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自五四时期的兼容现代派文学因素 ,2 0年代中期的与现代派文学互相渗透 ,到 30年代各自在相互疏离中走向成熟 ,直到 4 0年代由新浪漫派小说推进了与现代派文学的融合等 ,其发展过程相当程度地受到在西方相继出现的这两种思潮在中国的共时性影响。同时 ,中国浪漫主义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很容易循内面表现的原则深入到人的潜意识 ,从而走向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借鉴现代派诗的意象艺术和现代派小说的直觉表现 ,因意象艺术和直觉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它们成为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媒介 ,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民族特色 ,即它是开放性的 ,比西方浪漫主义调子低沉 ,它与现代派文学的边界有点模糊。这些促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在 2 0年代末、4 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三次向现代派文学分流。最后一次分流是在新时期初浪漫主义短暂回归后 ,人们因信仰危机开始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 ,体验到荒谬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超越了自身而整体性地汇入了现代派文学潮流中 ,作为思潮的浪漫主义至此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2.
宗良、韦平同志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简史》是一部论述从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开始到新时期文学之初半个世纪中出现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的著作。全文从工农兵文艺思潮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历史联系,对新时期文学的惯性冲击等方面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历史功过进行了客观评价。本文仅是全书的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工农兵思潮发生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庄子浪漫主义精神,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已成为文学领域庄子研究中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以往论者往往仅注意了庄子浪漫主义精神中两种倾向的对立,而忽视了庄子浪漫主义精神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忽略了两种倾向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以及它们通过某种“中介”产生的“亦此亦彼”(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不确定性。这样,就难免浮于某些表面现象,以现象代替本质,以部分代替全体,导致一种片面性,同时也就谈不到对庄子浪漫主义精神的内涵及其神髓的真正研究。如果我们把三十三篇  相似文献   

4.
蒙古国学者巴·索特那木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翻译文学"的概念,对翻译文学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之后出版的策·达木丁苏荣等主编的文学史著作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蒙古文学在接受异文化过程中发展、演进的大致轨迹,为进一步挖掘和深入研究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蒙古族文学史》及少数著作较深刻地论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及在蒙古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历史演义小说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勃兰兑斯在学习和吸收欧洲各国伟大批评家、哲学家、史学家等思想的前提下,编写了这部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史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他把文学视为“人的文学”、心理学的、国民性的文学,按照整体性原则站在整个时代的高度,运用比较的视野、传记批评的方法彰显了他独特的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流亡文学》作为其著作的首卷充分体现的这些研究方法,对后世文学家研究和撰写文学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人”的不断发现,是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金红教授的著作《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正是抓住了新时期文学研究这一不可或缺的视角,从而具有文学史研究的史学性价值。一是由扎实丰满的文本解读而积淀起的新时期意识流文学研究之深度;二是由梳理文学历程与剖析文学理念而建构起的历史研究之角度;三是点化自然、新见迭出,将文学中的“诗”“意”融汇贯通的诗学意向之高度。金红的著作以开拓的勇气、大胆的判断与详实的考察精神,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诗歌艺术的抒情性决定了它与浪漫主义的密切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浪漫主义的误读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精神的张扬,但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中仍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强度、厚度和力度,这在政治热情激荡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学反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一反传统的说法,认为庄子的浪漫主义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章从庄、屈浪漫主义产生的时间、内容实质和风格特征几方面作了论述和比较,提出了作者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现实主义文学在小说、电影、戏剧、散文等各个领域获得了大面积丰收,而浪漫主义文学却呈现出作家少、作品少、评论少的冷落局面。就作家来说,新时期现实主义的作家可谓群星灿烂,而浪漫主义的作家则寥若晨星。以作品论,新时期获奖的近百部中短篇小说,现实主义的占绝大多数,获奖的几十部电影作品,除几部古典戏曲以外,也都是现实主义之作;至于在文学评论园地,更是鲜见谈及浪漫主义的文章。面对此种景况,有人对文学未来作了这样的预测:“今后二三十年内的发展趋势,现实主义作为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发  相似文献   

