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惜分文集(三卷本)》出版暨庆贺甘惜分教授96岁华诞研讨会4月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甘惜分教授是中国著名新闻理论家,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38年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任高级干部学习班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新华社任记者和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  相似文献   

2.
2000年12月,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的前夕,数百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济济一堂,聆听中国著名新闻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甘惜分教授作《中国记者的精神状态》的专题讲座。“在新的世纪里,中国不但要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还要成为世界的新闻强国,要让中国的新闻材料成为世界的权威材料,让中国的记者成为世界上的名记者。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成为世界上真正民主、团结、进步、文明的象征。“这是年近九旬的甘惜分老人对跨世纪大学生的寄语,是中国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期望,更是祖国的赤子对新千年母亲的衷心祝愿。他的讲座掌声不断,鼓舞着莘莘学子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奋斗的信念。甘惜分,22岁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又进延安马列学院学习马克思主义。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和晋西北党校担任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日本投降后,他调任新华社记者和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副教授,1958年北大新闻专业合并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该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可以说新中国的新闻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3.
甘惜分,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21岁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又进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和晋西党校担任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日本投降后,调任新华社记者和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副教授,1958年北大新闻专业合并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相似文献   

4.
甘惜分先生1916年生于四川省邻水县,今年是甘惜分教授90周年寿诞。甘惜分于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抗日期间他在晋西北党校工作担任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1946年后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做过记者和编辑,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记者,参加《绥蒙日报》的创办工作。1947年任新华社晋绥分社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新闻专业副教授,从此开始转向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理论研究,至今已经50余年。此后,在1958年的院系调整时,甘惜分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  相似文献   

5.
2005年11月2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甘惜分的学子和学孙,以及新闻学界、业界的人士约80人欢聚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与他们90岁的老师甘惜分一起庆贺他从事新闻教育50周年暨90华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校党委书记程天权为甘老寿辰送来了花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一兵代表学校致词,恭祝甘教授四喜临门:从事新闻教育50周年、从事新闻事业60周年、参加革命68周年以及人生90大寿。会议由甘老师的弟子喻国明主持,他的学生们深情回忆了他们与甘老师的师生友谊和自己学术成长的经历。童兵教授代表“甘门”弟子宣读了祝福甘老…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闻界的前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甘惜分先生,很久不见他了。听说他离而不休,深居简出,每日读书深思,我早想去拜访他。去年4月,我赴英国探亲半年,往返时借在京小憩,曾两次专程去拜访甘老。  相似文献   

7.
诞生于1916年的甘惜分老师今年迎来了他的百岁之年,作为他的学生,我在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的同时,自然会回顾起与他的交往和友谊,感念他所给予的关爱和帮助。我从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为甘老师的学生,迄今已整整50年了。特别是后来我又在1978年成为他首批招收的两个研究生之一(另一个是童兵),2003年我又作为引进人才回母校任教从而成了他的同事,可以说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我是同  相似文献   

8.
今年十月下旬,在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招待所,我们拜访了来宁参加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的新闻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甘惜分。“甘老,我们是新闻系的学生,今天是来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国采访的美国记者曾经一度和国民政府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他们向美国国内发回了中国军民奋勇抗战和侵华日军残酷暴行的新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政府所暴露出来的腐败无能和消极抗战又促使这些记者对事实的真相做了毫不留情地揭露,再加上他们对延安解放区的正面报道,终于导致美国来华记者与国民政府的合作走向了决裂。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刊《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第一期近日出版。该刊主编为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甘惜分教授为会刊题写了刊名。会刊以探究新  相似文献   

11.
李青林  余璧玲 《青年记者》2017,(30):104-105
1935年,斯诺以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记者的身份深入延安采访,让世界各国倾听到了来自红色中国的声音.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严格禁止新闻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赴边区及中共抗日根据地采访,同时,利用其宣传机构不断以片面报道构建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形象.1944年,在国内外各方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外国记者赴延安访问,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延安之行打破了延安一直以来的神秘.  相似文献   

