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仕国 《兰台世界》2016,(7):139-142
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扬州》、《沧桑梦传奇》、《仪莺殿》、《桃花源传奇》、《留守风流史传奇》、《大陆梦传奇》六种极为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晚清民国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理应得到学界重视。鉴于此,考述作者及其剧作相关问题,为深入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及线索。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与商务印书馆之间,特别是与王云五之间曾经发生过一场学术论战,主要围绕着《万有文库》的分类和卡片,以及《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和四角号码检字法等问题展开。该文揭示出这场学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图书馆学人与外行之间,以及图书馆界与出版界之间存在的天然矛盾。  相似文献   

3.
明末李雯《破梦鹃》杂剧未刊稿的发现,引起治戏曲史学者的重视。徐立《古杂剧〈破梦鹃〉初探》一文,对该剧撰者李雯、序作者徐芳等未加以考订,对近人题跋中的某些失误,也未予以辨析订正,就轻易将所谓杨慎的《太和记》,当成最早的川剧作品,"这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断档","《破梦鹃》杂剧的发现,为我们弥补了这个断档的缺陷"。本文则认为《太和记》非杨慎所撰,而是明代许潮的杂剧作品;李雯根本就不是四川文士,而是明末清初江西南城县的戏曲作家。明代川籍作家的剧作,与川剧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4.
《神州泪》《洪水祸》《新华宫》《森罗殿》《财神梦》《某督军派兵入京》《游湖雅兴》《太姥灵显征》《桃花剑》等九种传奇均刊于民初报纸,前四种曾被著录,但未受到学界重视,其他五种均系笔者首次提及。鉴于上述剧作具有民初报载传奇的某些共性,且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戏曲史意义,兹就作者和作品的来源及背景进行必要交代和力所能及的考论,为学界继续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与线索。  相似文献   

5.
刘芳 《中国编辑》2018,(9):93-96
《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与《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是近期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与张元济相关的两种文献。其中,《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是张元济为"一·二八"事变后幸存的涵芬楼珍本古籍所编撰的版本目录底稿;《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则收入了张元济等围绕《孤本元明杂剧》与相关人士的往来信札470件,完整地记录了堪称"战时出版奇迹"的《孤本元明杂剧》整理、校订、编印、发行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种文献文本的分析,试图还原以张元济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的诸多工作细节,及渗透于其间的理想信念、文化担当与工匠精神,这对当代的编辑而言不啻一笔来自先贤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6.
上海图书学校是民国时期在上海创办的一所图书馆学中等教育机构。 该校实行“即工即学、生产自 给”的新教育,课程设置重视基础知识、操作实务和外语教育,日常管理严格,培养了不少图书馆及出版印刷人 才,其校刊分为《工读试刊》《工读周刊》和《工读半月刊》三个阶段,记录办学情况,刊登专业文章,评论时政事 件。 上海图书学校及其校刊虽存续时间不长,但丰富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类型和内涵,培养了图书馆 及出版印刷等专业人才,保存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的行迹、译介和著述。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词话》中有关《西厢记》杂剧资料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瓶梅词话》中有关王实甫《西厢记》杂剧资料的详细梳理,可以见出《西厢记》杂剧对当时社会习尚和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为我们勾画出当时社会生活中有关《西厢记》杂剧传播的图景。而且,由这些资料亦可见出当时市井阶层对《西厢记》杂剧的解读角度和接受视角,正因此,《金瓶梅词话》才会把两种境界格调迥然不同的人物行为(西门庆、潘金莲等人的密约偷期与张生、莺莺的反抗行为)进行不和谐的比类描述。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11,(4):58-58
1、《民国经典著作丛刊》(115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民国经典著作丛刊》在"万有文库"的基础上系统地出版民国时期书籍,此次共选取100种图书,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门类,均为民国时期重要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少华 《档案》2014,(3):18-20
正关汉卿是元曲集大成的作家①,他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写下了60多种杂剧,现存18种,而且其中还有残缺不全的。但就这仅存的十几种杂剧,已足以看出他的巨大成就。悲剧如《窦娥冤》、喜剧如《救风尘》、爱情剧如《拜月亭》、史剧如《关大王单刀会》等。《录鬼薄》与《元刊杂剧三十种》著录本剧剧名为《关大王单刀会》,《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本作《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王季思先生主编的《全元戏曲》②是以脉望馆本为底本,其他各种版本作为参校。《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一出历史剧,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北京画院藏《三阳开泰图》为中心,搜集古代绘画作品中具有骑羊童子图像的画作18幅,通过对"三阳开泰"与"九阳消寒"寓意物化为宫廷图像传达方式的分析,结合11幅骑羊童子画像进行比对,试图厘清冬至与立春不同节令所绘图像的具体意涵,继而将画作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图像标志或器物特征、服饰纹样等纳入历史发展范畴,确定此类画作的绘制时间。其中结合元明杂剧文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相关信息,力图更加明晰骑羊童子形象的来源应当与宫廷戏曲相关。通过上述研究,初步推断北京画院藏《三阳开泰图》的绘制时段为清代末年。文章结尾将"三阳开泰"图像研究与文本分析延伸至民国时期,以突出古代历史画作中"三阳"与"九阳"的特殊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清代乾隆年间的戏曲作家徐燧(1732—1807年)及其戏曲创作向未引起足够重视。徐燧,字鼎和,号榆村,别署镜缘子、镜缘主人、种缘子等,江苏震泽(今吴江市)人。所著杂剧、传奇多种,除已佚之《双环记》、《联芳楼》传奇外,今存《镜光缘》传奇和《写心杂剧》。《写心杂剧》又称《写心剧》,由近20折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国时期档案学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相关研究发现,民国时期档案学人的研究集中在档案学人群体、学人档案工作实践和学人档案学术研究三个方面。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文献以二手史料为主,研究对象以个体为主,研究方法以单一学科和内史研究范式为主,尚有不足之处。未来的研究应重视史料搜集整理,加强学人群体研究,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晚清文人周星誉曾与李慈铭分题创作杂剧,又为陈寿祺剧作补写《酹梅》一出,但由于只署名"东鸥主人"、"鸥老"、"沤公",致使周星誉作为戏曲家的身份未能突显,因此学界较少关注周星誉及其戏曲创作。《李慈铭日记》、《鸥堂日记》、《鸥堂诗抄》中的相关资料,及陈寿祺、李慈铭等人对咸丰九年(1859)除夕唱和的记载和李慈铭参加周星誉所创益社的史实,证明"东鸥主人"即周星誉。  相似文献   

