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语》英译由来已久,译本数量惊人。与传统纸质译本传播方式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论语》英译本传播更具多样性与开放性、研究性与普及性、可读性与包容性特点。《论语》英译本的网络传播,有助于世界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早期英译《论语》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辜鸿铭的《论语》译本在西方的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其“以西释中”的英译策略是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从译者的生平、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辜鸿铭的《论语》英译误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典籍英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君子"一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出现频率较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而对"君子"的英译研究也应该引起翻译学者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古今对"君子"的不同理解,以及亚瑟·韦利、理雅各、庞德等人对《论语》中"君子"的英译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4.
《论语》英译的概述与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英译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传教士、汉学家和海内外华人纷纷加入这项传播中国文化的伟大事业,产生了众多的英语译本。通过对这些译本进行概述分析,可以找出《论语》翻译的一些特点以及中外译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论语》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之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在《论语》英译研究中,学界多从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者。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体现了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对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准确传达了《论语》的精髓,真正搭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孔子的智慧》涉及到许多《论语》的英译,作者以独特的编译模式和跨文化编译策略,为弥合中西方文化鸿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本文拟从目的论视角出发,着眼于林语堂《论语》英译本的篇章结构,探讨其系统化、主题化的编译模式、副文本的介入运用以及与西方文化类比的编译策略,并探讨其对传播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语》英译研究历史悠久,不同学者在不同理论框架内从不同角度做了很深入的探讨。近几年,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就《论语》英译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笔者的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能为我们研究《论语》英译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本研究将继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框架,探索《论语》英译误读误译现象。我们认为,对于《论语》英译的研究不但应该关注语言层面上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侧重语言层面背后诸要素,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其翻译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研究《论语》英译误读误译问题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一书从跨文化交际的视域,对《论语》英译的历史、现状、发展做了全面客观的描述与总结,站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度对典籍外译的策略、翻译的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对该著作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客观的介绍与解读。  相似文献   

9.
以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为中心,梳理了译者通过其翻译活动阐释中国核心的哲学思想。理雅各的翻译活动推动了中西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包容与融合。他的译本也成为19世纪中西对话的重要媒介,为西方社会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架通了桥梁。通过研究《论语》英译有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话语竞争力,反推西方汉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态度,寻求中外译者的协同交流。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论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本身也成为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迄今为止共产生了约六十个《论语》英语全译本或节译本。对中外《论语》英译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客观地分析与总结,能有力推进《论语》等中国典籍外译及其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语》英译史上,不少译本中存在误读现象。《论语》英译中的误读可分为两种: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前者是因为译者中国语言和文化水平有限造成,后者则是因为译者为了达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有意为之。不管是无意识误读还是有意识误读,最终造成译文和原文相差甚远。在以后的中国文化外典籍译中,应该尽量避免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自建《论语》与理雅各、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基础上,探讨《论语》核心词“仁”“义”“礼”“智”“信”的英译。通过对这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与造成这些差异的联系,指出三位译者的生活时代不同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势必会在《论语》英译本中留下不同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4.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儒家经典,《孟子》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模因,承载着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孟子》英译的研究,可以再现中国儒家文化模因在异质文化中复制与传播的路径。从模因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理雅各与赵甄陶《孟子》英译的两个不同译本,揭示《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所经历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以《孟子》中文化模因“仁”“义”“孝”“气”为例,结合海利根提出的成功模因应具备的特性,探析《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成功复制的具体选择标准和儒家文化的复制、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反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论语》的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论语》选段的不同译本,不仅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证明了翻译批评在促进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源语意义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翻译的目的,遵循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才能有效地产出高质量的译作,从而达到传播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摘要:《论语》是儒家文化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论语》译本在国外的传播,作为儒家核心观念之一,文化负载模因“礼”也实现了异域文化的传播。模因理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而提出的文化进化理论。该文以理雅各《论语》译本为例,从模因视角剖析文化负载模因“礼”如何以翻译为载体成功变异实现异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两个《论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外译,特别是英译,一直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论语》英译本是英语国家较为通行的译本,在国外汉学界也影响较大,但两个译本却有所不同。表现在:(1)语言风格的不同:理译语言古朴典雅,行文结构接近原文;韦译语言口语化,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似;(2)理译对《论语》基本核心词多采用阐释译法;韦译则采取通篇统一的译法;(3)对原文存在不同理解和翻译。  相似文献   

19.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起着促进语言发展,传播不同文化的重要作用。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的英译过程中,克服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准确传达原著作的意义尤为重要。本文从翻译特性视域下,分别从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出发,对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之一《茶经》进行英译探究,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0月19日,湖北文理学院隆重举办了"中国第二届《论语》翻译研讨会"。这是继2011年中山大学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翻译研究与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典籍翻译的繁荣与发展。研讨会由湖北文理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