也为历代评论家所肯定。  相似文献   

7.
兴义简说     
《诗经》六艺中的“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现象,也是《诗经》和古文 论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本文试就“兴”义的沿革,“兴”在诗歌创作、鉴赏中的理论意义,“兴”对后世诗歌发展、诗论建设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做一点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其实,《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人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艺术结晶。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远非赋比兴这样笼统的说法所能概括得了。这点,古人说早已察觉。自汉代以来,对赋比兴概念的理解就已各持己见。清人姚际恒说:“古今说诗者多不同,人各一义,则各为其兴比赋。”(《诗经通论》)各人对诗的意义理解不一,对赋比兴的解释和运用也迥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相似文献   

10.
最早的诗歌总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歌谣,在《诗经》中成就最高,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最大的诗歌总集清康熙年间由彭定求等十人编辑的《全唐诗》是中国最大的诗歌总集。全书有900卷,共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哺育、滋润了历代人、学子。其中的“兴”在诗歌中有重要作用,“兴”的多种性更有利用表现复杂的内容。“兴”的广泛使用,形成了中国诗歌委婉、含蓄、兴寄遥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比兴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形象思维的概念。比、兴、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历代学者都曾经进行过研究。《周礼》的《春官·大师》篇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第一次提出丁比、兴、赋的概念。东汉的郑玄,梁、陈间的刘勰、钟嵘,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郑憔等人对比兴赋都作  相似文献   

13.
在《诗经》表现方法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重“比、兴”而轻“赋”。有关诗之“比兴”及其演进、发展的论述比比皆是,而认真研探“赋”法的文章,却寥若晨星。我以为,在《诗经》“赋、比、兴”三法中,“赋”法的运用更为普遍,其灵活多变、千姿百态和达到的艺术境界,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在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上,决不在“比、兴”之下。下面,试具体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比”和“兴”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作出过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意思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后世往往把“比”和“兴”连说在一起,直接称为“比兴”。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与发展,而对这种艺术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潜在的文化心理我们似乎还缺少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易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库。文章在分析《易林》诗中赋、比、兴的具体而有变的运用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时也使之与《诗经》诗相比较 ,陈述了《易林》诗与《诗经》诗的关联性和《易林》诗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分三个历史阶段论述诗歌“兴”的起源与发展概况:《诗经》时代为“兴”的源头,其本质是“起”,在于引起联想;战国秦汉是过渡期,人们认识到“兴”与“比”都有“喻”义,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后,“兴”的本质是“感”,各种景物构成意境,抒情言志。不管哪个时期,“兴”的运用都是为了把内蕴的感情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17.
二千五百年前,《诗经》的出现,使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光彩象晴空的丽日,照耀着后世诗坛。从此,“风雅比兴”成为“百世楷模”。《诗经》给予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情和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等写作及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重章叠句、倡和、和声等结构形式的大量运用等等。这些要全部论及,内容繁博,篇幅过长,不是本文所概括得了的,现仅就重章叠句在《诗经》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诗经》最初叫做“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编辑了二千五百多年前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及其本质。《诗经》中大量的优秀作品不仅以现实主义精神哺育着后世的进步诗人,而且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诸如以四言为主的句式,重迭复唱的章法,语言的精美丰富,音韵节奏的和谐动听,风格的浑朴自然等,都是它显著的艺术特色。特别是由于大量而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创作了许多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诗篇,不但形成了我国诗歌的民族风格,对后代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弄清赋、比、兴的概念,探讨它们在中国诗史上所起过的影响和作用,对于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也是不无小补的。然而自古及今,对赋、比、兴的解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或陈陈相因,泥古不化;或离题发挥,主观臆断。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首先应当结合《诗经》的一些作品,从本源上搞清楚它们的概念性质,究竟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青年诗人。他在自己短促的一生中,呕心沥血地创作了不少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诗篇。这些诗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特别是大量运用比、兴两法,造成瑰丽谲怪的艺术境界,抒写他对中唐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内心忧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兴两法起源很早。《诗经》中已经大量存在。后世有成就的诗人一直把这两种手法作为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李贺诗歌是以运用比、兴手法著称的。  相似文献   

20.
《关睢》《伐檀》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主要的表现方法是赋、比、兴。《关睢》描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的思慕和追求.《伐檀》怒斥了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罪行.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方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