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第一步,强化思维训练。 强化思维训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新知,设计这步练习题时应坚持从基础练习起步,以“求同”练习为主。 例如,在教学例4(九义数学第十一册83页)“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后,为把教学重点引导到第二种解法上,突出“先求所求问题的对应分率”这一关键,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可做以下定向填空练习。 一令纸有500张,用去了2/5,还剩多少张?  相似文献   

2.
理解掌握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这种对应关系,就初步具备了独立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一、区别具体的数量和它对应的分率。先看下面的例子:1.一段花布长12尺,做衣服用去3/4,用去多少尺?12×(3/4)=9(尺),答:用去9尺。  相似文献   

3.
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数形结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  例如:一堆货物,先运走,又运来 28吨,结果相当原来的,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  这道分数应用题相关联的量较多,关系比较复杂,若数形结合进行分析就一目了然。   引导学生:  1.从左往右看, 28吨的对应分率是与 (1- )的差,列式是: 28÷〔- (1- )〕 =160(吨 )。  2.从右往左看, 28吨的对应分率是与 (1- )的差,列式是: 28÷〔- (1- )〕 =160(吨 )。  3.从中间看, 28吨的…  相似文献   

4.
审定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教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学会用“审·定·对·解”四步走的方法去解答,收到了良好效果。“审”就是审题。遇到一道题目,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搞清题目的事件、情节、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审题可按“读”(读题)、“画”(画记重点)、“抽”(去掉枝叶,抽取主干)、“讲”(讲题目实质,讲已知什么条件,要我们求的是什么问题)的步骤进行。“定”就是确定单位[1]。一个含分率的应用题,都含有一个单位[1]的量。用分析的办法,寻找、确定题目数据里的单位[1],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我们让学生定单位[1]的办法,是根据与分率有关的关键词语去分析、确定。例如: “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用去了多少块砖?”题中“盖房用去3/5”是什么意思?用去了谁的3/5呢?抓住与分率3/5有关的这一关键词语去分析,很快就可以确定出砖的总数“40000块”,是单位[1]  相似文献   

5.
一、加强对比性编拟复习题时,应把“貌似实异”的题目选编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防止知识的混淆。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进行如下对比: 1.不同分数意义的对比。例如: (1) 一堆煤5吨,用去了1/3吨。还剩多少吨? (2) 一堆煤5吨,用去了1/3,还剩多少吨? 两题一字之差。含义却截然不同,列式也不同。 (1)题是5-1/3;(2)题是5-5×1/3或5×(1-  相似文献   

6.
对于同一道应用题,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各异。对于同一道应用题进行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试谈一道疑难分数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例题:甲乙二数,甲数的3/8与乙数的2/5相等,又甲数的1/4比乙数的1/5多4。求此二数。(一)统一标准量,找已知数的对应分率分析:根据“甲数的1/4比乙数的1/5多4”,只须找出这个差数4的对应分率,其关键在于求出4是甲数(或是乙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分数应用题(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47页) 任课教师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周慧俐教学过程一、复习师:昨天我们开始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现在复习一下。(教师出示卡片:“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用去多少吨?”)请××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口算: (学生口算:3/4×12) 师:3/4×12,这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教学中,对那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超重要作用的例题,必须十分重视,认真设计,讲究教法。例如,第九册第5页例2,教学时,必须从分数的意义入手,恰当地讲清“标准量”(单位“1”的量)、“分率”、“单位1”、“对应”等概念,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以达到学会一个例题,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例2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用去多少块?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听课中,教师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 甲乙两数的比是3:4,乙数减甲数得10.5,乙数是多少?(人教版第十一册第104页) 绝大多数学生是这样做的:画图: 先求出:甲乙两数的对应分率分别是3/7与4/7。然后求出:10.5的对应分率是4/7-3/7=1/7  相似文献   

10.
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是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掌握与巩固这部分知识,期末总复习时教师应注意选择和组织好应用题的复习形式、复习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一、知分率,懂结构用分率表示数量关系,是学生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因此,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条件说出各种相关量的对应分率和数量关系式。如采用边问边答的形式进行复习,同时用电脑逐步显示。(如下表)条件数量关系式已经用去全长的35六月份捕鱼比五月份多捕25%花布比白布短10%全长→1已用去→35剩下→(1-35)全长×35=已经用去的…  相似文献   

