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稼轩词好用典,这是辛词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关于用典,历代文人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刘勰是赞成用典的。但他又说,一“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只枢运矣也。”二“若不得其要,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这就是说用典的关键是“得其要”。那么,辛词的用典是否得其要呢?我们不妨看一看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开禧  相似文献   

2.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且能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豪放词人。作为词坛一大宗师,辛词风格是多样的。刘克庄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词风:“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浓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艺概》则称:“稼轩词龙腾虎掷”。陈廷焯又说:辛词“词中之龙”,“气魄极雄大,意境极沉郁”(《白雨斋词话》)。而邹祗谟却云:“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远志  相似文献   

3.
毛晋在《稼轩词跋》中评价辛词说“词家争斗秾纤,而稼轩率多抗时感事之作,磊落英多,绝不做妮子态.”是说词家多是浓艳、瑰丽、典雅或纤巧、细腻、清丽之作.词中多写歌酒宴饮,男女欢爱,相思离别之事.而稼轩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格,词中多感时伤世,怀报国之情,而绝无无病呻吟,娇柔造做,故做扭怩之态.毛晋正确地评价了辛词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但并不是全部、辛词中也有妩媚、清丽的风格,但只是一小部分,辛词主要的风格是悲壮沉郁、自然宏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意象理论出发,将稼轩词意象分为自然山水之象和社会人事之象两个方面,认为作家在运用不同的意象形态以表达情感时,由于选择、处理、组合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分析了辛词将丰富的爱国情感融注于物象的高超表现形式,辛词的用典用事以及对山水之象的艺术处理,从情与物结合的不同方式探讨了辛词意象的组织结构和模糊化处理。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词人 ,其词作“大声镗革塔小声铿钅訇。”而其“禾农织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后村集·辛稼轩集序》)正所谓一体万殊 ,风格多样。但无可否认稼轩词的主要成就还在其抒发报国激情 ,表达抗金斗志 ,感叹英雄失路的豪杰之词中。王国维曾说 :“苏旷辛豪” ,以一“豪”字来概括辛词的风格 ,可谓得之矣。本文拟就辛词之豪试做论述。翻开稼轩词集便可感到一种昂扬悲壮、发扬奋历之气 ,这便是王氏所称之“豪”。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也说 :“稼轩词龙腾虎掷。”“稼轩豪杰之词也。”纵观稼轩词集 ,我们可…  相似文献   

6.
这是大赛上高唱的一曲“大风歌”!老师高亢的、具有穿透力的男高音,余音绕梁,至今依然回响在耳际。辛弃疾是用典高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全词用典。历来评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岳珂(岳飞之孙)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批评《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这则词话至少说明了:一、稼轩词用典多,是他自己也认识到的“痼疾”;二、稼轩过而能改,“日数十易”,创作态度认真严谨;三、“累月犹未竟”,以辛弃疾这样的度词大师,而“累月”改动不了一字,…  相似文献   

7.
本文节选自《辛弃疾词艺探胜》书稿第七章第五节。辛词“雄深雅健、温婉悲凉”的总体风格的形成,其根源有五:一为自身气质所决定,二为审美追求所导向,三为时代环境所造就,四为传境文化所影响,五寿社备氛围所熏染。稼轩体有三义:一指辛词风格个性,二指伤时忧国,志在有为之性情,三国以之入词、以论入词之形式。辛词总体风格形成之后,影响着当时与后世的词风,稼轩词派绵延百有馀年,稼轩体风行七百馀载,以至终古不衰。  相似文献   

8.
“体”即风格特征。稼轩体即稼轩词之风格特征。“形神兼备”谓之体,稼轩体正可作如是观。或日“形神兼备”乃艺术之普遍特征,但稼轩体自有其独特之形与神。就其“形”而言,稼轩体既能在词域内博观约取,集众成一,又能以古诗文为词,大量用典使事,还能把目光转注于民间俗语;观其“神”则是:稼轩体之英雄语豪而不放,妩媚语婉而不浮,闲适语闲而不适。总之,稼轩体之构成是其表层之表现形式美与深层曲折含蕴美的结合;是直觉印象之“面”和深层印象之“味”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稼轩词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的大量运用.现有的研究多着眼于辛词中的战争和军事意象,而对辛词的自然意象关注不够.辛词中有大量的自然意象,这些意象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象征意味,与作者的人格交相呼应,集中体现了作者高洁、坚贞的个性特征.文章以稼轩词中的竹意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词竹意象的内涵,探讨竹和作者人格精神的契合点,并进而梳理辛弃疾对宋词自然意象的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0.
八百年来,辛弃疾的爱国词拨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这当然和它那“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魄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词中那种“能于刻红剪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的思想感情感染着人们。“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辛词所以感人,就在于其中蕴籍着饱满浓烈的情感。关于稼轩词以情胜的特点,前人略有评述。周济说:“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谢章铤说:“稼轩是极有性情之人”,王国维也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这种浓  相似文献   

