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之"仁"从三个层次进行描述即以外延描述、从人所具有的品质层次对"仁"进行内涵式的描述、对"仁"的超越层面的描述。这一过程体现了孔子道德思想从感性出发达到理性认知,最后达到无限境界的特点,从而彰显了孔子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特色,即以无限超越的理想为旨归,注重实行与理性认同合一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在语源学意义上,"仁"与"夷风尚仁"、"夷俗仁"的夷人文化有涉。在仁学史上,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仁是"全德"。孔子仁学是"爱无等差"与"爱有等差"的辩证统一。孔子仁学亲切自然,排斥功利性。孔子"仁者安仁"命题的哲学意义极其重大,因为"仁者安仁"开始触及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仁者安仁"何以可能?孔子虽然对"仁者安仁"并未作全面而深入论证,但问题的首次提出比对该问题的证明同样具有哲学价值。在孔子之后,孟子接过思想"接力棒","即心言性"、"即天论性",从性命论、形式逻辑和生命经验三大向度证明"仁"为天之所"命",落实于人心为善端。仁义诸善端是先验的存有,与知识论无关。人人应当自觉以"四端"为性,实现生命内在超越。孟子仁学,从心性论高度证明"仁者安仁",儒家仁学哲学思辨性与逻辑严密性大大增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初步建立。儒家仁学衍变至董仲舒思想,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在孟子以心性论仁基础上,董仲舒继而以"气"论仁。以气论仁之目的在于从本根论高度证明"恶"是否存在独立的来源?气有阴阳,阳气善阴气恶,显现在人心,表现为人性"有贪有仁"。人性之仁端源出于"气"这一运思路向与观点,有别于孟子将"天"定位为理论预设的逻辑架构,也破除了汉代诸多学者"性善情恶"思维定势,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从此又出现一丝新气象。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儒家文化的精髓体现为中庸.儒家文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精髓,对于中国当代检察制度的建设和检察文化的弘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媒介文化(大众文化)和传统文化整合的产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愈加丰富,且通过电视剧可以看到"新儒家文化"对剧中人物角色形象塑造的重要影响。"新儒家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相比,具有"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兼容并蓄、合作双赢"内涵特质。本文主要分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热播电视剧中主角形象塑造所展现的"新儒家文化"特征及"新儒家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以孔子由"礼"而"仁"得以开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的伦理范畴,"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浙江衢州作为南孔祖庭,以"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导向,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是对儒学之"礼"的当代价值演绎。衢州经由"南孔文化"到"衢州有礼"的文化实践与儒学之"礼",在文化缘起、伦理内涵上存在关联性。"衢州有礼"是对儒学之"礼"的转化性继承与创新,其背后隐含着"自觉垂范—共情共守"的伦理理路。  相似文献   

6.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虽然重视"直",但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讨论了"仁"和"礼",所以"直"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往往被混淆于"仁"。然而,倘若真正把握了"仁"的结构性内涵,尤其是注意到"直"在其中的基础位置,则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孔子或《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有助于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7.
"仁"是《论语》体现的儒家核心思想,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在《论语》的表述中,"仁"的层次和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建立在亲亲关系之上的"孝悌"是"仁"的基础,而"忠恕"则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孔子"仁"的思想体系经历时代变迁,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仍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朱建明 《职业圈》2010,(30):60-61
人本管理是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资源,把组织内的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人本管理理论的有效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文章强调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激励人力资本,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强化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管理现代化最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以"仁"为核心、以"明人伦"为重点、以"隆礼"为特征的德育思想,在教育方法上儒家教育者强调反求诸己、学思并重、身体力行、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存在缺乏创新性、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先秦儒家德育内容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德育内化性;重视知行合一,增强德育实践性;提倡因材施教,增强德育针对性,解决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的发展服务,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2.
京都学派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思想成果,其成立标志着日本近代哲学的开始。京都学派以佛教的"绝对无"或"空"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作为当代东亚思想的重要流派,京都学派积极介入日本政治现实,错误地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理论支持。其提出的"近代的超克"和"世界史的重新建构"问题,仍在当今的日本思想界延续。京都学派思考的哲学问题,就时间向度来说,是跨越二千多年佛教教义和教理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就空间向度来说,是跨越东西方的现代性之克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京都学派所关注的问题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不管是对于当今的日本,还是当下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和合"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人本管理与"和合"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图书馆的人本管理理念中渗透"和合"文化,不仅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环境,也有助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本文主要探讨在图书馆人本管理中渗透"和合"文化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人本德育是当代德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真正把人视为发展主体和把培养人才视为发展的目的的新型德育形式。"以人为本"是其指导理念,"人在社会中生活"是其施教源头。在"个人""社会""生活"中,"生活"是根本,回归学生本真的生活世界,才是人本德育实现幸福价值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取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成功,进而掀起了传统文化热。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再经孔子及其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影响着大众的思想与心理,又外显于文学创作的题材选择与人物塑造。英雄题材,在各式各样文学形式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动画英雄的发展历程,从中国英雄的发展历程和英雄主题内涵的建构两个方面全面分析中国动画英雄的发展历史。其次,分析基于儒家文化基因的动画英雄观,儒家英雄文化圈层的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和完美人性共同建构的理想人格,蕴含了儒家文化的精神追求。最后论述儒家文化在当代的活化与延伸。  相似文献   

16.
天道哲学是董仲舒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其中"无为"的内在逻辑贯穿其哲学思想始终,包含三个向度:"自然天"无为自生,显示自然规律,要求人顺应天道活动;"神性天"授受君权并规定君臣分工,君主"垂拱无为"臣"有为";"道德天"感应人德,君"无为德治",人守名循礼。不同向度的"无为"思想以"天人感应"为中枢,凸显出董仲舒思想的人文关怀和现实理性。  相似文献   

17.
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价值、鼓励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就有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思想流传到西方得以发展,形成了整合东西方思想的新的人本管理思想,这可朔源到行为科学理论。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聚集在一个焦点上,即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赵元春 《职业圈》2012,(20):80-81
一、树立企业管理的“人本观”,构建“人性化”管理的氛围 “以人为本”强调人是企业的根本。既是企业的“人本观”,是企业的重要价值观。树立“人本观”,管理行为要体现尊重作为企业主体的人,重视企业生产经营中人的重要性,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人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实现战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池田大作教育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为了人的幸福"、"为了世界和平",其教育目的论具有终极性特征、人本性特征。池田大作的教育目的论以人为出发点,注重人的精神层面,坚持这一理念,可以避免教育因一味地追求物质性的技术层面目标而步入歧途。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20,(5):65-66
山东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山东最亮丽的名片。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时,发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号召,强调要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着眼新时代,突出山东特色,着力打造"孔子故乡·中国山东"的外宣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