11.
李小清 《甘肃教育》2007,(11X):49-49
一、数量与分率的比较学生初学分数应用题时,很难分清什么是数量,什么是分率,再加上审题不仔细,很容易将题做错。例如:一桶油重35千克,第一次用去了3/7,第二次用去3/7要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12.
正确找出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此类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笔者经过认真分析、总结,认为单位“1”在分数应用题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总数与部分数类型,总数一般是单位“1”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与总数作比较关系,部分数作为比较量,总数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一般是单位“1”。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我国人口数是部分数,世界人口数是总数,那么世界人口数是单位“1”。又如,一堆煤有30吨,第一周用去15,第二周用去25,两周各用去多少吨?第一周和第二周用去煤的吨数是部分数,30吨煤为总数,因此30吨煤…  相似文献   

13.
假设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本文就“运用假设法,巧解数学题”谈点体会。一、运用假设法。巧解抽象文字题例如:“甲数的3/4等于乙数的2/5。那么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这道题难在条件中的两个分率的单位“1”不统一,且两个分率的对应量也未知,运用假设法可顺利化难为易。假设甲数的3/4和乙数的2/5都等于1,则甲数是:1÷3/4=4/3,乙数是:1÷2/5=5/2。  相似文献   

14.
有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含有几个分率,且这些分率所对应的单位“1”又不统一。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常常是先统一单位“1”再解答。[题目]建筑工地运来一批水泥,第一天用了总数的1/4,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用了1/3,第三天比第一天少用了1/3,这时还剩下15吨水泥没用。这批水泥共有多少吨?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条件变化,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确定单位“1”及有关量对应的分率。2.使学生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正确地列式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列式计算:(1)一堆货物的(1/3)是40吨,这堆货物是多少吨?  相似文献   

16.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第十一册49页例1之前,我们先向学生出示这样的题目: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用去了多少吨煤?再出示下题: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下几分之几?然后再出示书上  相似文献   

17.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现介绍两种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例 :一根铁丝 ,第一次用去全长的 25多 1米 ,第二次用去全长的 13多 3米 ,正好用完 ,问这根铁丝有多长 ?分析 :求铁丝全长 ,应知道铁丝的一部分长度 ,及其所占全长的分率。用一般画图方法 ,不易看出这两个量 ;可采用下面方法 ,就很容易找到它们 ,这种方法叫“量往一块凑”,即把具体数量在图中集中表示 ,如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 ,具体数量为 3+ 1=4米 ,它所占全长的分率为 1- 25-13=415,因此可解为 ( 3+ 1)÷ ( 1- 25- 13) =15米。答 :这根铁丝全长为 15米。…  相似文献   

18.
一以分率的知与不知,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分为“不知分率求分率”和“已知分率求其他”两大类复习开始,经谈话,得“求分率”问题的解法是比较数 标准数=分率(或百分率,下同)↑——互相对应———↑而“求其他”问题,可运用“对应图”的两个“箭头法则”解题(详见本刊82年10期)。然后转入简单题的复习。1.基本概念复习教师将油印好的复习题发下,要学生在印卷上做下列习题:(1)从下面数学语言中找标准量:  相似文献   

19.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分析起来比较困难。下面介绍几种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法:一、对应法通过审题正确判断单位“1”的量后,把具体数量与分率对应起来,这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如“某筑路队筑一段路,第一天筑了全长的15多10米,第二天筑了全长的27,还剩62米未筑,这段路全长多少米?”题目中总长度是单位“1”的量,(62+10)米与(1-15-27)相对应,因此,总长度为:(62+10)÷(1-15-27)=140(米)。二、变率法题目中几个分率的单位“1”不相同,可先统一单位“1”的量,然后变换分率,寻找已…  相似文献   

20.
六年级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03+2002-2001-2000+1999+1998-1997-1996+…+7+6-5-4+3+2-1的计算结果是( )。A.2002 B.2003 C.2004 D.4005 2.有两根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比较这两根钢管剩下部分的长度,结果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