11.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词多为组词,以情感的复合性、结构的跳跃性、用典的丰富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典范,在其生前身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同代唱和与异代追和之作数量很多,呈现出与辛词相近的艺术风貌,成为词坛一种风行的创作现象。通过考察辛弃疾《贺新郎》词的特点及历代传播与接受情况,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稼轩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冯延燕 《考试周刊》2011,(53):41-41
龙是典型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的词,龙的象征意义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是完全相反的,二者的形象很不相同,象征意义也相差甚远,龙是中国及中国人的象征,而"dragon"(龙)则是邪恶、残暴和残酷的象征。本文从二者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分析中西方"龙"这一词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是一位用典高手,其稼轩词用典甚多。辛词典,旨在“突出主题”、“渲染气氛”、“托典言志”、“扩大内涵”和“证明观点”,有着其它艺术手法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他在两宋词坛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略论稼轩谐谑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弃疾是宋代现存词作最多的一家,其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然而前人于其词风多注意到“悲歌慷慨”与“委婉清丽”两种,至于其诙谐戏谑一类的作品则很少留意。章从辛弃疾谐谑词的内容入手,对其谐谑词作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对其特点与成因给予初步的分析:认为稼轩谐谑词具有幽默诙谐,谑而不虐;寓庄于谐,笑中含悲,精心用典,不拘一格,以为词,俚俗并用的特点,稼轩的传奇经历,悲剧命运与独特性格是其谐谑词的直接成因。  相似文献   

15.
清初王渔洋的《衍波词》、《花草蒙拾》和以广陵词坛为基地的活动开启清词中兴之胜。其词学理论纠正明人的偏执,提出并尊南、北两宋和婉约、豪放不分优劣的主张,并以李清照和辛弃疾分领两派之首,予以推崇。故其词除婉约外也有风格壮美之作,近辛稼轩词风。他领导的广陵词学活动也搭起了陈维崧等阳羡词人崛起的桥梁,使阳羡派以大倡稼轩体而名满天下。王渔洋胸中的辛弃疾“情结”,借此给予再一次的承传和张显,是辛词在清代传播和影响中最亮丽的一道景观。  相似文献   

16.
稼轩“豪放”词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稼轩词风提出了主体风格与个体风格的观点,认为豪放是苏辛词风之同,然苏词犹诗人之词,主清旷超逸之美,辛词乃英雄之词,主刚劲崇伟之美;融合豪婉、自铸新风——沉郁悲壮,则是稼轩在艺术风格上的独创;辛词悲壮词风的表现形态极为繁富,呈现众多的“变格”。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最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词人,其词如“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素以慷慨悲歌、豪迈激越而著称,赢得了当时和后代的高度评价。然而,对于题材多样,内容繁富,风姿各异的629首稼轩词,若仅仅用“豪放”二字笼统概括其风格,则未免失之偏颇。事实上,如果我们对现存《稼轩长短句》仔细披检一遍,就不难发现,那些悲壮淋漓的豪放词虽然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稼轩词的主要风格,但在数量上毕竟是少数;而那些情致缠绵、词意妩媚的婉约词却大量存在。这是一个无法否认,也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是,在辛词研究中,对于其婉约词,却弃置不顾,或语焉不详,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我们认为,稼轩婉约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如果说,那些作为时代号角的豪放词是稼轩词的主旋律,那么,那些别具情致的婉约词就是稼轩词的优美和声。研究稼轩婉约词,不仅能使我们从整体上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稼轩词,而且有助于我们对辛弃疾生平、思想和创作全貌的把握;甚至可以说,对了解婉约词风的历史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评价一个作家,“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对于辛弃疾及其词作的研究,我们更应采取这种态度。  相似文献   

18.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20.
“龙”的形象产生由来已久,追溯上古时期已可见其雏形。在汉代,“龙”的形象已作为汉画像砖石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龙”形象题材丰富,造型灵动。作者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外部形态的分类等方面做了综合的考证,使用图像学和符号学的方法,总结出该地区“龙”形象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