10.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不是孤悬的,它深藏的整体性本质和历史性传统依然存在。首先,市场化年代文学的多元现象仍在整体性中,因市场化意识形态和现实性价值观念而具有了整体性,被以“载道”方式反映现实的整体性意识所连接。其次,多元性与整体性并非不相容,它们应该和谐共存、互补相生。有意摧毁整体性文学精神,是故意以多元和个人的名义进行的,并借此来消解和对抗人性、历史性,并忘却浪漫主义。第三,现实的整体性破碎与文学的整体性破碎并不一样。现实生存的虚假多元,并不能替代文学的多元,却造成了文学整体性沦陷的假象。第四,文学的整体性瓦解,要看文学本身的本质性观念是否遭到瓦解。现实性的文学整体意识变化为我们一厢情愿的个人化假象,生成了文学本质观的幻象。第五,现实意识是文学意识依存的重要基础,文学整体性的瓦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现实和人本身的瓦解,它破坏和瓦解了人对现实的想像与幻想。第六,整体性的消失,可能是为现实性地展示写作者与观看者自己而人造的幻象,整体性崩溃之后,个体性文学价值才可能真正被放置主角的地位去观看,那些个体性才可能纷纷出动而招人眼目。  相似文献   

11.
由武大中文系蔡守湘教授主编,有我校中文系讲师翟满桂同志参加编写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即将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对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这个问题,蔡教授等人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写出了国内外首次编纂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这部大型著作,这是值得我们注目的。本刊特发表蔡教授执笔写的第一章《总论》的第一节,请读者鉴赏。  相似文献   

12.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他以丰富的创作实践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开拓了道路.本文拟从《巴黎圣母院》入手,对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3.
《租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学》[1]是李永东继《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从租界文化角度解读文学的著作。与前一部著作相比,该著的研究时段大为拓展,涉及"晚清""五四""孤岛"这三个时期。为了规避与前一部著作的重复,该著没有列专章研究"30年代文学",而是选取"30年代的女性电影"作为论述对象,以成全著作以时间为序的论述逻辑。  相似文献   

14.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其所以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的领袖、浪漫派的灵魂,不仅因为他撰写了许多浪漫主义理论著作,指导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创作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诗歌、戏剧和小说,给法国浪漫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典型的艺术范本。它具备着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一切要素,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5.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美国因广阔山区、沙漠与热带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的浪漫主义精神,催生了丰硕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西方浪漫主义促进了中国"五四"新文学,凸显为自由表现和表现自由。通过对同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典型的古典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小说诞生在极富理想的“五四”时代,诞生在一个开放的、与世界文学相交接的时代,深受西方近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因而普遍地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倾向。创造社的身边小说是浪漫主义的,鲁讯的小说和文学研究会诸作家早期的小说也同样有着浪漫主义色彩。本文着重论述了鲁讯描写现实的小说和文研会主要小说作家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一 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位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在俄国文学史上,他不仅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各种文学样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写出了足以为后人楷模的典范作品。普希金的文学著作具有深刻的民族精神,使得十九世纪俄国早期的文学创作结束了对西欧文学的摹仿。他把俄国文学的语言提练到精确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文学上,自然带来了文学面貌的明显更新和变化。散文的创作更是枯木逢春,呈现出勃勃生机,对散文的研究也成为新时期以来评论界的一个热点。近些年来不断有研究和批评散文的专著问世,就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这些著作,有的注重于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作家心性的捕捉和感悟,如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不仅诗歌和长篇小说成就卓著,中篇小说特别是浪漫主义中篇小说也占有特殊地位。通过对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浪漫主义中篇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论述,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黄金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方面对何卫华撰写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2017)一书进行了评析。该著作分析了文化研究作为政治事件出现了历史语境,探讨了文化中蕴藏的政治和革命要素和大众传播的政治潜能,揭示了文学表征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间的关联,运用威廉斯的观点论述分析了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本文认为,通过文化研究理论的比较和对比,该著作清晰地阐明了威廉斯理论的独到之处和现实意义;以威廉斯的文化批评为视角,对一些经典文学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引介了威廉斯的独特的文化研究术语,加深和拓展了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