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雅典奥运会我国金牌榜位居第二,有理由相信北京奥运会中国的成绩会更突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大国,却非体育强国,国民健身意识及参与水平有待提高。同样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多项体质测试数据数年来持续下滑已成不争事实。践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和谐发展,探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目标任务,为职工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也充分说明了我国职工体育工作对职工队伍健康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无可替代的。2008年是奥运年,我省职工体育工作借奥运东风再掀热潮,开拓了职工体育工作新局面,据不完全估算,全省参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的职工约占我省职工总数的二分之一强,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显示了我国的国力和体育实力.奥运旋风吹遍了举国上下,全民健身的热潮席卷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吹响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角,这就要求作为主力大军的高校体育从指导思想、职能和课程设置上发生转变,以适应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文章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高校体育的转型为主线,论述了北京奥运会对高校体育转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蓬勃兴起的城市社区体育,不但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并成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主要载体。在全民健身二期工程积极开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拉开序幕的今天,国家体育总局又提出了大力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历史征程中,使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让人人都从迎接奥运中受强身健体之益,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之益。然而,作为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体育资源,它的供给严重不足和人口结构急剧增加将极大地制约着城市社区体育的开展。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充分挖掘社区体育资源现有的潜质和价值,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入倒计时,上海中小学生对奥运的关注程度与热情不断高涨,成为全民健身的一支强大生力军.青少年教育也要以奥运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普及奥运知识,倡导奥运理念,弘扬奥运精神,大力推行"阳光体育",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体格基础.  相似文献   

6.
1.1 三代领导人对群众体育的重视及定位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体育工作根本任务的确定,即我们的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人的体质。1973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体育主要是群众体育,体育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之后又多次对群众体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1997年8月14日,江泽民同志为全民健身工作提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群众体育受到了我国三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确立了它在我国体育工作中的地位,即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1.2 国家对群众体育的法律定位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之后,历届党代会和政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中,都把增强人民体质做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1995年10月1日,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应该突出“全民健身纲要”精神,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既是高校体育面向未来的教学目标,又是社会进步和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其理论依据有:“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是现代体育思想更新的标志;“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的标志;“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过程是为人类创造幸福的过程;“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过程是促进智育发展的过程;“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过程是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出,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大学体育是整个人生的关键环节,对未来影响很大。在预防“非典”时期,人们体验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引发了对大学体育的更多思考:要以全民健身为主导,解决大学体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体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运,08年奥运会促进全民参与健身的热情高涨,如火如荼.体育院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参与指导社区体育活动,如何改进教学适应社区体育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参与指导社区体育,为社区体育的建设发展,为全民健身活动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机集团工会把“迎奥运为契机、全民健身为龙头、基层活动为渠道、丰富多彩为形式、健康向上为内容、素质提高为目的、服务指导为动力、努力争创全国一流体育之家”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办体育、拓宽领域促群体、优质服务献良策、强化管理上水平”的工作方针,把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作为工作重点,增强了职工体质,促进了和谐企业的构建。在职工体育工作中曾获“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申奥运全国亿万职工体育活动月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两项殊荣。  相似文献   

11.
舒鸿的体育思想涵盖奥林匹克运动、学校体育和体育竞赛等多个领域,主要包括:在奥林匹克方面,表现为践行“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的奥运思想,实践公平、公正的奥林匹克思想和发挥奥运榜样作用,传承奥林匹克思想;在学校体育方面,表现为“通才教育,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观、“根据需要,因地制宜”的体育活动观及“严格训练,团结合作”的体育竞技观。舒鸿的体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奥林匹克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要求,以终身体育能力和健康为主线,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超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情感优先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多种收获与体验,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3.
奥运会影响下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从1984年到2008年参加的6届夏季奥运会影响下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探寻奥运会影响下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推动和促进学校体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使中国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起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奥运会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城乡与区域间的体育发展水平、赛后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经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非奥运项目等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分析,本着抓住奥运有利契机,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原则,对我国群众体育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全运会作为我国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运动以及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十一届全运会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赛事,然而在其成功举办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了运行机制缺陷、赛风赛纪等问题,“全运会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对“全运会现象”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全运会改革政策的演变和有关全运会改革的一些观点,并提出全运会改革“留而求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社团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体育社团活动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发展:提高了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升了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完善了体育教师的身心素质;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青奥会及由来。阐述了青奥会的意义及南京青奥会通过选拨人才、体育教学进一步完善、加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场馆的建设等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建议学校体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将在南京举办青奥会的契机,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青少年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改革影响的研究,提出了对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苏高校竞技体育格局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省高校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以南京地区的总体实力最强,这与南京是省会城市,云集了众多院校和名牌老校密切相关。苏北地区以地处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为龙头,其竞技体育优势已保持多年。苏南地区以苏州大学为盟主,其霸主地位无以抗争。而大部分普通院校的竞技体育水平较低,并且差距在日益加大。从江苏“两个率先”的目标出发,江苏高校竞技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全运会、世界大运会,甚至更高级别的赛事上,具有奥运争光的雄心;然后整合各校优势,并结合地域特点,逐步形成竞技体育的传统或特色;高校体育竞赛可分层次进行,并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学籍管理。  相似文献   

20.
高校竞技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是我过体育事业繁荣和强大的重要支撑,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时刻会影响着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文章将在“后奥运时期”的背景下对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