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生活的年代处于同一时期,虽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异同,但他们思想中的"善"和"仁",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亚里士多德的"善"指的是对职责履行的完善,是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孔子的"仁"是一个较高的道德范畴,同情心、道德、平等、孝悌、忠恕等都属于"仁"。本文即具体探析亚里士多德的"善"和孔子的"仁"及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1,(2):40-40
杨少涵在《人文杂志》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中庸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包括三重境界,即无过不及的“时中”境界、无适、无莫的“执中”境界和无可不可的“无中”境界。能够做到以礼周流、无过不及就达到了第一重境界。能够做到义之与比、无适无莫就达到了第二重境界。能够做到从心所欲、无可不可就达到了第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3.
东方的孔子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两个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治国思想都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来说,依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婚恋时中"含义深刻。"婚恋时中"在《大学》《中庸》的引《诗》中都有唯一体现。笔者认为,要探讨"婚恋诗中",就需要厘清"时""中"以及"时中"的内涵。《桃夭》之于《大学》、《常棣》之于《中庸》,以及《桃夭》《常棣》的"婚恋时中"之思是"婚恋时中"在《大学》《中庸》的体现。《诗经》"婚恋时中"与亚里士多德"幸福中道"存有伦理差异: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拥有共同的利他美德、衡量标准以及包含、统摄、指导其他的德性,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研究视角、道德层级、运行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作为孔子《论语》六大要义之一(即指礼、乐、义、仁、中庸、和而不同),其蕴藏的"以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宝贵思想,充满着中国古代先人哲学智慧,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和谐观的思想和精神旨归~([1])。这不仅是最高的社会理想状况,同时也是不同职业、行业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本文立足于儒家中庸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挖掘其中的管理要义,探究其对艺术管理中管理价值指导及现实运用启示,以期对新时期艺术管理者管理品性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着重探讨了孔子以"和"为目标的中庸管理思想,将其中蕴含的管理价值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对提高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和文化、提高企业的柔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鲁生 《职业圈》2008,(24):21-22
文章着重探讨了孔子以“和”为目标的中庸管理思想,将其中蕴含的管理价值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对提高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和文化、提高企业的柔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保训》自公布以来,有关简文中出现的四个"中"字引发的争议就未曾间断,先后出现十余种不同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学勤先生等简文整理者所持的"中道说",即将"中"解释为一种抽象的近似于儒家中正、中庸、中和等观念的道德理念,是后世儒家道统说"道"的滥觞。虽然"中道说"相对于其他各说具有更强的整体解释力,但也存在着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保训》之"中"的传承与儒家"中道"传承的关系方面,具体包括《保训》的传"中"序列与先秦儒家"中道"传承顺序之间的矛盾,以及《保训》的传"中"方式与先秦儒家"中道"传承方式之间的矛盾。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保训》中的"河"与上甲微的儒家圣王身份,以及《保训》中"求"与"假"两种特殊的传"中"方式,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线索。  相似文献   

9.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虽然重视"直",但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讨论了"仁"和"礼",所以"直"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往往被混淆于"仁"。然而,倘若真正把握了"仁"的结构性内涵,尤其是注意到"直"在其中的基础位置,则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孔子或《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有助于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0.
薛金福 《职业圈》2012,(1):52-53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的意思。孔子将“和”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和睦,小人附和。 中庸之道的本意并不反对暴力,有时候必须用暴力来到达中庸。但是中庸之道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极为兴盛,因而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实际上遵循人道,并用“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中庸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的意思。孔子将“和”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和睦,小人附和。 中庸之道的本意并不反对暴力,有时候必须用暴力来到达中庸。但是中庸之道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极为兴盛,因而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实际上遵循人道,并用“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中庸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以雍也》)这里,孔子把“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也作为观察社会现象,处理社会问题的总的方法或原则。孔子在《中庸》中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讲执政要去掉两种极端,而采用“中”的原则进行统治。他认为有道德的人“惠而不费,劳而不怨,《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春之卷目录~~  相似文献   

13.
正君子最早见于我国古老经典,后经孔子改造与设计、孔子后学的充实而成为象征仁礼兼备、修己安人、"慎独"而"中庸"、厚德载物的理想人格,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南宋以后,孔氏后人南迁入衢,形成了以衢州孔氏家庙为物化象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孔氏南宗文化,君子思想由此在三衢大地生根发芽,为当地礼仪人文教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进了衢州的"人文有礼",是今天"衢州有礼"的思想活水。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学者对于孔子在《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理解是:"民众,可以让他们怎么做,但是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不仅是错误的,也与孔子思想格格不入。现从传世文献以及新出土的古籍中,可知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对于民众,可以引导他们,但是,不可以强制他们。作者认为,对于这句话的误解始自汉代,由于专制政权现实政治需要孔子"为汉立制",是其主要原因,其次,在古代,当政者向来蔑视民众,认同"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孔子和孔子思想的“境界观”方延明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思想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以及对东南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在今天。为什么孔子思想历经二千五百年仍然具有中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魅力何在?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  相似文献   

16.
幸福理论是许多文学家、哲学家、评论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他们思考的是相同的主题,采用的却是不同的方法,因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不过,很少有人用分层的方法深入思考和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历史渊源、概念范畴和理论内涵。为此,本文拟用分层的方法,从至善的幸福、美德的幸福、节欲的幸福、适度的幸福和沉思的幸福等五个层次深入有序地解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让更多的读者更加清楚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历史渊源、理论范畴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7.
1687年,弗朗索瓦·贝尼耶完成了儒家经典的首部法译本,命名为《孔子或君王之道》。该部作品在之后的三百余年间并未出版,所以不为中外学者们所熟知。本文通过分析贝尼耶的生平,《孔子或君王之道》与《中国哲学家孔子》的关系和不同以及贝尼耶的儒学思想,以促进学界对该部译著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庸》对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宋儒曾称之为"群经之统会枢要也"。可以说,《中庸》是中国形上学的奠基性著作,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形上形态即天人相通的形态。现代学者仅将《中庸》看作是心性之学的起点,文献大多只对《中庸》文本进行注释,且由于《中庸》的首句在全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故而本文从"天人关系"这一角度,从义理本身去分析《中庸》首句,从而为理解《中庸》这部经典做铺垫。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孔子思想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阮朝建国以后,早期皇帝对孔子思想很重视,促使孔子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皇帝道德规范方面。本文主要从尊天重道、以民为本、视臣如手足三方面具体探讨孔子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皇帝道德规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一生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本文旨在探讨孔子的学习思想,以"见贤思齐"为切入点,一方面追溯孔子思想体系中学习的重要性、修己安人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探究儒家倡导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学习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从而阐发孔子的学习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