12.
爱好新闻的人大概都知道,对于什么是新闻,国内新闻界下的定义有四十多个,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教授的“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的定义也有一席位置。可是今年十月下旬,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上,甘惜分教授却郑重宣布:放弃自己的新闻定义,并准备把落脚点放在信息上,  相似文献   

13.
情系雁翎队     
《雁翎队》这篇报道,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延安采写的,发表在1943年8月22日的《解放日报》上,距今已整整58年了。 1943年的“七·七”前夕,《解放日报》编辑部为纪念抗日战争六周年,曾组织编辑记者采写一批反映敌后军民英勇抗战事迹的报道,以鼓舞全国抗战军民的斗志。当时编辑部派我去中央党校采访,那里正有一些从敌后根据地来的部队干部在集中学习。他们几乎人人都有一些不平凡的战斗经历,都能讲出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是,找谁好呢?我考虑了很久,决定采访来自冀中的同志。因为1939年我曾随八路军120师主力挺进冀中,在那里打过近一年的游击战。那里艰  相似文献   

14.
难忘华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纪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 战地记者中一颗耀眼的星辰 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这时,华山正在该报当记者。报社的编辑记者不多,吃住都在一起,几天下来,大家就熟悉了。华山给我的印象是:尽管他言语不多,但待人、做事都满怀激情。加上我们先后都在延安鲁艺学习过,所以很能谈得来。不久,党中央电促我们先遣队立即赶往东北,我便与华山匆匆地分手了。半年后,我读到了他  相似文献   

15.
金秋10月,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在南京举行,六十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会议第一天,一位从北京赶来的满头飞雪的老人,登上讲台,一语惊人:“一个人的谬论,如果能引来真理,这个发谬论的人也算作出了贡献”。这位老人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了解中国新闻理论史的人不难明白,他说的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他还当众宣布放弃自己原来的新闻是手段的定义,建议从信息角度研究新闻定义。  相似文献   

16.
199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40周年。看到它成长壮大,我自然首先想起我们的第一任系主任安岗同志,想起他当年率领全系师生艰难创业的种种情景,想起1955年秋我随他在河北邢台那次短暂但印象深刻的采访。提起安岗,我国新闻界对他都很熟悉。他是一位资深的著名记者、总编辑、新闻教育家。抗战前夕,他就喜欢新闻工作,为天津《益世报》撰稿。1938年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中共晋冀特区机关报《胜利报》的总编辑。我开始知道安岗的大名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是读了他以人民日报记者身份写的一系列东北通讯之后。那时,我在重庆《新华日…  相似文献   

17.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18.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16,(4):36
他从战火中走来,经历了旧时的苦难,也经历了新中国的风云;从记者到教师,他把探寻真理当作毕生的追求;他反对别人称自己为"泰斗",自认只是一个执著的新闻规律探索者。本期传媒骄子刊发《甘惜分:不唯书的书生》,纪念和缅怀1月8日逝世的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理论家甘惜分先生。当前,面对媒体整合的大势所趋,广播与广播人  相似文献   

19.
1979年6月27日至7月4日,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发起、在复旦大学校内召开了一次新闻理论教学座谈会.参加者有各高校新闻理论课程教师20多人,他们当中有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北京广播学院王珏、苑子熙,广西大学虞达文,复旦大学李龙牧、余家宏等.暨南大学也有教师参加,是麦君素还是马戎,我记不清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洪一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钱辛波,也出席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100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教授驾鹤西行,这是我国新闻学界的重大损失.笔者以为,新中国成立后,能够称得上大师级的新闻学者,有三位先生:方汉奇、甘惜分和早在22年前仙逝的王中先生.我有幸同这三位先生都有过亲密接触,梳理他们的人品、学品和学术成就,深感受他们的教益良多. 甘老1958年入党,解放后曾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0年起转入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