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勇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78-78,F0003
将“真爱”植入学生心灵,以心换心,为学生的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纯洁学生的心灵营造出一个个契机,使所有的学生在班集体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春风洋溢着希冀,夏日装扮着艳丽.秋色送来了金黄,冬雪展示着圣洁。这四季的轮回都能给学生真切的感受.激起学生心灵的驰骋.撞击出学生美好心灵的火花。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放飞心灵,张扬学生写作个性。  相似文献   

3.
一说起学校教育中的暴力,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打手心、扯耳朵、揍屁股、刮脸皮、抄课文、罚站.其实在教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体罚",这就是"心灵施暴".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心灵对话”,张扬个性,发生灵性,让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就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的基本关系,作为教师,必须重视、研究师生的心理关系。特别是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乐学生所乐,帮学生所需。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心灵去呼唤学生的心灵,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步入师生共容和谐的境界,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成为一种使人赏心悦目、富于创造和激动人心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单亲学生,能否走进他们的心灵,显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丰富内心世界,启迪学生心灵和智慧的钥匙。用爱滋养学生的心灵,教师需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良好的心态审视学生,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以成功激励学生”。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乃至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在师生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并运用各种教育理念指导工作,而心理咨询实践中的“来访者中心”理论对于师生交流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阐述“来访者中心”理论在师生心灵沟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诚然,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做教师的天职。然而当教师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有的学生是老师眼中的红人,倍加关注、时时赞许;而有的学生则令老师感到头痛,让家长无计可施,要么漠然置之、要么横眉冷对。殊不知正是由于我们总是戴着这副“变色镜”而伤害着那一颗颗一度受伤的心灵。怎样去评价、去对待我们心中的差生呢?这就要靠我们用爱、去抚慰受伤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07,(3A):58-58
教学自述 在课堂教学中,我追求与学生心灵的撞击、情感的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发展。只有深入学生心灵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胡军 《班主任》2013,(4):49-50
接手新班后,为尽快走进学生心灵,拉近彼此距离,我使出浑身解数,可学生依然与我貌合神离:每次征询班级建设意见,学生总是支支吾吾,闪烁其词;每次与学生单独交流,学生总是缄默不语,恍若凛然义士。我苦恼着:  相似文献   

12.
林全福 《陕西教育》2004,(12):26-26
"心灵对话"昭示民主、平等,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心灵对话",张扬个性,生发灵性,让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彼此交往过程中在认知、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今的学生。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式的生活。他们很难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小皇帝”般在亲人们呵护下的成长经历,更是难有对生命的珍视与体验。因此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珍视生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那源于对生命珍视的真情,从而获得心灵的顿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文管系建立了“ST驿站”,成立了“师生心灵互动直通车”咨询小组,营造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5.
苏永树 《河南教育》2005,(12):40-40
目前,中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有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毅力,依赖心理严重;还有一部分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为此,我校积极开展了以“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摸索出了一条路子。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做到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相通与相融。面对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面对社会影响对学生日趋重要的今天,我们应面对现实,走进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17.
韦羽 《交通职业教育》2007,(1):66-67,70
学校教育及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知识的责任,更重要的,还要扫除学生的“心灵垃圾”,保持学生的心灵卫生。  相似文献   

18.
平时在办公室,经常看到有些班主任因学生犯错而大发脾气.大声训斥学生,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学生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里却不以为然,老师自己也气得自叹“黔驴技穷”。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开展的纽带和具体实施者。班主任应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要悦纳学生,在学生的错误中超越自我,要做学生的表率、做学生心灵的沟通者、抚慰者和导航员。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班主任,我用真诚的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解读着教育,解读着孩子,和孩子们共同努力,一同打造一个充满爱,有活力的,充满希望的美好世界,用爱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