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如何走向现代化是国学研究最迫切的命题。为使国学现代化推进得更为坚实,需要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明确以国学为本位,以避免现代化过程中国学被边缘化。本位是指主体、基础和前提,并不导向保守;二是提升现代化内涵,将国学的有益因素糅合其中,为国学现代化争取到更大发言权;三是要解决国学现代化研究中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当前应该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自信认识国学对于现代化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2,(5):40-40
王立在《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3期撰文指出,主题学与国学,基于并促进传统文人心态与人格价值观的双向建构,两者是共生并进的。文学主题审美表现中的人文关怀,与相当一部分国学理念极为接近。国学系统所具有的兼容性、动力平衡性,每多与文学主题互相生发。文学主题史视野中  相似文献   

3.
外语院校国学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目前外语院校国学教育状况并辅之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从国学教育的课时数、课程数、学生对国学教育课时数、课程数的需求、对目前国学教育的满意度、开展国学教育的最佳途径等方面着手对外语院校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4.
传承和弘扬优秀国学传统文化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高校思政课应牢固捍卫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国学传统文化育人作用。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契机,探究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将国学传统文化融入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新世纪创新发展意义上的"国学"主体自觉,应体现出富有历史担当意味的实践理性。其具体表现为:全球多元文化互倚生态中的"国学"自觉与"中国形象"国际化实践中的人学精神;大历史通观的"国学"自觉与中国文化精神凝练之际的"民学"意识;现代教育学的"国学"自觉与德性学问讲求中的"思想者"品格。"国学"自觉最终关系到思想创造,"国学"主体因此须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6.
徐远欣 《职业圈》2013,(36):22-22
一、摄影功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摄影创作活动本身就具有沟通、教育、舆论等特点,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摄影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充分利用摄影在文化建设中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及作用,以实现其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完美结合。下表为摄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情感能力以及审美理解能力,最终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怡情,以美引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问题,学术界早已提出并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互补的内在机制,则还留下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从审美功能、审美判断、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四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儒、道互补的内在机制,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作了较全面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分三个阶段展开:起始阶段即找准审美活动的切入点,巧妙地完成由日常心理向审美心理的转化;审美展开阶段即审美感知过程和审美理解过程,使学生美感体验更加丰富、深刻和强烈;审美效应阶段即寻味审美情境,积淀审美经验,充实提升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王金箭 《职业圈》2007,2(7X):117-117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情感能力以及审美理解能力,最终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怡情,以美引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王金宝 《职业圈》2007,(9S):113-114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分三个阶段展开:起始阶段即找准审美活动的切入点,巧妙地完成由日常心理向审美心理的转化;审美展开阶段即审美感知过程和审美理解过程.使学生美感体验更加丰富、深刻和强烈;审美效应阶段即寻味审美情境,积淀审美经验,充实提升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解决审美教育何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存在者,实现真正的自由的问题。从反思人性完满何以可能以及人在席勒中的定义和内涵到起中介作用的审美游戏说,构造席勒的美的显现王国,最终通向存在者的自由。处于"断裂"处的现代人,审美教育教会人何以存在,何以自由,何以为人,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使人于"断裂"处"重生"。  相似文献   

13.
国学热虽已持续了二十余年,然综观各大中小学及民间机构的国学教育,基本呈现碎片化态势,存在教学理念模糊、课程设置零散、师资配备奇缺等弊端。欲重构国学教育,应以正确的历史观重新修订大中小学教科书,建设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善于利用当代科技成果,挖掘和阐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正确的态度是应当给“国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国学”既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独特的学科,也不应使其庸俗化。“国学”的提出,是中国学人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学科重新划分中的应对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国学”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国学”应当是一种学术的定位,讨论“国学”的范围,是学术的范围,而不是全社会,因此,对出于商业目的的大众传媒的炒作应当保持警惕。给“国学”一个定位,给传统文化一个“度”,对近二十几年的文化热进行反思,乃至于对今后的文化取向的选择,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高校重视素质教育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开展国学的具体表现,国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头活水。本文主要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点及相通性,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将国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从文献学角度看国学研究的新起点刘跃进所谓“国学”,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关于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态度以及现在谈论国学研究的意义,涉及的问题相当多,范围也很大,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就学术层面而言,我个人觉得,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就...  相似文献   

17.
王艳艳 《职业圈》2007,(21):137
美育是时代的客观要求,然而在中国传统英语教学却忽视了审美教育.高职院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之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审美教育大有被遗忘之势.文章分析了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挖掘了美的因素,渗透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究竟是什么“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的新作《病榻杂记》。其中,季羡林提出: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季羡林写道:“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摘下来,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季羡林的这段话,说得何等的谦虚,何等的实事求是,何等的明白无误!此语一出,长期受媒体误导的读者,感到吃惊和困惑。他们问遭那么,季羡林究竟是研究什么学问的呢?他究竟是个什么“家”呢?  相似文献   

19.
严介和 《职业圈》2014,(19):47-49
思索 国学是几千年来短缺经济年代成功人士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过剩经济来临,传统的国学1/3有用,1/3没用,1/3有副作用。教育、文化和领导这三方面,都得重新反思:教育的失败,源于教得太多、育得太少,教是填鸭的传承,育是自发的创新;文化的苍白,源于文得太多、化得太少,文是背会的知识,化是体会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一代国学大师、我们辅仁大学校友会 名誉会长启功先生驾鹤西去,这使我想起 了《辅仁校友通讯》中他留下的诸多痕迹, 如见其人,犹闻其声,不胜感慨!我想摘落 其中有关启功先生的一些事迹,以纪念这 位为我国的书画、历史、教育等诸多学术 领域付出了毕生精力的故人。 校讯题名和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