14.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102种剧本末附穿关,它们当源于内府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有些剧本虽无穿关,但《述古堂书目》中标注"内府穿关本",它们也可确信为内府本;剧本末无穿关的教坊编演本、历朝故事剧等也可推论是内府本。以清代钱曾《述古堂书目》相佐证,可知现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内府本应有130多种。内府本是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杂剧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从1907年4月到1918年1月之间,《申报》曾陆续发表传奇杂剧十七种。查检已出版的有关近代传奇杂剧的曲录曲目和工具书可知,《申报》所刊传奇杂剧绝大多数是以往曲目著作及有关工具书未曾著录、未为人知之作。揭示它们,必将丰富近代传奇杂剧剧目和有关戏曲史实,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文 《档案学研究》2019,33(1):11-18
学人的学术风格不仅决定着学人自己的学术品位和学术成果质量,而且影响着所在学界的学术风气与学术精神。研究民国时期档案学人的学术风格,并分析其进步性及影响,是认识和理解民国时期档案学术环境、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和学术影响的重要途径,对当前档案界营造良好学术风气有启迪意义。文章以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作者群体为例,分析了该学人群体受当时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学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最终形成了切实与致用、守正与创新、求是与求通的学术风格。三种学术风格的形成,为近代档案学界优良学术风气和学术精神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近现代档案学术体系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7.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大量的圈符,对于此符号的作用,有学者提出是为避讳。但从对《元刊杂剧三十种》所有圈符的分析来看,其意义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傅占衡傅占衡著有《湘帆堂集》二十六卷,乾隆七年族裔傅钦俞刻。此集乃同邑友人陈孝逸编,孝逸为撰目录后序,数其戏曲著作说:"有《董糟丘杂剧》、《崇明寺塔曲》,俱有义趣,并不附本集。文长之附《四声猿》,玉茗之附《四梦》,非古法,吾不敢效也。"编者视戏曲为儿戏,指摘徐文长及汤显祖集中附有剧作,他在编辑傅占衡文集时汰去戏曲作品,以至傅氏剧作佚而不存。集中卷六载有《箫洞虚小传》,记制箫艺人轶事,情趣横生。张潮《虞初新志》据以转载,于是此文广为流播。北京图书馆藏《湘帆堂集》,卷首有成芳和辛丑墨书:"占衡父名櫆,天启间官给事中,入阉党。犁牛有子,不得以所自出  相似文献   

19.
明末傅一臣的《苏门啸》杂剧集,今存崇祯间敲月斋刊本,日本东京大学和傅惜华各有收藏,然俱有残损,可相互补阙。根据明刊本《苏门啸》版本信息,此剧当完成于苏州,刊刻于杭州,五篇序文的作者及评阅人皆为作者傅一臣的旧交。《苏门啸》十二剧的《自跋》,则透露出傅一臣啸歌刺世,"为狂澜之一柱"的创作动机和杂剧主旨。尽管《苏门啸》杂剧存在关目凝练不够、曲辞缺乏含蕴与个性、情节前后照应不周等缺点,但在题材的择选、创作技法的拓新以及剧场性设计等方面的建树,则赋予其杂剧集相当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楷第先生将《西游记》杂剧的作者归为杨景贤,因证据链上的缺陷,并没有成为定谳。《西游记》杂剧中存在的出发前求雨活动,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沙和尚早于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的描写,也为元代及其以前的取经故事所特有。此外,就文本内容而言,《西游记》杂剧可以拆成多个单元故事,且这些故事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元前来源。而通过对《西游记》杂剧命名及文献载录的考察,可以确定吴昌龄并非《西游记》杂剧的作者,杨景贤之说也值得怀疑。《西游记》杂剧可能是拼凑前人作品的产物,属于集体智慧,它的时代和作者问题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