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鲁迅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杨二嫂的话:却见一个颧骨很高,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阿呀阿呀,真是愈是有钱,便愈是一毫不放松,愈是一毫不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里,“圆规”和杨二嫂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在义象上存在相似性,即是借助上下文语境,经过人的逻辑推理,最后实现意义上的关联。杨二嫂是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腰间,没有系裙,张开两脚,正…  相似文献   

2.
明代名家吕坤在《呻吟语》中云:“心要早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壮,但不可过耳.”他劝诫人要经常思考问题,人的身体要经常活动.人的头脑愈是多思考问题,便愈能变得精细和聪明,人的身体愈是多活动,便愈是变得强壮和健康.但两者决不可太过.  相似文献   

3.
陆玉芹 《现代语文》2011,(11):48-48
每每看到杨二嫂以色相招徕顾客的文字,总免不了产生为杨二嫂叫屈呜冤的想法。笔者认为,认定杨二嫂以色相招徕顾客的人,他的根据可能有三个:一是杨二嫂脸上“擦着白粉”且又终日坐在店里;二是“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三是杨二嫂嗤笑迅歌儿不认识自己时的神情。  相似文献   

4.
按进程还不该上作文课,作文训练应安排在学完《梅花魂》后的基础训练中进行。所以这节课我做好了学习新课的准备,先放幻灯,以美丽的梅花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切入新课,在学生的表情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梅花的精神“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展开讨论:梅花的精神代表着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你知道哪些中华民族的“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英雄人物?使学生在朗读与讨论中受到思想教育,培养优秀的人格。一上课,我便用幻灯放出梅花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美丽的梅花色彩鲜艳,高雅清纯,使学生受到艺…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除了为人们塑造了小英雄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外,还勾勒了“豆腐西施”杨二嫂的美丽形象。说杨二嫂是美丽的,主要是因为杨二嫂作为“豆腐西施”而言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故乡》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讲析往往忽视,讲之有所不及,其主要原因认为在于“抓住重点”,着重讲析的是闰土,而对“杨二嫂”这个次要人物却是轻描淡写,从略一讲地走过场。 写《故乡》小说,鲁迅先生的确在闰土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大量的情节也都是描写闰土的。但是,从揭示主题的需要来看,对“杨二嫂”的描写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只要从作品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闰土和杨二嫂,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来暴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本质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达不到预定的写作目的。下面就“杨二嫂”在作品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以来、刘再复同志有关文学理论的一系列文章,特别是长文《论文学的主体性》发表以后,引起广泛的关注。笔者本诸切磋琢磨的主旨,就刘文论述中所涉及的“创造主体性”和“对象主体性”的关系问题,谈些看法。刘文中在论述对象主体性问题时,曾列出过一种“二律背反”的公式: 作家愈有才能,作家(对人物)愈是无能为力; 作家愈是蹩脚,作家(对人物)愈有控制力; 作品愈是成功,作家愈是受役于自己的人物; 作品愈是失败,作家愈能摆布自己的人物。有的同志(似乎还不止一位)曾据此提出:  相似文献   

9.
花农告诉我     
有一位花农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情节:“前天伊在草灰中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杨二嫂发见(现)了此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凡是看过这篇小说的人大概不会忘记这个细节的,笔者以为灰中的碗碟被杨二嫂发现,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是神来之笔,是作家匠心独运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教材百问     
问: 《故乡》中有“我和母亲……于是又提起闰土来”一句。可是下文内容几乎全部是写杨二嫂,这是怎么回事呢 ? 答: 这是小说创作中“带一笔”的技法。这样的技法,在鲁迅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课文由宏儿想到水生,到“我和母亲……又提起 (水生的父亲 )闰土”,再到母亲愤愤不平地说起“碗碟事件”的来龙去脉,行文自然流畅,信手一笔,带出碗碟发见者——杨二嫂,接着,课文写杨二嫂“自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了似地跑了”。此处看似闲笔,但它实际上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从人物塑造来说,它有助于突出杨二嫂的小市民性格,使…  相似文献   

13.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仅次于闰土的一个重要人物。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是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的。有关杨二嫂在小说中的地位及作用,“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及,本文只想就杨二嫂前半生的有关评述作些分析,目的是帮助读者较全面、客观地把握这一人物,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历来的讲析评论,大都认为杨二嫂年青时候就是“靠脸上擦着厚厚的一层白粉招徠顾客”,“出卖色相”的坏女人;到老年更成了“自私、泼辣、刻薄,非常爱占小便宜”的“乡村女流氓”之类的人物。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判断,是不符合作者原意,也不符合作品实际的。对杨二嫂这一人物之所以产生误解,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哲理开花     
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是很香的,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是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芳香”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情节 :“前天伊在草灰中掏出十多个碗碟来 ,议论之后 ,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 ,……杨二嫂发现了此事 ,自己很以为功 ,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杨二嫂有了新奇的发现———草灰中有 1 0多个碗碟。是谁把碗碟藏于草灰中呢 ?目前尚无公允的说法 :有人认为是闰土偷藏的 ,有人认为是杨二嫂预先偷藏的。究竟是谁把碗碟藏于草灰中 ,笔者暂且不论。笔者只想就作者安插这个情节的典型意义与精湛的艺术作一点探究。灰中的碗碟被杨二嫂发现 ,是作者刻意安排的 ,是神来之笔 ,是作家匠心独运的结晶。(1 )它是作品中矛盾…  相似文献   

17.
读花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只是人们很少闻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9.
花贩的话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  相似文献   

20.
周敏同学问:“《故乡》一课写‘我’的内容也很多,但主人公为什么不是‘我’?”辨别一篇小说的主人公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故乡》一课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见闻与感受,既写出了故乡的黑暗现实,又写出了在故乡生活的人(闰土、杨二嫂)的深刻变化。“我”热爱故乡,又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